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延安精神在盐池革命老区的体现

延安精神在盐池革命老区的体现

时间:2023-02-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延安,是陕甘宁革命根据地的中心,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党中央所在地,是中国革命的红色首都。延安精神体现在多个方面。而这样的延安精神,在革命老区盐池县有着充分的体现。盐池县革命老区不仅是陕甘宁边区革命根据地的组成部分,而且盐池老区的军民在党中央的英明领导下,和边区的其他地区军民共同造就了延安精神。从此,盐池人民当家作了主人,盐池县就成为了陕甘宁边区的一部分。

延安精神在盐池革命老区的体现

张树彬

陕甘宁革命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工农红军在十年内战时期建立的众多根据地中,唯一保留下来的一块根据地,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落脚点,是八路军抗日的出发点和大后方,是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战争初期的总指挥部和总后方。延安,是陕甘宁革命根据地的中心,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党中央所在地,是中国革命的红色首都。

延安精神体现在多个方面。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在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陕甘宁边区军民,表现出来的一手拿枪一手拿锄,一边打仗、一边生产,战胜国民党对边区的军事、经济封锁造成的重重困难,领导中国革命走出困境,发展壮大革命力量的大无畏革命精神,就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而这样的延安精神,在革命老区盐池县有着充分的体现。

盐池县地处鄂尔多斯台地向黄土高原过渡地带,东邻陕西,南依甘肃,北连内蒙古,是宁夏回族自治区最东边的一个县。1936年6~7月,西征红军先后解放了当时宁夏境内的盐池、预旺两县和海原、固原两县各一部,并建立了盐池、预旺、豫海、固北4个县一级的苏维埃政权。但1936年11月以后,随着红军主力部队的东移,预旺、豫海、固北三县相继被国民党军队占领,苏维埃政权遭到破坏,旧政权复辟,只有盐池县的红色政权保留了下来,成为陕甘宁革命根据地时期,宁夏唯一存在的“红区”,和陕北、甘肃解放区连成一片,共同构成了“陕甘宁边区革命根据地”。也就是说,没有盐池县红色根据地的存在,中国革命史上也就没有了“陕甘宁边区革命根据地”这样的称谓了。

盐池县革命老区不仅是陕甘宁边区革命根据地的组成部分,而且盐池老区的军民在党中央的英明领导下,和边区的其他地区军民共同造就了延安精神。这一点,在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粉碎国民党对边区进行的军事封锁和经济封锁的斗争中,不仅得到了充分地表现,而且在许多方面起到了表率作用,堪称典范。

一、自力更生的表率

毛泽东在《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时局和我们的方针》(1945年8月13日)一文中指出:“我们的方针要放在什么基点上?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叫作自力更生。”在《必须学会做经济工作》(1945年10月)一文中又说:“我们是主张自力更生的。我们希望有外援,但是我们不能依靠它,我们依靠自己的努力,依靠全体军民的努力。”

1936年6月21日,西征红军七十八师解放了盐池县。从此,盐池人民当家作了主人,盐池县就成为了陕甘宁边区的一部分。但刚刚解放的盐池县,面临着严重的经济困难:铜板不能使用,法币没有,苏维埃货币群众不相信、使不开,手工业工匠停工停产,农民不进城买东西,城里人吃不上粮食、没柴烧。

面对严峻的经济形势,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革命委员会非常着急。就在这时的1936年7月,中华工农民主共和国中央政府西北办事处国民经济部部长毛泽民,带工矿科科长高登榜等到定边、盐池视察。当听取了县革委会汇报了经济困难的情况后,毛泽民坦然地一笑说:“困难不要怕,能克服的。”并指出了克服困难的办法。盐池县革命委员会的同志们根据毛泽民的意见,组织人力展开向群众的宣传工作,一方面动员城内商号开门营业,一方面到城郊的二堡、五堡、八堡等村庄向农民作宣传,鼓励动员农民进城卖米卖面、卖柴禾,告诉群众放心使用苏维埃货币,保证苏维埃货币可以到县革委会兑换法币。并出安民告示,告诉群众:外地的商贩可以自由来盐池做生意;驮盐的脚户可以自由出入:法币和苏维埃货币一样通行,自由兑换;买卖公平,不许囤积居奇、买空卖空等。宣传的威力很有效,只两三天的时间,各商号开门,农民进城买卖,市场一下子活跃起来了。

