第四节 着力树立正确利益观,必须正确处理好各种利益关系
一、领导干部要始终正确对待、妥善处理好各种利益关系
要树立正确的利益观,领导干部就必须正确对待、妥善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利益关系:
(一)个人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关系
领导干部与普通群众一样,也有正当的个人利益。我们党从来不否认个人利益、个人抱负、个人追求,但是领导干部既然选择了党的事业,对于个人利益就必须有一个正确的定位和把握。领导干部不能牟取制度和规定范围之外的任何私利。领导干部的正当个人利益也必须服从人民的利益,个人的理想、抱负和追求必须符合党的共同政治理想。领导干部的个人利益要融入党的整个事业之中,存在于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之中,在人民的利益实现的同时,实现自己正当的个人利益。同时,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领导干部之所以不同于普通群众,就在于当个人利益与人民的利益发生矛盾时,要无条件地服从党和人民的利益,个人服从集体,必要时为了人民的利益牺牲个人利益直至生命,这是共产党人特别是领导干部处理利益关系的基本原则。对领导干部来说,不论社会怎么发展,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个宗旨不能变。对领导干部来说,检验其是否称职的最根本的标准,也是能否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因此,当个人利益与整体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领导干部都必须无条件服从整体利益,而不能只顾个人利益。
(二)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的关系
领导干部不应是只注重局部利益的狭隘功利主义者,而必须具有全局观念,做到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这样说,并非完全否定局部利益。作为领导干部,考虑自己所管辖的地区、单位和部门的利益是理所当然的,但关键是在局部利益同全局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应有正确的态度。这就是必须站在党和人民的立场上,从全局的高度观察和思考问题,不能只考虑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利益,而忽视民族、国家和广大人民的利益。如果能够顾全大局,哪怕牺牲局部利益也在所不惜,那就是正确的态度。如果只从本地区、本单位、本部门那个局部考虑问题,对全局利益全然不顾,那就是狭隘的、自私的、错误的。领导干部应当具有谋求人民利益最大化的意识,应当具备判断小利和大利的能力,当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应该无条件服从大局利益。
(三)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
领导干部为官一任,就是要设法满足一方人民群众现实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求。当前改革已经进入攻坚阶段,随着改革的深入,一些改革措施的出台势必直接触及人们的切身利益。比如,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住房问题,特别是城市危旧房改造、拆迁、安置暴露出来的矛盾与问题;城镇职工的医疗、养老保险、失业救助等社会保障问题;下岗失业和再就业问题;子女教育问题;农村中的村级财务、农民负担、农村干部作风、宅基地、产业结构调整问题等等。这些问题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就会直接影响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阻碍改革的进程。因此,领导干部必须在维护人民群众长远的和根本利益的前提下,竭尽全力解决群众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有些问题一时解决不了,要向群众解释清楚。遗憾的是,现在有的领导干部却目光短浅,急功近利,总想着在自己的任期内干些出人头地的事,甚至不惜劳民伤财地大搞所谓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还美其名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实际上,这些短期行为是在为自己树碑立传,人民群众对此是十分反感的。当然,也存在另一种情况,即有些事情从眼前看是有益的,但从长远看却是有害的,这同样要求领导干部能够不为眼前利益所惑,而以发展的眼光,超前的思路,把实现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与解决当前发展中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为了谋求人民群众的长远利益,必要时必须果敢地牺牲某些眼前利益。
(四)奉献与索取的关系
在改革开放过程中,人们的利益矛盾和思想观念的冲突常常交织在一起,引起一些困惑,其中,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是奉献与索取的关系。这个问题不解决,就很难树立正确的利益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或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就可能成为一句空话。如前所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干部根据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的原则追求自己的合法利益,并以此获得满足自身生存与发展的物质文化需要,这是正当的,没有什么不对,正如邓小平所说:“革命精神是非常宝贵的,没有革命精神就没有革命行动。但是,革命是在物质基础上产生的,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论。”但对于领导干部来说,还应当有更高的要求,那就是这种获得除了必须建立在遵纪守法的前提之下外,还应该建立在无私奉献的基础之上。在“先富与后富”等利益关系面前,应该把群众摆在前面,应当时刻不忘人民公仆的本色,突出一个“谋”字,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的无私奉献精神。领导干部决不能把商品交换的原则带入政治生活领域,更不能搞权钱交易、与民争利,否则就失去了当领导干部的资格。如今,在一些领导干部身上的确存在一种不好的风气,就是盲目攀比,不比工作比待遇,不比奉献比索取,越比越觉得自己吃了大亏,也有的人因此而徇私枉法,最终落得个身败名裂。所以,一个领导干部如果摆不正奉献与索取的关系,不仅会给党和人民的利益造成严重损害,最后也会毁掉自己。
