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公车上书
梁启超(1873—1929),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启蒙思想家、资产阶级宣传家、教育家、史学家和文学家。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始出自顾炎武在《日知录·正始》中提出的观点,而八字成文的语型则出自梁启超。梁启超出生于1873年,幼年时从师学习,17岁中举。后从师于康有为,成为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的宣传家。1895年是中国近代史上非同寻常的一年。这一年既是中国在甲午战争中惨败的一年,也是康有为和梁启超拉开维新运动序幕的一年。早春3月,梁启超结束他在万木草堂的4年学习生活,与老师康有为同赴北京参加全国3年一度的举人会试。但到北京后,梁启超来不及复习迎考,便被《马关条约》丧权辱国的条款所惊骇。在得知条约中有中国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以及澎湖列岛给日本,并赔款2亿两白银的内容后,梁启超万分愤慨,与其师康有为当即决定发动在京举人上书拒签和约,决不能让日本侵略者和中国主和派的阴谋得逞。4月22日,梁启超成功地组织粤湘两省举人共同向都察院呈递拒和请愿书。在广东、湖南两省举人的带动下,其他省的举人也纷纷响应,愤然上书。特别是台湾省的举人听说和约中有割让台湾全岛给日本的条款,更是怒不可遏,他们站在抗议队伍的最前面,表示要和倭寇血战到底,决不做亡国奴。士人们表现出来的爱国热情,给康有为和梁启超以巨大鼓舞。在康有为的指示下,梁启超于5月2日进一步动员在京的18省举人1300人,在明代烈士杨继盛的故宅松筠庵集会,联名上书光绪皇帝,痛陈割地弃民的严重后果,要求清政府拒和、迁都、变法,提出“下诏鼓天下之气”、“迁都定天下之本”、“练兵强天下之势”、“变法成天下之治”等一套救国纲领。由于历史上将赴京参加会试的举人称作“公车”,意即由公家车马包送入京,因此人们称这次举人的上书运动为“公车上书”。这次公车上书,虽然因投降派的阻挠破坏,没有将请愿书呈送到光绪帝手中,但它打破了清代士人不得干政的禁令,揭开了近代资产阶级改革运动的序幕。公车上书后,梁启超继续以极大的政治热情致力于维新运动,积极参加创办报刊、组织学会、兴办学堂等活动。1895年下半年,他一直留在北京协助康有为成立强学会,先后负责编辑出版《万国公报》和《中外纪闻》,争取北京一些士绅和开明官僚对维新运动的支持。1896年1月强学会遭清朝政府封闭后,梁启超应黄遵宪和汪康年的邀请,前往上海,参加《时务报》的创办工作。8月9日,《时务报》正式创刊,梁启超担任主笔,成为一名出色的宣传家。
▶妙语点睛
梁启超主张和发动的维新运动和倾心宣传的维新思想及理论,是从爱国的愿望出发,要改变当时国家腐败没落的现状为目的的伟大壮举,不仅轰动当时的整个中国,使当时的中国人觉醒,并且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对后来的革命者起到启迪作用。
▶警世良言
吾今为一言以蔽之,曰: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
——梁启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