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彭阳县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的调查与思考

彭阳县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的调查与思考

时间:2023-02-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近期,按照中央党的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秘书组的部署和要求,彭阳县成立课题组,就全县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工作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今年,县委、政府又多方筹措资金,使农村党员“双带”发展资金增加到100万元。部分基层党组织对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重视不够,责任意识不强,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还没有充分调动起来。

彭阳县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的调查与思考

近期,按照中央党的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秘书组的部署和要求,彭阳县成立课题组,就全县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工作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

一、主要做法

(一)建立健全表彰、宣传、实绩“三个”激励机制

表彰激励。各级党组织注重建立健全定期评选表彰制度,对先进基层党组织和优秀党务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进行及时、大张旗鼓地表彰和奖励,大力营造争先创优的浓厚氛围,构建起包括精神鼓励、物质奖励、评星定格等较为完整的表彰激励体系。近三年,全县命名表彰先进基层党组织172个,优秀党务工作者和优秀共产党员316名。各基层党组织结合实施“农村党员十百千致富工程”,对1665户带头致富、科技示范、帮扶先锋等模范党员进行挂牌命名,激发了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带头发展、推动发展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宣传激励。县有线电视台、政府信息网站开设《党旗飘飘》《共产党人》《党建一线》等专栏节目,深入宣传基层党组织和优秀党员带领群众发展农村经济、增收致富奔小康的先进事迹,着力营造比、学、赶、帮、超的浓厚氛围。各级党组织围绕发展设施农业、开发“三大产业”和建设“五大基地”,采取召开现场观摩、经验交流会、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专业技术人员下乡等多种途径,宣传党的强农惠农政策,激发党员争先创业、率先致富的热情。县委、政府都召开优秀务工人员先进事迹报告会,组织打工致富和离乡创业的先进模范、优秀党员现身说法,引导广大党员和群众转变观念,激发他们走出大山、改变命运、创业增收的积极性。

实绩激励。开展“学党章、知荣辱、争双带、创双强”主题实践活动,引导广大党员在思想观念上实现新解放,运用科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上取得新进步,带头创业,做出实绩,树好形象。实施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激励办法,在职村干部从村集体经济当年收益中享受工作报酬,离任村干部从村集体经济积累中享受生活补贴,其他村干部、无职党员通过“以奖代补”获得相应报酬。按照“产业建支部、党员带头富、群众增收入”的思路,创新党组织设置和活动。全县组建辣椒种植、肉牛养殖、科技示范等产业型党组织304个,设置产业型岗位23种,发展行业协会65个,创办党组织试验示范基地30个,把党员聚集到草畜、马铃薯蔬菜、劳务等产业链上,在推动特色优势产业的发展中作出实绩。

(二)建立健全直接帮、结对帮、蹲点帮“三个”帮扶机制

农村党员“双带”发展资金直接帮。县委、政府把基层组织建设专项经费纳入县财政预算,每年拨付30万元,建设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开展党员干部教育培训。2007年,区、市、县党委组织部门筹措发放农村党员“双带”发展资金45万元,采取项目捆绑、党员与群众“1+1”联保、基地示范、以村带户等四种模式来使用,共扶持52户党员户发展种草养畜和特色产业,每户增收8500~12000元。今年,县委、政府又多方筹措资金,使农村党员“双带”发展资金增加到100万元。整合宋庆龄基金会小额贷款、村级发展互助资金、社会帮扶发展资金等,着力健全和完善县、乡一体的“双带”发展机制。

城乡基层党组织和党员“手拉手”结对帮。深入开展城乡基层党组织和党员“手拉手”活动,全县142个机关党组织、906名党员与142个村党支部、906名党员结成帮扶对子,包抓种草养畜、日光温室、设施林果等185个培带项目,累计投入帮扶资金200多万元,为党员群众解决生产生活困难问题3000多个。认真抓好“四联双定双评”活动,把基层干部、农民党员、乡土人才、农民群众“四支力量”捆绑在一起,思想上联,路子上帮,能力上带,技术上传,建起了党群团结协作的新平台,结成了干群聚力发展的新群体。近两年累计为群众办实事518件,解决热点难点问题261个,今年又承诺为群众办实事361件,解决热点难点问题218个,让广大党员和农民群众得到更多的实惠。

干部驻村指导蹲点帮。推行县级领导干部包乡(镇)抓示范点建设责任制,县委常委、政府党员副县长共建立16个基层党建工作联系点,县党建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包抓32个重点村,全力抓好设施农业、扶贫开发、结构调整、特色养殖等重点工作。2005年以来,县委从县乡机关两轮选派256名干部担任农村工作指导员、新农村建设工作指导员或到乡镇和村级组织挂职,帮助调整产业结构,共落实帮扶项目资金5000多万元,培育提升党员示范户2900多户,使80%以上的农民党员户有了稳定的增收项目和门路。