(五)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这里所说的“权利”与“权力”不同,并不是指支配力量的那个“权力”,而是指公民或法人依法行使的权利。领导干部掌有人民赋予的权力,同时也享有一般公民所应当享有的权利。在建立市场经济过程中,各种利益关系变得空前复杂,人们头脑中的利益观也相应地复杂化了。利益是人们行为的原动力,人们的一切活动,都带有一定的道德因素,体现出一定的利益取向。在一般情况下,市场经济活动中的普通生产者、交换者的基本道德意识是平等交换、互惠互利。他们按照“大利大干、小利小干、无利不干”的逻辑去考虑生产经营,是合情合理的,在守法的前提下,也是允许的。这是他们的权利。但是,作为领导干部,就不能仅仅以此作尺度,而应该有更高的标准。这就是必须把权力当作责任来看待,把履行职责和义务放在首位,讲付出、讲奉献,切不可把履行义务看得无足轻重,而斤斤计较于个人利益。有些领导干部之所以在经济活动中“跌了跤”,在很大程度上说,就是由于没有处理好权利与义务的关系。一个人追求成名、进步、富裕,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本无可厚非,但是追求这些靠什么?应该是靠诚实劳动、努力工作,而不应该是靠损人利己、损公肥私,甚至巧取豪夺。作为领导干部,更不能见利忘义,这个义就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六)先富与后富的关系
改革势必要涉及到各种利益调整、利益分配等诸多利益矛盾,这些变革会影响到全社会每一个成员的个人利益。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最终达到社会共同富裕,这是我们党的一贯政策,是社会整体利益的实现过程和具体体现。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相当一部分人富起来了。但是有少数领导干部不能正确看待这种差距,看待个人的“清贫”,因而忘记了党的宗旨和要求,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抬头了,群众观念也淡漠了。这是一些领导干部不能正确对待和使用手中权力以至走向腐败的重要思想根源。当然,强调领导干部正确对待和处理先富与后富的关系,并不是要阻止领导干部走致富之路。改革开放的目的就是要国富民强。对于国家来说,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对于包括领导干部在内的个人来说,贫穷也决不是什么光彩的事。但作为工人阶级先进分子和人民公仆的领导干部,就必须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摆在前面,想方设法支持和帮助群众富起来,不能只考虑自己如何致富而置群众的安危冷暖于不顾,更不能利用手中的权力谋取不正当的利益。
总之,树立正确的利益观,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领导干部就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时刻把人民的利益、党和国家的利益放在首位。领导干部为人民大众谋利益,才会受到人民群众的衷心信赖与拥护,我们党才有坚如磐石的“执政之基”。领导干部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才能处理好形形色色的利益问题,经得起利益问题上种种诱惑的考验,真正做到行不逾矩,不为私心所扰,不为名利所累,不为物欲所动,自觉淡泊名利,努力实现共产党人的高尚的人生价值,才能把个人理想的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与党的奋斗目标、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紧密联系起来。
二、领导干部要始终坚持以人民利益为重,正确对待和把握自己
如何正确对待和把握名利地位,是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利益观的关键,也是领导干部加强党性修养和作风养成的一个重大课题。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是领导干部处理名利问题的根本原则,是树立正确的利益观的核心,也是领导干部加强党性修养和作风养成的基本要求。能不能过好名利关,正确把握好自己,是检验一个领导干部思想觉悟、精神境界和道德水平高低的基本标志。
要正确对待自己。加强党性修养和作风养成,是一个不断认识自我、改造自我的过程。作为领导干部,既要了解他人,更要清醒地认识自己,客观地看待自己的长处和短处。然而,在实际工作中,有的同志自视甚高,总觉得自己比别人强,不提升是组织上用人失误;有的不懂得自我反思,不了解群众评价,一味沾沾自喜、自我陶醉。领导干部一定要有自省精神,经常想一想参加革命为什么,现在当干部应该做什么,将来身后留点什么,正确评价自己,不断提高自己,逐渐完善自己。
要正确对待进步。渴望进步是有上进心的表现,关键是如何看待进步、怎样追求进步。胡锦涛同志告诫领导干部,要克服官本位意识,不求官位高,但求贡献大,靠真才实学和真实业绩成长进步。这句话很有现实针对性。职务晋升是领导干部个人进步的重要标志,但不是唯一标志,更重要的是领导干部要追求学习上的进步、思想上的进步、道德上的进步和事业上的进步。
