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父亲的警卫队生活

父亲的警卫队生活

时间:2023-02-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40年到1942年,父亲王起祯在盐池县警卫队当战士。除此之外,警卫队的练兵、政治、文化学习也安排的有序、活泼、紧张。当时的燃料,主要是柴,燃烧用的柴要靠警卫队战士自己打。1941年初,父亲16岁,刚到警卫队就赶上了打柴背柴。在很短时间里父亲就把打盐的经验带回了警卫队,警卫队继续请李有保当先生,同时也模仿着旁边的打盐户,边学边干。那年冬天,父亲和战友共同战胜了敌人严重经济封锁和布匹短缺的困难。

父亲的警卫队生活

王曙霞

1940年到1942年,父亲王起祯在盐池县警卫队当战士。当时警卫队共有四个班100多人,主要任务是看押犯人,警卫政府,维护社会治安,并兼有侦察敌情和消灭小股土匪的任务,仅站岗放哨一项任务,全队人都在时,每天每人至少要上三四次哨,每一次站一柱马莲香的时间。

当时的分工是:一、四班住在看守所里,专门看守犯人,因为这两个班里老战士多,武器也比较好些。二、三班住在保安科,负责警卫保卫科、县政府、县委、抗后会及外出的公差勤务。除此之外,警卫队的练兵、政治、文化学习也安排的有序、活泼、紧张。

一、背 柴

从1940年开始,日寇加紧对我各解放区进行扫荡,国民党反动派也不断掀起反共高潮,对党中央驻地陕甘宁边区实行经济封锁,妄图困死、饿死我解放军部队及盐池县警卫队战士。党中央、毛主席号召边区军民“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开展大生产运动,战胜封锁,渡过困难。盐池县党政军民响应号召,也积极的行动起来。当时的燃料,主要是柴,燃烧用的柴要靠警卫队战士自己打。

1941年初,父亲16岁,刚到警卫队就赶上了打柴背柴。那时候盐池县城周围的沙蒿柴很多,遍地都是,但城附近的柴不是老柴,不耐烧,就要到远处去打柴再背回驻地。父亲经常去打柴背柴的地方有五梁店、杨家寨子、大东梁,一个来回30多里路,因父亲人小个头矮,常常被压得满头大汗,喘不过来气,有的时候还完不成任务,但是队长、指导员看父亲年纪小都很照顾,对其他战士要求一次打柴背柴120多斤,父亲打不够,背的少也不挨批评。可是父亲很争强好胜老想要争口气,就找到同班战士马生财说:“马哥,你告诉我怎么才能背多呢?”马生财说:“你还小,才16岁嘛。”父亲说:“马哥,我主要是不会捆,明天请你帮个忙,给我捆一个大捆,行吗?”马生财笑着说:“行,我给你捆个300斤的捆子,看你能背得动吗?”

第二天,父亲和马生财一同去打柴,马生财给父亲捆了一大捆柴,返回驻地的路上父亲被压的汗流浃背,走都走不动,几乎是挪着步子往前走,虽然掉了队,但还是把柴背了回来,一过秤,比要求的超出了120斤。几个战士大喊:“啊呀!这小家伙今天可变成英雄了!”可是队长却板着脸对父亲责备说:“谁叫你背这么多,你咋不听话?”又对三班长说:“以后背柴时就让他看犯人,小心压坏了,尽乱弹琴!”

二、打盐

为了解决军装和伙食等经费,1941年秋季,警卫队到盐池打盐。盐池最多的地方在苟池北畔,警卫队事先联系好了老盐户李有保,借了他家的两间房子,自己又搭了间灶棚。住下来后的第二天,父亲和战友请李有保当先生,并在他的帮助下很快整理好了盐坝子。但是父亲和战友都不会看盐开花,也不会使用浪耙等打盐工具。一个困难接着一个困难,没有办法,警卫队派父亲等人到县政府打盐队参加实践学习。在很短时间里父亲就把打盐的经验带回了警卫队,警卫队继续请李有保当先生,同时也模仿着旁边的打盐户,边学边干。起初警卫队打盐的工具,除了担子、铁锹之外,再一无所有。后来主要还是依靠县政府的支援和借群众的车水斗、浪耙、钉耙三大件工具,才正式开始生产。水斗是用薄木板,做的像盛粮食的斗,口上拴着绳子,车水时,两个人面对面的坐在井口的两边,拉绳子,把水一斗一斗的吊上来,倒在盐坝子里。直到盐坝子里的水快满为止,这就是种盐。浪耙是用杜梨木板做成耙头,大约有2尺长,四五寸宽,中间安着一根长把子,这是洗盐用的工具。先用钉耙将凝结的盐扒刮出来,用浪耙把盐甩在水里洗净,分成小堆,再用担子一担一担地挑出盐坝积成大堆,然后运往市场。