(三)建立健全走访慰问、服务咨询、落实待遇的“三个”关怀机制

走访慰问。各级党组织普遍建立了“五必访”定期走访慰问制度,即生活困难党员必访,建国前老党员必访,党员生病住院必访,党员家庭受灾或发生意外时必访,流动党员外出返乡时必访,较为准确地掌握了党员的思想动态和真实需求。在每年春节、“七一”期间或遭受自然灾害时,各级党组织都及时开展集中慰问活动。县委、人大、政府、政协四套班子成员带头深入基层党建工作联系点,深入村组农户,对老党员和生活困难党员进行慰问。仅今年春节,全县就慰问老党员、困难党员和流动党员1578名,发放慰问金33.2万元,把636户生活困难党员户纳入社会低保。

服务咨询。加强阵地建设,近五年筹集资金2000多万元,新建和改扩建村级组织活动场所136个。各基层党组织充分利用乡镇党校、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开展农村党员干部电教科技周活动,举办科学种养、菌草栽培、电焊维修等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班,使全县90%以上的农民党员熟练掌握了1~2门实用技术。健全县、乡、村三级便民服务网络,推行机关党建“三制”(即党员目标管制、为民办事全程代理制、为民服务承诺制),建立社区党员服务站,构建起上级党组织为基层党组织服务、基层党组织为党员服务、各级党组织和党员都为群众服务的体系。

落实待遇。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县村干部队伍建设的意见》,建立村干部社会保障制度,推行绩效挂钩的村干部职务补贴制度。村干部任职职务补贴实行“基础补贴+绩效补贴”,其中基础补贴的平均数与上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持平,绩效补贴额的平均数不低于上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一半。2005年以前,全县村干部报酬1000元,2008年提高到3000元以上,并为全县469名现任村干部办理了养老保险。

二、存在问题

一是思想认识还不够深。部分基层党组织对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重视不够,责任意识不强,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还没有充分调动起来。在问卷调查中,回答“不愿主动与困难党员结对帮扶”的有130人,占被调查对象的41.7%。

二是投入力度还不够大。受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制约,虽然对农村困难党员帮扶投入了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但激励关怀帮扶的覆盖面不够大,途径偏少,帮扶项目和资金还远远不能满足党员群众的需求。在工作对象上,关注部分困难党员,忽视了其他一些党员;在工作内容上,往往重生活帮扶,轻视政治激励和思想上的关怀;在工作方法上,往往重春节、“七一”等重大节日的给钱给物,缺乏常态化的帮扶。

三是运行效果还不够好。去年以来,各级党组织建立了困难党员登记台账,但由于没有很好地对党员困难的具体原因和表现进行分类建档,在确定困难党员帮扶对象当中,仍存在一定的随意性。从调研的情况看,全县农村党员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党员队伍的“双带”能力仍比较弱。少部分贫困党员存有懒惰习性和依赖思想,习惯或满足于送钱送物等应急性、“输血”式的救济方法,致使越帮越靠、越靠越穷。

三、对策建议

一要进一步完善责任机制。坚持把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作为提升“四个新”创建水平的重要举措,列为党建工作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确保层层落实领导责任。各基层党组织主要负责人要亲自研究部署,并协调落实好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活动。认真落实县级领导干部包乡(镇)抓示范点建设、县党建工作领导小组包抓重点村、领导干部联系点等制度,动员和鼓励“两代表一委员”、劳动模范和优秀乡土人才等社会力量主动联系帮扶困难党员,努力形成普遍联、重点帮、全覆盖的格局。

二要落实政策措施。完善由组织部门牵头,劳动和人事保障、民政、税务、工商、财政、金融等相关部门参与的党内激励、关怀、帮扶联席会议制度,明确各部门职责,进一步形成齐抓共管、上下联动的工作局面。建立党内扶助基金。完善党内扶助基金投入和补给方式。建立困难党员再就业援助机制,将困难党员纳入就业信息库,优先向困难党员提供就业政策咨询、就业技能培训、推荐就业。把困难党员家庭成员纳入帮扶视野,千方百计解决困难党员配偶、子女的就业问题,更加关注困难党员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

三要创新管理方式。按照一般困难、比较困难、特别困难三个层次分类建档,分别在党支部、基层党委、县委组织部建立电子管理台账,分类分级确定帮扶对象及帮扶标准。健全和完善县、乡镇、村(社区)三级责任网络,及时掌握困难党员生产生活和工作状况,并根据帮扶进展情况每年审核调整一次,实施动态管理。对存在“等、靠、要”思想的困难党员,要从解决思想问题入手,把物质救助与精神激励结合起来。创新党内互帮互助活动载体,积极为困难党员送物资、送技术、送信息、送健康、送服务,帮助解决实际问题。整合利用县、乡镇、村(社区)党员服务中心和站(点),畅通党内互助渠道,实现党员服务管理与困难党员救助援助有机结合。

(中共彭阳县委组织部课题组 2008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