要正确对待组织。我们每个领导干部无论职位多高,成绩多大,都是党组织中的普通一员,不能游离于组织之外,更不能凌驾于组织之上。现在,有的领导干部不坚持民主集中制,搞“一言堂”“家长制”;有的居功自傲,把成绩当作向组织讨价还价的资本。这些都是党性不纯、组织观念淡化的表现。作为领导干部,不能光要求组织给予我们什么,更要想想组织已经给予了我们什么,我们为党和人民贡献了什么。董必武同志有句名言:“我就是一块补丁,党把我补在哪里,我就在哪里起一点作用。”每个领导干部都要学习这种“补丁”精神,强化组织意识,多想想组织对自己的培养,多为组织分忧,多为组织贡献力量。
能否正确看待个人利益,是能否真正树立党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马克思主义利益观的前提。面对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考验,领导干部必须要正确看待个人利益得失,坚持把个人的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与党的奋斗目标、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紧密联系起来,努力实现共产党人高尚的人生价值。
第一,要勤奋工作,正当谋利。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现实选择。《党章》第一章第二条规定:“中国共产党党员永远是劳动人民的普通一员。除了法律和政策规定范围内的个人利益和工作职权以外,所有共产党员都不得谋求任何私利和特权。”这可以理解为:一是领导干部要保持劳动人民的本色,勤奋工作;二是领导干部可以有法律和政策规定范围内的个人利益和工作职权,但不得谋求规定之外的任何私利和特权。市场经济承认人的自利性,并利用人的自利性来克服懒惰性。好的市场经济,有一个很重要的特征,就是能够规范人的自利性,在自利中不得损害别人的自利。这就要求要勤奋工作,勤劳致富。合法谋利是对全体公民的要求,领导干部更要带头做到这一点。作为党的领导干部,手中掌握很大的权力,掌握着很多的资源,必须正确处理权力和利益的关系。要时刻提醒自己,领导干部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领导干部必须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要把握正当的个人利益的界限,约束自己的行为,做到行不逾矩,决不能运用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谋取私利,更不能有贪污受贿等腐败行为。
第二,要知足常乐,淡泊名利。这是领导干部的基本修行。对于领导干部来说,能否正确对待物质待遇和职务变迁是涉及个人利益的主要问题。实事求是地说,现在的领导干部,已经享受着各方面的良好待遇,国家和人民待我们不薄。不能看到社会上一些人富起来就感到心理失衡,觉得自己吃了亏,总想着攀比仿效,总琢磨给自己找好后路。要是这样想问题,没有不犯错误的,没有不走到邪路上去的。大量案例警示我们,个人主义逐步发展、恶性膨胀,必然导致以权谋私、走向消极腐败和堕落。作为以天下为己任的领导干部,要多比贡献,少比待遇,多想想为党和人民事业而牺牲的英烈们,多想想那些至今衣食住行仍然有不少困难的群众,多比比那些为党和人民任劳任怨辛勤工作的模范人物。江泽民同志曾说过,“吃再好的饭也只能一日三餐,住再大的房,睡下去也只是一张床”。作为党的领导干部必须长思贪欲之害,自觉淡泊名利,不为私心所扰,不为名利所累,不为物欲所动。
第三,要坚持公正,共同富裕。这是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社会公正和共同富裕,是共产党人不懈的追求。领导干部首先应当坚持公正。可以说,我们建党、革命、执政,都是为了解决社会不公和多数人贫困的问题。邓小平说:“如果我们的政策导致两极分化,我们就失败了。”领导干部首先是普通劳动者,但又不能仅是普通劳动者,他应当具有先进性,应当为社会公正和共同富裕而不懈努力。我们讲的社会公正,不是指结果(分配)的完全平均。社会公正,应当是机会的平等、规则的公正和规则面前的人人平等、扶助弱势群体等。领导干部应当为最重要的机会平等、受教育的权力平等和安全、健康基本保障的平等而努力,同时应当树立法制意识,在法律、政策、纪律面前人人平等。各级领导干部应当牢记“实现社会公正和共同富裕”是我们的责任和使命,在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在追求法律、政策和道德允许的利益时,关心和扶助弱势群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努力实现共同富裕。
第四,要克己奉公,多作贡献。这是领导干部的崇高风范。《党章》第一章第三条规定:“坚持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个人利益服从党和人民的利益,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克己奉公,多作贡献。”党员是无产阶级先进分子,党的领导干部是先进分子的模范代表,理应具有比普通人更崇高的理想追求和更可贵的道德风范。作为一名真正的共产党员,一名名副其实的领导干部,应当把实现党的目标作为己任,以维护人民利益为天职。既要在平常工作中积极努力,建功立业,又要在关键时刻和危难关头能够豁得出来,冲得上去,肯奉献,、敢牺牲,克己奉公,无私奉献。要坚持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贯彻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追求理想与实现个人价值结合起来,在为党和人民事业作贡献的过程中不断实现自己的价值。