打盐,技术最强的是使用浪耙,一张浪耙入池不仅要把盐里的泥土洗干净,而且要把盐沫子和小盐粒甩掉,留下大颗盐,否则就卖不上好价钱,甚至卖不出去。使用钉耙要掌握好分寸,既要把盐洗干净,又不能扒起板渣。如果扒刮上板渣,不但破坏了盐底子,而且还会降低盐的质量,因为板渣虽然也是盐的结晶,但不能食用。开沟、压坝子、压口子都有一定的技术,一点都不能马虎。没有多大技术的是挑担子,但是,劳动强度相当大,特别苦。每次每人至少担盐一百六七十斤。每一担盐都要送出100多米远或更远。自装自挑一天盐,回到驻地累的上不了炕,腿胀粗肩压肿是常事,且时常满腿积血。

起初,父亲和战友为了保护腿脚,用废布缝成比腿稍粗点的直筒,再把直筒缝到鞋上,像长马靴,可是到盐池一看,还真好笑,不要说老盐户不用,连县政府的干部也不穿“马靴”,都是把裤腿卷得高高的,赤脚光腿跳进盐湖。父亲也卷起裤腿,“咕咚”跳进盐湖。有时踩破了板渣,黑色稀泥马上就涌了上来,淹没了小腿,升到膝盖以上。这条腿刚拔出来,那条腿又陷了下去……最好能找到些硬的板渣,先拔出一条腿踩在上面,再拔另一条腿。如果板渣硬棒支得住,算是运气好,如果找的板渣支不住,或是找不出老板渣,那就倒霉了,只好这条腿出来,那条腿进去,咕咚、咕咚地边拔腿边往出走,不等走出池子,腿上全划的是口子,鲜血直流,疼如针扎。当然这种情况也不是每天都发生,但每个打盐的战士都偿过这种滋味。

父亲和战友对划破的口子,既不洗擦,也不包扎,毫不在乎,你流你的血,我打我的盐。疼,咬紧牙忍着,说也怪,泡在盐水里的伤口,不感染不化脓,一会儿就不流血了。父亲和战友发现了这个奥妙后,对流血的伤口,就有意识的泡在盐水里消毒。睡一夜,伤口就会结疤愈合,再过几天就全好了。后来,警卫队发展到了十几个盐坝子,这都是父亲和全体警卫战士背沙蒿柴、新压、新开沟、新做口,辛勤劳动的结果。天气转冷,父亲和战友要回到警卫队驻地,看着整整齐齐的盐坝子和几十堆像小雪山似的盐堆,心里都甜滋滋的,有说不出的高兴。临走时,留下了两名战士在那里卖盐。那年冬天,父亲和战友共同战胜了敌人严重经济封锁和布匹短缺的困难。用盐换回了布匹,每人换上了一套新棉衣,新棉衣穿在身上,暖身又暖心。父亲和战友的苦没有白受,革命的士气也越来越发高涨。

三、娱乐活动

1940年农历十一月,“青救会”的李主席来到警卫队,帮助建立了一个“俱乐部”,俱乐部设有主任委员、粮食委员、生产委员、文娱委员、宣传委员和卫生委员,全由战士担任,老百姓常说的“十个红军九个官,一个不当官当宣传”就是这个意思。这就是边区队伍政治民主、军事民主、经济民主、文化民主的具体表现。

“青救会”还给警卫队送了一个篮球,刚开始没有人会玩,王成兴副科长亲自给战士当教练,警卫队的战士很快学会了打篮球。除了打篮球,警卫队也搞一些文艺活动,最多的是演节目唱戏,警卫队里演节目的主要有父亲王起祯、李合、刘生海、陈海玉等和四区区委书记周成,商人阎生民等人,当时也称得上军、政、民联欢。父亲常常演的戏有“闹书馆”“李颜贵卖水”“小放牛”“五典坡”“送郎参军”。父亲和战友还自编了一出戏名叫“深明大义的媳妇”,大意是一个男子当汉奸,他的媳妇劝他悔改,他却不回头,最后媳妇用菜刀把丈夫杀了。这个话剧很短,也很简单。虽然编得不好,演的技巧也差些,但因为是父亲和战友们自编自演的,战士们都还满意。

父亲和战友们演得戏大都残缺不全,虽说凑合着演的,但是有许多群众都来看,凑个热闹,彰显了军民同欢同乐,亲如一家。过年时,警卫队还集体闹社火、扭秧歌、踩高跷。唱着“三边好,三边好,三边三件宝,成盐、皮毛、甜甘草,全靠共产党的好领导……”跑的场子有“四门平底”“白马分鬃”“白菜卷心”等等,不但自演自唱自看,还跑到大街上给群众演出,热闹极了。有时,父亲和战友还唱折子牛皮影子,演唱主要是张千指导员,张千既弹弦子又唱腔,父亲拉胡琴。有的战士还用筷子乱敲升子底算是打板了。最爱唱的是“串龙珠”,游击队叫“陈州革命”,这是当时的秦腔本戏。

后来,父亲离开了盐池县警卫队,到三边游击队十二支队工作,父亲把在警卫队的学习工作和爱好文体活动的精神风貌也带到了十二支队。

(作者系延安精神研究会理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