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新农村建设中值得借鉴的经验——宁夏彭阳“生态立县”的调查
彭阳县位于宁夏东南部,是以农业为主的山区贫困县,却在宁夏南部山区率先实现了脱贫目标,并先后被评为全国生态建设、水土保持、造林绿化等先进县。
彭阳县“生态立县”取得的成绩
近年来,彭阳县的经济社会实现了持续快速发展。2005年年底,全县完成地方生产总值6.72亿元,比建县之初的1983年增长了27倍;地方财政收入131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764元;农村电视覆盖率达90%以上;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8%。
生态环境得到较大改善。20年来,全县累计治理小流域83条,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523平方公里,治理程度由建县之初的11.1%提高到65%。发展壮大了一批特色产业,地膜玉米、马铃薯、瓜菜为主的特色种植面积由0.5万亩增加到45万亩。
形成了可持续发展的机制。在农田建设上形成了统一规划、集中连片、人机结合,在林业建设上形成了区域化布局、规划营造,在水利建设上形成了骨干工程、井窖建设齐上、水利水保同抓。
锻炼了一批农村建设的带头人。近年来,全县经过“两推一选”和“公推直选”产生的156个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班子成员,平均年龄37.8岁,文化程度初中以上,普遍掌握l~2门农业实用技术。全县发展200多名新党员,其中66%是经营及科技带头人、致富能手。
彭阳县“生态立县”的做法
彭阳的经验有很多,我们认为具有典型意义和推广价值的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从实际出发,制定发展规划。彭阳1983年从固原分出时,农民人均收入只有70多元,地方财政年收入只有70多万元。彭阳县委、县政府深入调查研究,确立了“生态立县”战略,做出了“10年初见成效,20年大见成效,30年实现山川秀美”的规划。20年来,历届县委、县政府围绕这一长期规划目标,“人接班,事接茬,一张蓝图干到底”,保证了生态建设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二是因地制宜,实施生态治理和生态建设。彭阳县根据县内荒山多、小流域多的实际,将小流域作为水土治理单元和经济开发单元,实行山、水、田、林、路统一规划,沟、坡、梁、峁、塬综合治理,改土、治水、林草和道路四项工程同时推进。
三是集中连片,建设高标准农田,提高土地规模效益。彭阳统一规划,集中连片治理,用人机结合、机耕锁边的方法建设基本农田,全民齐上阵,社会同参与,从1992年起,基本农田每年以5万亩的速度增加。
四是多种途径探索农民增收渠道。他们根据各个区域的不同情况,积极探索农民增收的途径,一批林牧、林果、林草、林药、林菜结合型的后续产业应运而生。
五是向科技要效益,加强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他们推行科技承包责任制,建立集科技培训、示范、推广为一体的服务机制,把科技真正渗透到生态建设的全过程。
六是充分尊重农民意愿,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彭阳在生态环境治理过程中,充分听取农民群众的意见,比如对一些长期居住山区的零散农户,不是盲目并村、迁移,而是根据他们的要求,制定了建设“生态庄园”的规划。
彭阳县的几点启示
彭阳“生态立县”的做法,在我国西部地区新农村建设中值得推广和借鉴。
一是保持农村建设规划制定和执行的连续性、长期性。生态环境的治理和保护是一项长期工程,新农村建设也是一项长期工程,需要各地政府在制定规划时具有连续性。
二是不断提高生态环境建设的质量和效益。彭阳人抓住生态系统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部分存在互相联系、互相制约关系的原理,根据其自然规律,综合治理,不断提高生态环境建设的质量和效益。
三是以实践教育农民群众,使农民群众自觉发挥主体作用。彭阳以生态环境改善、效益增加、农民增收的实践,教育农民群众认识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意义,变“要我干”为“我要干”。
四是继续大力提倡和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彭阳的做法,可以鼓励西部地区吸引多方位的资金投入,走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新农村建设的资金困扰。
国务院研究室 王昕朋
(摘自2006年8月9日《人民日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