三、立足党性修养和作风养成,不断培养造就大批优秀年轻领导干部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源源不断培养大批优秀年轻领导干部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的根本大计。加大培养选拔优秀年轻领导干部力度,重点加强年轻领导干部党性修养和实践锻炼,使他们切实做到忠诚党的事业、心系人民群众、专心做好工作、不断完善自己”。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干部队伍年轻化建设提上日程。1982年12月中共十二大通过的新党章上,将干部选拔标准概括为“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此后20多年间,干部年轻化建设不断推进。据不完全统计,到2008年年初,中央和各省、直辖市、自治区两级政府中共有“60后”省部级领导干部71人。中直机关各级领导干部中45岁以下的占71.5%,35岁以下的占30%。在省、市、县(区)换届中,干部年轻化力度也普遍加大,一大批20世纪六七十年代,甚至80年代出生的年轻领导干部迅速走上重要领导岗位。可以说,年轻领导干部已担负起抓机遇、御风险、促发展的重任,成为决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命运的“肩负起希望的一代”。但是,由于种种原因,部分年轻领导干部身上存在的问题也相当突出。因此,加强年轻领导干部党性修养和作风养成对于提高年轻领导干部拒腐防变能力,抓好党的干部队伍建设非常重要。
(一)深刻认识培养造就大批优秀年轻领导干部的重大意义
《决定》指出,源源不断培养大批优秀年轻领导干部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的根本大计。这是深刻总结历史经验和全面分析当前国内外形势得出的一个重要结论,充分表明了培养造就大批优秀年轻领导干部对我们党和国家事业的重大意义。
我们党成立88年、执政60年、领导改革开放30年来的光辉历程表明,无论在革命、建设时期还是在改革开放新时期,我们党都注意吸引和组织动员一批批有志青年,参与到为维护和发展中国人民的利益、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中来。成千上万风华正茂的青年人,在党的培养下,经过艰苦斗争和实践磨练,成为具有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中国共产党党员、党和国家不同层级的干部,为党和人民的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许多人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实践充分证明,我们党之所以能在异常艰难复杂的环境条件下,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战胜各种艰难险阻,不断取得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胜利,使我国相继实现了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民族独立、人民当家作主新社会的历史性转变,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性转变,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转变,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始终高度重视培养造就大批年轻领导干部,不断推进干部队伍的新老交替与合作,从而保证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连续性,为党和人民事业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组织基础。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世界经济格局发生新变化,国际力量对比出现新态势,全球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呈现新特点,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仍占优势,综合国力竞争和各种力量较量更趋激烈,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给我国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特别是2008年下半年以来,国际金融危机日趋严峻,迅速从局部发展到全球。现在看,这场金融危机尚未见底,还在向纵深发展,对实体经济的影响也越来越大。随着国际需求市场特别是美欧等发达国家市场的萎缩,我国对外贸易的压力越来越大,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出口不增反降,从而对我国经济发展也带来严重影响,使我们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面临的困难明显加大。我们党要带领全国人民战胜当前严峻挑战、努力夺取经济社会发展新的更大成就,我国要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确保实现党的十七大描绘的宏伟蓝图,从根本上讲取决于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素质与能力,归根到底取决于一批又一批年轻领导干部的健康成长。
改革开放以来,在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和各级党组织的努力下,培养年轻领导干部工作取得了显著成就、积累了丰富经验,年轻领导干部的理论武装、业务培训和实践锻炼等都取得了较好成效,越来越多的年轻领导干部通过培养锻炼提高了能力素质。但必须看到,与新形势新任务要求相比,年轻领导干部队伍状况和培养年轻领导干部工作还存在不小差距。比如,从总体上看,目前优秀年轻领导干部的数量和素质还不能满足领导班子建设需要;一些年轻领导干部的品行有缺陷,对国情和党的奋斗历史缺乏深入了解,有的理想信念不坚定,宗旨意识淡漠,对人民群众缺乏感情;一些年轻领导干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和应急处变、处理复杂矛盾的能力不强;相当部分年轻领导干部缺乏基层和艰苦复杂环境的历练,工作经历单一,等等。只有切实解决好这些问题,把培养年轻领导干部工作做得更好,使一批批充满生机活力、能够满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的优秀年轻领导干部脱颖而出,我们党才能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和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