由于国民党反动派对苏区实行经济封锁,刚刚解放的盐池县物资缺乏。加上有些商人唯利是图,军民生活所用物资受着沉重的剥削。为了便利军民买卖货物,节省开支,毛泽民指示盐池县委帮助人民群众建立自己的商业机构。盐池县委按照毛泽民部长的指示,把没收“聚和兴”和“万兴和”两家商号的货物集中起来,开办了城市消费合作社,并动员群众入股,毛泽民还亲自在动员大会上讲演。群众在几天的时间内就入了654股,扩大了消费合作社的经营。消费合作社从油、盐、酱、醋、火柴、毛巾,到布匹、文具、锄头、犁铧等,群众生活、生产等必需品都经营,还收购当地的盐、皮毛、甘草等土特产,买卖公平,价格合理,很受群众欢迎。

这时刚刚解放不久日子里,盐池军民克服困难,在短期内解决了所面临严峻经济问题,这是率先垂范自力更生精神的一个见证。

二、发展地方手工业、工业的模范

盐池县解放以后,把积极发展地方手工业、工业生产,发展地方经济,支援抗日战争,作为中心工作来抓。这一工作的开展不仅克服了国民党经济封锁造成的困难,而且支援了陕甘宁边区和八路军抗日战争中解决物资匮乏的困难,在整个陕甘宁边区也有着模范的作用。

盐池县皮毛资源丰富,有自己传统的手工业。以皮毛加工为主的手工工匠早已有之,如皮匠(做皮衣的工匠)、毛毛匠(织口袋的工匠,又叫“口袋匠”)、毡匠、绳匠、木匠、石匠、铁匠、泥瓦匠、银匠等。据1936年统计,县城内有各种工匠46家,匠人172人。在边区政府的倡导和扶持下,盐池县手工业发展很快。到1944年,全县仅皮作坊就有81家,从业者146人;毡坊21家,从业者62人;木匠42家,从业者71人;鞋匠38家,从业者52人。全县总共有各种手工工匠、作坊258家,从业者达400余人。年产毛呢190匹、棉毛呢80匹、毛毯240条、四六毛毡1618条、二五毛毡1600条、毛衣胎11139套……所生产的产品大部分供陕甘宁边区军民需用。

l940年,盐池县原商务会会长靳体元随三边绅士参观团赴延安参观返回后,即提出开办工厂或公私合作社的设想。次年,靳体元被选为参议员出席了陕甘宁边区参议会。在会议期间,他联合8人署名,提出开办工厂的提案并获通过。1941年9月,工厂正式创办,取靳体元和商务会长杨华亭名字中的元、华二字,命名为“元华工厂”,办起了盐池县第一家工厂。工厂仅有作为投股的两架纺纱机、一架打毛机,3名工人。次年,发展到有工人近20名,开展擀毡、织毛口袋、织栽绒毯等生产,本利达到了34万元(旧币)。政府的支持和得法的经营下,工厂发展很快,投资者不断增加,1943年,群众自动投资收4.6万元(旧币),年底红利2.6万元(旧币)。1944年,私人投资猛增至1119.9万元(旧币),工人增至56人,拥有资本4171.7万元(旧币)。工厂开展多种经营,设有毛布股、地毯股、擀毡股、口袋股,并兼营运输业、农牧业、社会服务业及盐业合作社、食品合作社。1944年7月4日,毛泽东主席在杨家岭大礼堂接见边区合作社英雄模范时,向靳体元询问了元华工厂的创办情况,并称赞元华工厂办得好。

三、率先掀起大生产运动

1942年,为粉碎国民党对边区经济的封锁,毛泽东发出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1943年,延安和陕甘宁边区掀起轰轰烈烈地大生产运动。唱遍大江南北的《大生产》《南泥湾》等歌曲,生动地反映了这场运动。而作为陕甘宁边区一部分的盐池县,则是在此之前已率先掀起了这样的运动。

