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叫荒山披绿装——记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先进典型杨万珍
彭阳县光、热、水、土条件较好,属典型的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境内海拔1248~2418米,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日照时数2518小时,年均温度7.4℃~8.5℃,无霜期140~170天,降水量350~550毫米。地貌以梁峁沟坡丘陵为主,山多川少,无论是地理环境还是气候条件,都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悠久的历史适宜发展多种经济林。
全县县域总面积379.3万亩,林业用地面积224万亩,占县域总面积的59%,其中集体林地138.4万亩,占全县林业用地面积的62%。森林覆盖率22.8%,全县森林保存面积194.5万亩。在林业用地中,生态林面积147.6万亩,其中国家重点生态公益林13.7万亩。
针对全县大面积集体宜林地尚未被开发的现实,县上把如何发挥集体林地效益、如何增强集体林活力,如何积极挖掘集体宜林“四荒地”(荒山、荒沟、荒坡、荒滩)的丰富资源,作为兴林富民、推动林业又快又好发展的战略举措,加快造林绿化进程。县政府制定出台了《关于宜林“四荒地”承包、租赁、拍卖、治理的试行意见》,文件明确规定:按照谁投资、谁经营、谁开发、谁受益的原则,面向社会,将宜林“四荒地”实行公开承包和拍卖,稳定山权50年不变,允许继承和转让;并在开发时期,资金上给予扶持,政策上给予优惠。县上先后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的将宜林“四荒地”拍卖或承包给个人植树造林。全县宜林“四荒地”拍卖首先在城阳乡拉开序幕。由于政策优越、措施得力,群众积极性较高,当年仅城阳乡长城一个村就拍卖“四荒地”4000多亩,全乡涉及4个村710户10450亩。全县12个乡镇6692户农户拍卖宜林“四荒地”7.2万亩,造林7.2万亩。
城阳乡陈沟村农民杨万珍就是靠着这项富民政策走上了致富之路,他在大山沟里建起了一座“花果山”,并被确定为全县生态建设的典型进行全面推广。
杨万珍,城阳乡陈沟村南沟村民小组人。1990年他率先承包了生产队的80亩荒山,决心将荒坡变成果园,把沟壑变成良田。从此,杨万珍带着勤劳的妻子开始治理荒山和沟壑。为减少水土流失,多年来他们挖山治沟打坝拦洪不止,仅架子车就用坏了6辆。他带领全家以愚公移山的精神,治理大小沟壕100多个,10亩大的塘坝一个,共移动土方4万余方,已基本达到水不下山,泥不出沟。同时,他们还在荒坡上挖带子田、鱼鳞坑,种植果树、杨、柳、槐等用材树。现在,他家的果园已扩大到40多亩,绿化荒山沟道200多亩。果树种植品种由原来单一的苹果发展到现在的桃、李、杏、梨、花椒等6个品种。他还十分重视品种的更新,每年除栽植一些新的品种外,还对一些老树进行高接换头,以保证果园的连续性。现在,在他的“花果山”中,苹果己有红富士、乔纳金等20多个品种,梨有7个品种,杏有串枝红、仁用杏等。年林业产值近5万元。由于果子品质好、产量最高,每年未到秋收季节,就有外地客商前来预定收购。
2007年,杨万珍被聘为城阳乡科技特派员,他更忙碌了。在管理好果园的同时又开始在全乡范围内奔波,他帮助乡亲们选品种,传授自己学来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原先议论他的村民,在他的引导示范下也纷纷种起了果树,乡亲们都称赞他是“花果山上的土专家”。在现在陈沟村已有20多户人家建起了自己的果园,全村年纯果品收入20万余元。
杨万珍刚开始种果树时,就有村民对他说:“你不种粮食只种树,还能吃树去。再说国家又没有出台明确的产权政策,如果树木长成林收归集体咋办。”但具有市场眼光的杨万珍相信,种树的收入绝对比种粮收入高,自己的选择不会错。去年国家出台了全面推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这让他更加坚定了改革的信心,全体村民们的顾虑消除了。
杨万珍以顽强的毅力,敢为人先的精神为贫困山区的百姓踏出了一条致富之路,他率先承包荒山荒沟植树造林生活奔上了小康。他先后被彭阳县委、政府评为“科技示范户”“彭阳县建县十周年先进个人”“致富模范”。1999年,他被评为自治区劳动模范。2002年,他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现在年已50多岁的杨万珍依然雄心万丈,他积极响应政府号召,打算承包经营周围的林地,计划用自己的实践经验和外出学习到的先进技术相结合,借国家推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之风,把“杨万珍模式”这个典型引向深入,引导群众进一步抓好绿化美化工作,在村庄外围、村道两旁和房前屋后及退耕荒山荒沟地上植树种草,形成村内村外绿树成荫、花果飘香的良好生态环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