(二)正确认识年轻领导干部突出的优长
1.年轻领导干部的成长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有着突出的素质优势
年轻领导干部成长于改革开放这样一个特定时代,他们有着一些与生俱来的优势,集中表现为“三新”。
观念新:既没有接受过“左”的观念的影响,也没有受过传统计划经济的制度熏陶,过时的东西对他们的禁锢很弱,所以思想解放,比较容易树立起改革意识,接受新事物、新思想快。在现实中可以看到,年轻领导干部确实是呼唤和推进着中国改革事业的一股动力。
知识新:年轻领导干部从受教育开始,就处在文化交汇碰撞的时代,所以更多地接受了那些对中国现代化建设有益的现代文明,包括先进的西方文明。多数年轻领导干部掌握了现代管理科学知识,并不断加以更新,在组织上保证了中国能与时俱进。目前,我国年轻领导干部中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占87.5%。71名“60后”省部级领导干部,100%具有大学专科以上学历。其中,获得博士学位的19人,获得硕士学位的36人,获得学士学位的13人,专科学历的3人,仅占4%。近年来中国能够在世界面前展现出崭新的面貌和极强的活力,与这批年轻领导干部的知识现代化是密不可分的。
能力新:年轻领导干部展现出善于终生学习和创造力极强的优势。以“60后”省部级领导干部为例,在获得博士和硕士学位的干部中,逾2/3是通过在职学习获得的。近年来一些年轻领导干部用得多的地方,工作业绩往往能出众出彩,创造出有价值的新鲜经验,就在于他们能够及时掌握各类前沿知识,与时俱进的推进政府管理现代化,保证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
2.年轻领导干部的成长包含着诸多积极因素,有着良好的环境优势
年轻领导干部之所以能够在较短时间内肩负起较为重要的工作职责,除了自身的努力外,还有一些不可或缺的因素:一是各级领导的爱护信任和培养教育为年轻领导干部成长提供了温暖阳光;二是朝夕相处的同事们的团结和支持为年轻领导干部的成长提供了适宜气候;三是老百姓的拥戴和追随为年轻领导干部的成长提供了肥沃土壤;四是廉洁的配偶与和谐的家庭环境为年轻领导干部的成长提供了源源活水。可以说,一个年轻领导干部的成才,肩负着家庭、社会、国家的重托与希望,是各种优势资源共同努力的结果。只有真正做好年轻领导干部的党性修养和作风养成,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过人才智和能力,才能把对他们的高投入转化成服务社会的高回报。
3.年轻领导干部的成长凝聚着党和国家的心血,有着巨大的潜力优势
加大培养选拔优秀年轻领导干部力度,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从一定意义上讲,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2009年1月1日,胡锦涛总书记在《求是》杂志发表了《努力把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到新水平》一文,他指出:“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因此,有计划地培养大批的新干部,就是我们的战斗任务。”
大力培养年轻领导干部,从年轻领导干部自身看,可以增加获取其管理效益的时间;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看,有利于提高人力资本的形成质量。为了形成一支年龄呈梯次型的、年轻化的、有活力的领导干部队伍,近年来我国在干部选拔任用中,对领导干部的任用制定了一些年龄杠子,为培养年轻的更高层次的党政领导者提供了可能。可以说,年轻领导干部的成长是党和国家有计划、有步骤培养的结果,只要能够严于律己、克己奉公、谋事干事,就一定会有更广阔的舞台施展才华。
(三)准确分析年轻领导干部频繁出现各种问题的客观原因
一是在思想作风方面。年轻领导干部一般进步和提拔都比较快,他们没有经过长期组织生活的锻炼和艰苦环境的考验,抵御腐败的内力相对不足。随着他们对社会上不良现象耳濡目染增多,一些年轻领导干部形成了一种新观念:谁能虚劳实获、不劳而获,谁就“权力大”;谁能前呼后拥、左拥右抱,谁就“本事大”。所以一些年轻领导干部贪起来百万元千万元,包养起情妇来三个五个,到了姿欲妄为,满不在乎的地步。而与此形成对比的另一种倾向是,在一些关系到国家和民族命运的重大是非问题上,少数年轻领导干部的态度又模棱两可、首鼠两端,这种思想道德实堪忧虑。
二是在学习作风方面。一个年轻的干部在被提拔或提升担任更高职位的领导干部之前,组织对其德、能、勤、绩、廉都进行了认真考察,是具有一定能力和水平的。但当上领导了或者职位升迁了,不等于这个人的思想状态、学识水平、工作能力也会自然而然地进一步得以提高。一些年轻领导干部欣喜之余在享受荣誉、备受尊宠和志得意满中走向糊涂,铸成大错。
三是在工作作风方面。某些年轻领导干部往往喜欢做一些既花钱又费时的“实”事,其目的,是为了标榜个人政绩。于是把实事做成私事,把做事变成作秀,成了一些人信奉的准则,最后大大加重了老百姓和国家的负担,到头来还要说他“出发点是好的”,这不仅在人民群众中留下了恶劣影响,还留下大量政府债务。还有一些年轻领导干部,将自己在传媒沟通、市场营销上积累的知识活学活用,通过现代手段去作秀:“在镜头中‘问寒问暖’,在电视上‘深入群众’”,引来社会上种种对我们党的作风的揶揄。
四是在领导作风方面。年轻领导干部朝气蓬勃,意气风发,前程远大,一般都处在人生和事业比较顺利的阶段。他们思想奔放、工作大胆、敢说敢干的作风,都是值得肯定和褒扬的。但一些走到主要领导岗位的年轻领导干部做官当老爷,搞一言堂、家长制,个人主义,独断专行。跑官要官,拉关系走后门,封官许愿,任人唯亲,在干部招录、提拔任用等工作中千方百计为自己的亲属、亲信打招呼,提供方便,在社会上造成了不好的影响。
五是在生活作风方面。善于沟通、广交朋友是年轻领导干部的一大优点。一些不法分子为了利用他们的权力为自己谋取非法利益,往往抓住这一特点,主动地和他们套近乎、拉关系。一些比较能干、政绩突出的年轻领导干部前途看好,目前在较低级的领导岗位上,日后可能擢升到更高的领导岗位上。在不法分子看来,这样的干部是“潜力股”,将来升值空间大,也就舍得物质和感情等方面的投资,对他们“放长线、钓大鱼”。一些年轻领导干部与这些人交往,在不知不觉中就习惯了灯红酒绿的诱惑、迎来送往的热闹、声色犬马的享受。直到违纪违法被查处后才醒悟,“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原来这些所谓的“老朋友”早就在给自己下套了。
