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遍宁夏山川为民造福的薛宏福
吴国伟
薛宏福同志离开我们一年了。人虽去,但留在我脑际的,却是不尽的思念。我在薛宏福同志身边工作了近七年,深受他“传道、授业、解惑”之益,深感他是一个高尚的人。他留下的精神财富和光荣业绩是很多的,现略述几件自己耳闻目睹的事,以寄托哀思,表达怀念之情。
一、坚定的立场
薛宏福同志是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和敏锐的洞察力;对人、对事,是就是,非就非,从不随波逐流。
原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顾问委员会主任薛宏福
1987年初,社会上刮起一阵资产阶级自由化之风,他从外地开完会回银川。在火车上,一名青年学生放肆鼓吹资本主义,攻击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薛宏福同志摆事实,讲道理,逐条批驳了那个青年学生的错误观点。回来后,他向同志们讲了这件事,指出这个青年学生的言论不是孤立的,它反映了一种错误思潮。他还语重心长地对我们说:“你们生活在社会上,要善于观察和思考,任何时候说话、办事,都要站在党和人民的立场上,千万不要被错误的东西搞得晕头转向。”随后,他又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驻宁记者潘梦阳同志,写了《火车上的一场争论》的反映材料,向中央和自治区党委提出了加强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建议。
1989年5月动乱期间,我随薛宏福同志到西安开会。他每天除开会外,密切注意观察社会政治动向。一天傍晚,西安街头出现了直接攻击中央几位领导同志的大字报、大标语。他听到这件事后,顾不得休息。叫我陪他上街去。看完后,他心情沉重,说了两句话:“动乱又升级了”“性质更严重了。”回到驻地,他立即在电话上向陕西省顾委主任章泽同志谈了大字报、大标语贴的地方和内容,并谈了自己的看法,请章老转告陕西省委领导,建议立即追查,严肃处理。这件事办完,他才上床休息,此时夜已经很深了。
二、忘我的精神
薛宏福同志1936年参加革命后,不论是在艰苦的战争年代,还是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都以忘我的精神,为党为人民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在他逝世后,从治丧办公室收到的他过去工作过的单位的党政组织,老战友、老同志,和当年在柴达木奋战过的石油职工等发来的许多唁电、信件和打来的电话中,以及远道赶来参加悼念活动的同志的交谈中,反映了许多他忠心耿耿为党为人民无私奉献的动人事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83年,他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退居二线,担任中共宁夏回族自治区顾问委员任主会后,仍以“老牛明知夕阳晚,不用扬鞭自奋蹄”为座右铭,忘我地工作着。
他常说,“退居二线,是工作岗位和工作方式的变动,但作为共产党员,思想不能退;只要活着,就要一日生命不止,一日奋斗不息。”在工作方式上,他坚持参助大事,拾遗补缺。他认为,涉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全局方面的事是大事,而关系群众利益的事也是大事。他说:“进山听鸟音,入水摸鱼情。要知群众心,深入百姓中。”他经常深入农村、工矿企业、机关、学校、商店、街道和干部群众中,进行调查研究,向中央、自治区党委及有关部门反映群众的意愿和呼声,提出过许多重要的意见和建议。1986年初,他听到群众反映银川市“乘车难”的问题,就冒着凛冽的寒风去挤公共汽车。他自己买票,从老城到新市区坐了个来回,将耳闻目睹的情况给自治区和银川市领导同志写了材料,提出了改进意见。银川市委、市政府和有关单位及时研究,采取了措施,使“乘车难”的状况在短期内得到改善。在中央顾问委员会于1986年6、7月份召开的全国各省、市、自治区顾委主任座谈会上,他谈了拾遗补缺的体会。中央领导很重视。宋任穷同志在会议结束时的讲话中作了肯定。他说:“有同志提出,能对一些重大问题进行调查研究,提出意见,这固然好;同时也要注意对党委精力一时顾不过来、而群众又迫切希望解决的那些具体问题进行调查研究,提出建议,只要是对老百姓有益的事,我们不嫌事情小。我认为这是个好意见。”
三、朴实的作风
薛宏福同志生活俭朴,密切联系群众,与群众同甘共苦的优良作风,在社会上传为佳话。我两次陪他到彭阳县白岔村作调查研究对此感受更深。第一次是1987年秋天,进村后,他下车边走边看,如数家珍:全村27条沟,28道梁,36个峁头,这里种上了树,那里种上了草……薛老在白岔村蹲点已是好几年前的事了,对这里的情况还记得这么清楚。随后,在一户农民家里,户主告诉我,他在村里蹲点时,带领工作组的同志对全村进行过详细勘察,还丈量过土地,每一条沟、每一道梁、每一个峁头上都留下了他的脚印。这些都是他提出退耕还林还牧,实行粮、林、草“三三制”和实施五年林草建设计划变生态条件,走良性循环道路的依据。这说明,科学的决策,建立在深入的调查研究和扎实工作基础之上。
1989年夏天,是薛宏福同志发病前一个多月,我和两位同志随他到彭阳县,约上县政协副主席徐文昭(当年彭阳区委书记、蹲点工作组成员)去白岔村。这是薛宏福同志生前的最后一次白岔之行。到了村上,薛老让村干部请来几个群众,一起交谈情况。由于人多办公室坐不下,薛老建议,就在院子里谈。当时虽进入夏季,但山区气温还低,又刮着小风,我们都感到有点冷,但薛老满不在乎。大家围坐一圈,谈了近两个钟头。他就林草管护、补栽树木、饲料加工、养栈羊和发展庭院经济等问题谈了一些很好的意见。谈话中,梁文同志要去安排午饭,薛老说,不要准备,到时分开到附近几家去,群众吃什么我们就吃什么。到吃饭时,薛老和我、徐文昭同志进了一户农民家里。这家的女主人见他来了,喜出望外,忙向门外走去,薛老把她叫住问:“今晌午你家做的啥饭?”她说:“就擀了一张面,也没啥菜,我去弄点啥!”薛老说:“面条就好,再啥也不要”。一会儿,面条端上来,炕桌上摆了一碟腌葱秧子和几样调料,薛老就着吃了一碗多。走时,这家的女主人对薛老说:“为了我们过上好日子,你当领导的过去在这里蹲点又几次三番来到我们山沟,今天就吃了这么个饭,我实在过意不去。”薛老说:“你没看我吃的很香!”说的大家都笑了。薛宏福同志进入寻常百姓家,和群众同吃、同住。拉家常的事,他过去的秘书、司机同志每提及此,都赞叹不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