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科举制度的废除与科技教育体制化的初步完成

科举制度的废除与科技教育体制化的初步完成

时间:2023-02-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原因在于一方面科举制已经废除,科考功名之途已经断绝,入学堂学习已成风气;另一方面是通过科技文化发展及以前科技教育的尝试,一批毕业生已经成为这时中、小学堂科技课程的重要教员。尤其重要的是随着科技教育体制化的形成,学风也出现了明显的变化。
科举制度的废除与科技教育体制化的初步完成_中国近代科技思潮

3.科举制度的废除与科技教育体制化的初步完成

1904年,正式宣布废除科举制度,宣布奖励学堂出身,这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一项重大改革,也是科技教育的一个崭新开端。此后,1905年中央设学部,1906年各省裁撤学政,改设提学司,统辖全省学务,教育行政制度也发生重大变革。1906年宣布的新教育宗旨,指出:“今欲推行普通教育,凡中小学堂所用之教科书,宜取浅近之理与切实可行之事以训谕生徒,修身、图文、算术等科举其易知易从者勖之以实行,课之以实用;其他格致、画图、手工皆当视为重要科目,以期发达实科学派”。(37)从这一新宣布的教育宗旨中可以看到,科举制度废除后的重大教育转向,就是从八股空谈玄虚中解放出来,而向尚实方向发展。这就有利于科技教育走上正规化。

这一时期,清政府颁布了各类学校的钦定和奏定章程,其中对各类学校的科学教育及其程度都有明确规定。如1904年钦定初等小学堂章程,规定初等小学要学算术,“其要义在使知日用之计算,与以其谋生计必需之知识,兼使精细其心思”。教加减乘除及小数。同时要学格致,“其要义在使知动植物矿物等之大概形象质性,并各物与人之关系,以备有益日用生计之用。”(38)

同时公布的钦定高等小学堂章程也规定要学习算术和格致,但程度和要求更高些。学算学的“要义在使习四民皆所必需之算法,为将来自谋生计之基本。教授之时,宜加复杂之算术,兼使习熟运算之法”。学格致之“要义在知动物植物矿物等类之形象质性,并使知物与物之联系,及物与人相对之关系,可适用于日用生计及各项实业之用,尤其当于农业工业所关重要动植矿物详为解说,以精密其观物察理之念。”(39)

从学科章程比较看,1903年癸卯旧章规定小学读算术、格致,而后来的已酉旧章和庚戌新章却没有规定学习格致一课。但实际上,大多小学仍开设格致课。如上海南洋公学附小,一二年级格致课学博物,三四年级格致课学理化、生理卫生等(40)。又如据1908年调查统计的浙江松阳县共16所小学全部开设了格致课(41)。这反映了科技知识在小学的学习已成风气和制度。

从中学的情况看,1902年的钦定中学堂章程规定中学堂课程标准必须学算学、博物、物理、化学。其中进一步要求算学要学运算、代数、数理、几何、三角;博物课要学植物、动物、生理、卫生、矿物;物理课要讲物理总纲、力学、音学、热学、光学、电磁气;化学课要讲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等。由此可见,在小学对科学知识初步了解的基础上,中学的科学教育无论在程度上还是范围上都有进一步的提高和扩大。1909年开始,中学堂课程还开设文科和实科。其中实科包括格致科、农科,工科和医科等。

中学科技教育的执行情况,这一时期不像以前有名无实,大多都能照章执行。原因在于一方面科举制已经废除,科考功名之途已经断绝,入学堂学习已成风气;另一方面是通过科技文化发展及以前科技教育的尝试,一批毕业生已经成为这时中、小学堂科技课程的重要教员。比如宣统元年,直隶全省中学堂调查情况表明,32所中学堂中所有科目都能按章程执行,科目齐全,教员也大都是经过专业学习的,有一些学堂还请了外国教员。1910年调查的湖北全省中学堂共20所也全部能尊章授课,情况良好。(42)当然也有不符合规格的。如河南全省中学调查中,21所中学堂中只有12所能尊章设立科技科目,其余9所学科都不全,所缺的大多是博物、理化等科学学科。(43)1907年,学部视学官在调查河南学务后的报告中,也谈到河南各府州中学堂“名不副实”,学科“缺略尚多”,学生考试“成绩欠佳”。(44)可见,这一时期,科技教育在中学里虽基本上能够较系统有序地实行,达到了相当高的标准,但在某些地区还存在着很多缺陷。