六是在接受监督方面。年轻领导干部在得到提拔重用以前,一般都是在本职岗位上勤奋敬业、成绩卓著的人。在得到提拔重用以后,由于组织上信得过,他们自觉或不自觉地产生一种政治上的优越感、技术上的权威感,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不再习惯于接受监督。这样一来,一些年轻领导干部思想和行为上出现的新问题,就难以及时被发现和纠正,致使他们由小错发展到大错,最终违法违纪。
(四)准确分析年轻领导干部频繁出现各种问题的自身复杂原因
一是成长经历较为简单。轰动一时的“泰安四少”落马案中,39岁的泰安市委副书记、市长胡建学,是当时全国最年轻的市长。泰安市市委原秘书长卢胶青年仅30岁,三年时间便从科长升任至副厅级领导岗位。泰安市原副市长孔利民,拥有34岁成为全省最年轻的县委书记,36岁成为泰安市最年轻的副市长两项“最年轻”记录。正厅级待遇的泰安石化股份公司原董事长徐洪波也刚40出头。从这些年轻领导干部成长经历分析,他们大多是从学校到机关或从机关直接到基层任职的模式,基本上没有经历各种风浪,没有体会过人生的挫折和磨难。在这种“风调雨顺”的情况下,很容易放松对自身的要求。
二是党内教育学习太少。一些专业性较强的年轻领导干部被提拔重用,时间和过程相对简短、仓促,客观上使其在党内生活锻炼方面先天不足,到领导岗位之后,工作更忙,时间更紧,对党内生活的基本规则和法规制度学习得少,了解得不深、不透,容易被糖衣炮弹击中。
三是对待权力准备不足。“两年一小跳,三年一大跳”的中共成都市委原常委、宣传部长高勇,不论是“小跳”还是“大跳”,都是通过公开招考完成的,35岁就进阶正厅,成为整个西南地区最年轻的正厅级高官。年轻领导干部这种通过公开招考或由领导钦点的任职模式,权力相对来得容易,担任领导职务后在如何正确对待权力方面,其心理准备不足,一旦大权在握,很容易运用失当。
(五)以党性修养和作风养成为着力点,不断加强对年轻领导干部的培养和锻炼
1.加强年轻领导干部党性修养
坚强的党性,是成为高素质干部的首要条件。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上明确指出,我们党的干部标准是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德的核心就是党性。因此,加强年轻领导干部党性修养,使广大年轻领导干部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发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是保证年轻领导干部健康成长的关键。这也是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在阐述培养优秀年轻领导干部举措时所强调的第一个重点。
当代年轻领导干部是在改革开放新时期生活、学习、成长起来的,大多有较高的文化科学技术知识水平,工作热情,有朝气,思维比较敏捷,接受新事物快,有开拓进取精神,但也存在一些与其社会经历相关的明显不足和弱点,如缺乏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系统学习,缺乏对党的历史和优良传统的深入了解,大多没有经过严格的党内生活、艰苦环境和基层群众工作的锻炼等。特别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扩大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各种社会思潮相互激荡和碰撞,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这种复杂的社会环境对年轻领导干部的政治鉴别力和理想信念提出了考验。虽然总体上看,当代年轻领导干部是信赖党的领导、拥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是愿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但一部分人也的确在理想信念方面存在不少值得重视的问题。还有一些年轻领导干部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淡化、理论和实际脱节、责任心和事业心不强、政绩观不正确、个人主义严重、纪律观念淡薄等问题。因此,必须根据广大年轻领导干部的实际状况,采取针对性措施,大力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应重点抓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加强理论武装,坚定理想信念。要按照大规模培训干部的要求,有计划地对年轻领导干部进行系统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培训,全面提高年轻领导干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特别要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努力掌握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不断增强贯彻落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要把加强年轻领导干部的理想信念教育与国情、党情教育和党史教育结合起来,组织年轻领导干部深入学习中国近现代史和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引导他们正确理解和把握我们党的奋斗史,帮助他们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信心。