还是在1941年秋天,八路军三五九旅四支队千余人,积极响应党中央和毛主席关于抗日根据地军民开展生产自救的号召,来到了盐池县长城脚下的花马池(即今盐场堡)打盐自救。八路军战士在明长城城墙上挖掘了100多孔窑洞住了下来,和当地群众一起,一边捞晒咸盐,一边砍沙蒿柴修筑盐坝、盐畦,修整盐坑。战士们初来乍到不会打窑洞,当地群众就帮干部战士打窑洞;战士们不懂打盐的技术,当地盐民就手把手地教。1942年,一场军民打盐的运动热火朝天地展开了。四支队的干部战士们不畏困难,没有捞耙,就用手捞;没有车担,就用脸盆端、用子弹箱扛。干部战士们赤着双脚跳入盐田打盐,腿脚被盐田的板茬划破,盐水浸泡疼得钻心,但干部战士谈笑风生,打起的盐一堆堆像小山似的。这些盐不仅运到陕甘宁各县,满足了边区军民的生活用盐,而且通过各种渠道运往白区,换回了粮食、布匹、钢铁、药品、器械等边区急需物资。

1943年,延安大生产运动在整个陕甘宁边区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了。这时,四支队的干部战士随三五九旅开进南泥湾,但盐池县军民的大生产运动并没有停息。盐池县委领导机关、地方部队、工厂、学校和家属积极行动起来,继续进行大生产运动。办合作社、开荒种地、手工纺织、贸易等。县委和政府在八岔梁乡南洼设农场,种地60亩。驻盐池的警备三旅七团在红山沟、北王圈、北园子、五步泉等地开种水地100余亩,解决了机关、部队的蔬菜和部分粮食问题。

盐池县的大生产运动主要搞打盐运盐。县委提出了“盐民生产为主,部队生产为辅”的方针,使盐业生产成为盐池县的主要生产活动。元华工厂在资金有了积累之后,亦兼营运输业、农牧业、社会服务业及盐业合作社、食品合作社。仅运输业就有骆驼63峰,骡子10头。盐池生产的食盐除运往边区各地满足军民生活需要外,还和“白区”进行贸易,换回了大批边区军民需用的物资。

为解放军民的穿衣问题,纺织业成为盐池县大生产运动中的一个重要问题。纺织是妇女生产的主要项目,但盐池妇女不善纺织。中共盐池县委、县政府作出决定,要求干部带头学,主动教,首先教会自己的家属,再教会三名以上妇女。县委书记肖佐汉、县长孙璞、抗敌后援会主任白凤奎等人的妻子首先学会纺织技术,并下乡传艺,仅肖妻就教会了20多人。其他县、区干部也都不仅自己学会了纺织,而且都完成了包教任务。据1943年统计,全县纺织者达2236人,新制纺车1262架、织布机20余架。

大生产运动中,盐池军民中涌现出了一大批先进模范人物。1943年12月16日,陕甘宁边区第一届劳动英雄代表大会及边区第三届生产展览会召开,盐池县的劳动英雄高仲和、刘占海、王科等光荣出席大会,并获甲等奖,受到毛泽东、朱德等中央领导接见。大会宣言中提到:“都要向盐池的高仲和学习,他一年打盐2500驮,折合粮食130石,作到丰衣足食。”

盐池县是半农半牧地区,牧业生产也是盐池县大生产运动的一项主要内容。盐池县委、县政府鼓励农民大力发展牧业生产,也涌现出了一批牧业生产的先进模范人物。盐池县的生产运动一直延续到新中国建立以后。1950年,盐池县万家塬村放牧员王宝被选为出席全国劳模大会的劳动模范,到北京参加了会议,还出版发行了一本《王宝放羊》的连环画。

盐池革命老区军民在陕甘宁边区时期,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的事迹数不胜数。篇幅所限,这里只略谈了几件。但从以上事迹已足以说明,延安精神在盐池革命老区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而且在许多方面还为陕甘宁边区发扬延安精神起到了表率作用。

毛泽东在《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一文中指出:“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中国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这一点现在就必须向党内讲明白,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盐池革命老区有着自己光荣的历史,有着让盐池人民引以为豪的延安精神。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在现代化建设的新长征中,盐池人民更要保持和发扬优良的革命传统,高举延安精神的大旗,谱写更新更美的历史篇章。

今年是盐池县解放70周年。在纪念盐池县解放70周年的日子里,我们来回顾和讨论延安精神在盐池革命老区的体现,有助于唤起和激发盐池人民的荣誉感和自豪感,激励盐池人民在新的历史时期内,继续发扬延安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建设自己的美好家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