高等学堂(相当于大学预科)和大学堂是科举制度废除后发展较快的部分,也是承担科技教育的主要正规力量。根据1904年奏定高等学堂章程规定,高等学堂分三类,第一类学科为预备入经学科、政法科、文学科、商科等大学者治之;第二类学科为预备入格致大学、工科大学、农科大学者治之;第三类是预备入医科大学者治之。后二类中,算学、博物、物理、化学等已是主干课程。同时还有动物、植物、测量等课。1904年,学部又颁订了《奏定大学堂章程》,这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次提出的一个学习近代科技的大学课程标准。我国过去的学校中虽也有关于科技的课程,但门类不全,而且缺乏有关这方面的教学指导。到这时,清政府参照日本、欧美各国的科技发展状况及有关课程设置情况,提出了这一全面而有系统的科技课程标准。此章程规定医科大学分医学、药学二门;格致科大学分算学、星学、物理学、化学、动植物学、地质学六门;农科大学分农学、农艺化学、林学、兽医学四门;工科大学分土木工学、机器工学、造船学、造兵器学、电气学、建筑学、应用化学、火药学、采矿及冶金学九门。在各门下都规定了详细的相应学科课程。并规定授课时数、实验须知、所用书籍等。以上各科中所规定的学科课程有400余种之多,有很多科目是第一次出现的。这个科技教育标准中还附有屋场、图书器具及教员管理方面的种种规章。

至此,从小学、中学到大学,科技教育有了一个较完善的体制,现代科技教育的体制雏形和格局已基本形成。

与此同时,1904年,清政府还颁布了《奏定实业学堂通则》和《奏定初级师范学堂章程》《奏定优级师范学堂章程》,1907年又颁布了学部《奏定女子学堂章程》和《奏定女子师范学堂章程》,对科技教育都有具体规定,使这一时期科技教育体制更加完备。尤其重要的是随着科技教育体制化的形成,学风也出现了明显的变化。如1910年,甘肃存古学堂成立不久,浙江俞恪士(明震)去做甘肃提督使,他召集省恒职教人员讲话时说,科举废了,学生需要学习科学,死板地读经实在没有必要。这种思想受到学生的欢迎。其后,课堂上虽仍有守经卫道者坚持提倡古学,但学生“只是铃声上下,虚应故事,”(45)这种现象在当时已非一二。可见随着科技教育的发展,学风的变迁。

1912年,民国成立后,新成立的教育部要求继续改革清政府之学制,宣布将原各学堂均改称学校,更加强了科技的系统教育,内容更加崇实。“崇实之道,分两项言之,一曰物质之实,若数学科、理化科等,皆国民知识技能必需之学科也。不得徒事纸上之研究,必验之实验,以为利国厚生之道。一曰精神之实,若政治学、法律学、教育学等。世界之进化,实物质与精神互为鼓荡推移。瓦特之汽机,就物质上发明之学也,百折不回,必成一器,以尽汽机之用,则由精神锻炼而出也。达尔文之进化论,就精神学上推演之学也,即物穷理,必举一例,以明进化之原则,由物质经验而来也,自今以往,讲物质之学,必寄以精神,讲精神之学,必本于物质。”(46)

1913年教育部公布的小学校令和大中学校令中,可以看到中、小学理科教育的课时、内容和要求大致与此前相同。变化较大的是大学各科科目及教学内容,其明显的变化是更加系统化和全面化。增设了许多新的课程和学科,如在物理科增设了理论物理学课和实验物理学课。冶金与采矿、动物与植物原是合并的,这时也分开了,成为各自独立的学科。动植物学中,原没有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的学科,这时因动物学扩充成为一独立学科,就增设了这类学科。其他如医学中增加了解剖学。在清末大学医学中,没有解剖学,理由是解剖人体与中国固有风俗不合,故一直未设。以上理、工、农、医四科大学所规定的课程从原清末大学的400余种发展到684种。(47)大大加强了大学科学的系统全面性学习。

1915年开始于北京大学、影响全国的新文化启蒙运动,是一场大张旗鼓的提倡科学的群众性文化运动,也是中国历史上一次规模最大的提倡科学的宣传教育运动和科学启蒙运动,在中国科学教育史上揭开了新的一页。这时还建立了提倡科学、介绍世界各地科学发展情况、发表有关科学方面有价值著作的研究机构“中国科学社”,后又发行《科学杂志》,专门鼓吹科学及其精神、方法。其他如中国天文学会、中华医学会、中国药学会、中华农学会等组织也纷纷成立。这一切都展示了科学教育和研究的良好前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