二是加强党性锻炼,弘扬优良作风。要加强年轻领导干部的党性锻炼,强化党的基本知识和党的优良传统作风教育,严格党内组织生活,使年轻领导干部始终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和纯洁性。要加强年轻领导干部的道德修养,引导他们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认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保持健康的生活情趣,追求高尚的道德品行和精神境界,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蓬勃朝气、昂扬锐气、浩然正气。要加强年轻领导干部的作风养成,帮助他们自觉加强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和生活作风的修养,认真落实“八个坚持、八个反对”的要求,自觉摆正与人民群众的关系,不断增进对人民群众的真挚感情,正确对待权力、地位和利益,正确对待组织、群众和自己,始终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最高行动准则,在服务祖国、服务人民、服务科学发展中建功立业。要加强年轻领导干部的纪律修养,不断增强他们的纪律观念,真正做到严格遵守党纪国法,模范执行民主集中制,反对本位主义、自由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坚决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
2.强化年轻领导干部实践锻炼
实践出真知,实践出人才。要使年轻领导干部尽快成长起来、成熟起来,必须按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所要求的那样,加强年轻领导干部的实践锻炼,让他们在实践中探索有效工作方法,积累成功经验,提高综合协调能力和驾驭全局的能力,成为合格的领导人才。
一要注重在基层一线的实践中培养锻炼年轻领导干部。实践证明,有过一定基层工作经历的干部,做群众工作的能力、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都相对较强。因此,应进一步树立重视基层的导向,把基层一线作为培养锻炼年轻领导干部的基础阵地,积极鼓励年轻领导干部到基层、到生产一线去经受考验、成长成才。要完善年轻领导干部到基层锻炼工作制度,中央、国家机关和省级党政机关中没有基层工作经历的年轻领导干部,要有计划地选派到基层锻炼,通过采取扶贫、支教、建立联系点等多种方式,组织年轻领导干部深入基层、服务基层。要进一步做好选派党政机关年轻领导干部到农村、企业、社区挂职、任职等工作,同时努力创造条件,为他们施展才华、干事创业提供及时的帮助和服务。各级主要领导干部要坚持多带年轻领导干部下基层开展调查研究,让年轻领导干部多接触群众、多了解民情,掌握和群众打交道的方式方法。要探索建立上级党政机关从基层一线逐级遴选干部制度,逐步形成干部到基层锻炼、人才从一线选拔的良性循环机制,建立来自基层一线领导干部培养选拔链。
二要注重在艰苦地区、复杂环境、关键岗位培养锻炼年轻领导干部。艰苦奋斗是我们的革命传统。许多年轻领导干部是在优越的条件下成长起来的,对艰苦的环境没有切身体验,因而缺乏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精神和品格。对这些年轻领导干部,应该有计划地安排到各方面条件比较差的农村、边远地区锻炼,以达到“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目的。要坚持多岗位培养锻炼干部,对德才条件好、发展潜力大、有培养前途的年轻领导干部,要放到复杂环境、关键岗位上锻炼考验,如安排到信访岗位、重点建设工程、协助处置重大事件等进行锻炼。要有意识地在处理突发事件、抗击重大自然灾害等关键时刻锻炼和考验年轻领导干部,让他们在实践锻炼中磨砺品质、锤炼作风、提升境界,使他们切实提高驾驭复杂局面、解决社会矛盾的能力。
三要加大年轻领导干部交流培养力度。要认真贯彻落实《党政领导干部交流工作规定》,积极组织符合条件的年轻领导干部进行不同形式的交流工作。要加强交流轮岗,把年轻领导干部交流培养与改善干部队伍结构结合起来。对长期在领导机关工作的年轻领导干部,要有计划地安排到下级机关或基层工作,同时从基层选拔优秀年轻领导干部到上级机关工作。特别要加大优秀年轻领导干部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交流力度,坚持推动东中西部地区干部交流,选派更多的东中部地区年轻领导干部到西部地区工作,继续从中西部地区和艰苦边远地区选派年轻领导干部到中央、国家机关和经济相对发达地区挂职锻炼。同时还应做好党政干部、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科技人员三支队伍之间的交流。
四、向榜样学习,年轻领导干部要切实一心为民,利为民所谋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我们党建党88年的岁月里,特别是在全国执政60
载历程中,涌现出了无数的优秀领导干部,其中焦裕禄、孔繁森、郑培民等都是体现时代精神的丰碑,都是党员领导干部的楷模。新时期年轻领导干部加强党性修养和作风养成,正确处理利益观,应当认真向他们学习。
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焦裕禄,以清正廉洁、无私奉献,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被誉为“县委书记的好榜样”。他的事迹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忠实履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1962年冬天,正是豫东兰考县遭受内涝、风沙、盐碱“三害”最严重的时刻,就在这样的关口,焦裕禄来到了兰考。面对重重困难,焦裕禄坚定地说:“我们对兰考的一草一木都是有感情的。面对当前严重的自然灾害,我们有革命的胆略,坚决领导全县人民,苦战三五年,改变兰考的面貌。不达目的,我们死不瞑目。”为了改变兰考的面貌,在担任兰考县县委书记近两年的时间里,焦裕禄全身心地投入到治理内涝、风沙、盐碱的“三害”斗争中。他忍着肝病的折磨,坚持深入调查研究,常年奔波在农舍、田地,置身于群众之中。每当风沙最大的时候,也就是他带头下去查风口、探流沙的时候;雨最大的时候,也就是他带头下去冒雨涉水,观看洪水流势和变化的时候。2年中他行程5000余里,搜集了“三害”的第一手资料,并与县委的其他领导一起,研究制定了治理“三害”科学规划。焦裕禄带领兰考人民艰苦奋斗,植树治沙,一步一个脚印地与“三害”搏斗,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因积劳成疾,焦裕禄不幸于1964年5月4日病逝。
焦裕禄
心系藏民,扎根边疆的好干部——孔繁森。孔繁森1944年出生于山东聊城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他18岁参军,在部队干了7年,1966年加人中国共产党。1969年复员后,他先当工人,后被提拔为国家干部。1979年,国家要从内地抽调一批干部到西藏工作,时任地委宣传部副部长的孔繁森主动报名,请人写了“是七尺男儿生能舍己,作千秋鬼雄死不还乡”的条幅。刚到西藏,他又写下“青山处处埋忠骨,一腔热血洒高原”,以此铭志。进藏以后,原定孔繁森担任日喀则地委宣传部副部长。当地党委考虑到他年轻能干,征求本人的意见后,派他到海拔更高的岗巴县任县委副书记。在岗巴工作的3年间,他跑遍了全县的乡村、牧区,访贫问苦,和当地群众一起收割、打场,干农活、修水利。1981年,孔繁森奉调回山东,先后任莘县县委副书记、行署办公室副主任、地区林业局局长、聊城地区行署副专员等职。1988年,孔繁森在母亲年迈、3个孩子尚未成年、妻子体弱多病的情况下,仍然克服困难,再次带队进藏,使任拉萨市副市长,分管文教、卫生和民政工作。为了发展当地教育事业,他跑遍了全市8个区县所有公办学校和一半以上的乡、村办小学,拉萨的适龄儿童入学率从45%提高到80%。全市56个敬老院和养老院,他走访过48个,给孤寡老人送去了党和政府的温暖。因西藏偏远地区医疗卫生条件较差,他每次下乡时都特地带一个医疗箱,买上数百元的常用药,送给急需的农牧民。一个医药箱虽然解决不了所有问题,但对接受治疗的患者来说,却往往是性命攸关。1993年,孔繁森进藏工作期满,但他继续留在西藏,担任了阿里地委书记。为了摸清实际情况,他深入调查研究,求计问策,寻找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路子。不到两年的时间,他跑遍了全地区106个乡中的98个。阿里是西藏最偏僻和平均海拔最高的地区,外出时常常一天也看不到一个人影。他们饿了就吃口风干的牛羊肉,渴了就喝口山上流下来的雪水。旅途中虽然艰苦,孔繁森却充满乐观,并风趣地对随行人员说:“快尝尝,这是上等的矿泉水,高原没有污染,等我们开发出来了,让外国人花美元来买!”在孔繁森的勤奋工作下,阿里经济有了较快的发展。1994年,全地区国民生产总值超过1.8亿元,比上年增长37.5%;国民收入超过1.1亿元,比上年增长6.7%。他为了制定把阿里地区的经济带上新台阶的规划,准备在最有潜力的边贸、旅游等方面下工夫。为此,他带领有关部门,亲自到新疆塔城进行边贸考察。1994年11月29日,完成任务返回阿里途中,不幸发生车祸以身殉职,时年50岁。他牺牲后,时任总书记的江泽民于1995年4月29日亲笔题词“向孔繁森同志学习”,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李鹏也题词“学习孔繁森同志热爱人民、无私奉献的精神”。
孔繁森
新时期领导干部的优秀代表——郑培民。“培民书记视察路,访贫问苦鱼水亲。改变千古羊肠道,火禾公路暖人心。千言万语说不尽,永远难忘书记恩。”这是一首在湖南自发传唱的苗族山歌,歌唱的是原湖南省委副书记郑培民的事迹。2002年3月,在他赴北京工作期间,突发心脏病去世。当他的骨灰运回长沙的时候,来自各行各业的人们自发地列起了哀悼的长队。身为一名省委副书记,郑培民常说:“只有到了最基层的地方才能了解最真实的情况。”为此,他除了在机关工作之外,大部分时间都用于深入调研。在湘西工作时,他用2年的时间就跑遍了湘西大山中的218个乡镇,这其中许多村子都不通车,只能靠双手双脚攀山涉水。他除了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之外,还带领干部访贫问苦、扶危济困,与群众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村民们对郑培民真挚的情感源自于他对普通百姓深厚的爱,源自于一个高级干部在关键时刻冲锋在前不怕牺牲的精神。1998年7月24日,常德市安乡县安造垸发生了溃堤,就在人心惶惶的时刻,前来指挥抢险的郑培民逆着撤退的人流奔到了一线。作为党的高级干部,生死关头,郑培民经受住了惊涛骇浪的考验,而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手中握有重要权力的郑培民也同样经受住了各种考验,以“党的事业为重,人民的利益为重”,成了郑培民工作的标准和目标。在郑培民的日记中,许多地方都提到他的工作标准就是要实践江总书记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他说,“金奖、银奖不如老百姓的夸奖”,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实际上,我们国家正是因为有了郑培民这样一大批好干部,事业才会发达、人民才能安居乐业。
郑培民
楷模就是力量,年轻领导干部要想取信于民,就得像这些楷模那样,用人格力量去影响和带动人民群众。楷模使人朝气蓬勃,楷模使人锐气满胸,楷模使人正气昂扬。
任长霞
总之,面对各种诱惑和风险,年轻领导干部要突破“包围”,出路只有一条,就是不断增强宗旨观、正确的利益观和自律意识,切实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向榜样学习,始终艰苦奋斗、一心为民、勤政为民,利为民所谋,切实提高拒腐防变为民谋利的能力。具体来说,应当从苦练“内功”、强化宗旨观和正确的利益观、净化交友圈入手,谨慎面对灯红酒绿的诱惑,谨慎看待鲜花和掌声,谨慎处理亲情和友情,防止被那些怀有不良企图的人所腐蚀、所利用。这不是一件轻易就能做到的事,需要有清醒的头脑和坚强的党性作保证,关键在于真正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当然,年轻领导干部面对比过去更加复杂的社会环境,这些挑战也是机遇,是压力也是动力。大浪淘沙,真金浴火。年轻领导干部只有努力加强党性修养、促进作风养成,锻炼意志品质,切实把人民的利益作为自身全部工作、事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才能变得更加成熟、更加可靠,年轻领导干部才会切实一心为民,利为民所谋,年轻领导干部队伍也才会更加纯洁、更加有战斗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