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仁者处身之道
仁者的处身之道是如何的呢?
(1)仁者没有忧愁
《论语·宪问》云:“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孔子认为,真正有仁德的人安于仁心,心境平静,所以不会有什么忧愁。孔子很谦虚,他说他还未能做到。但子贡认为其师早就做到了,其师可说是夫子自道其境界。
(2)仁者勇毅
孔子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志士仁人决不为了苟且偷生而做出损害仁义的事情,而是宁可牺牲自己也要恪守仁义的原则。历史上的忠臣孝子,宁可牺牲,宁可杀身以成全其仁,绝不为了生命而妨碍了自己的中心思想或信仰。凡有志气和有道德的人,没有哪个是为了求生而失德的,只有以生命来争取真理。如果贪生怕死,逃避责任与担当,必然使民族的利益、国家的利益受到损害。
(3)仁者勇敢
仁德是鼓舞人心的一种力量,是勇敢的源泉,仁者一定是勇敢的,而勇敢的行为却不一定是出于仁德,所以孔子说:“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论语·宪问》) 仁与勇的关系,要求人在内心深处必须寻求二者之间的合理逻辑。如果没有仁,那种斗勇或匹夫之勇只会造成混乱。所以孔子说:“好勇疾贫,乱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论语·泰伯》)
(4)仁者乐山,安静而长寿
《论语·雍也》云:“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勤,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智者乐意于水,是因为水是流动与澎湃着的,启人以智慧。仁者乐意于山。是因为山的安稳、雄秀,带给人的宁静。智者快乐,仁者长寿。仁智之人,优游于山水之间,宜动宜静,精神中的那种持久的愉悦,微妙难言。
(5)仁者说话谨慎迟缓
司马牛问孔子:“怎样才是仁?”孔子说:“仁者说话谨慎迟缓。”司马牛说:“这也算是仁吗?”孔子说:“要做到仁,是不容易的,说话怎么能够不深思而后才发言呢!” 这段话的原文见于《论语·颜渊三》。
(6)君子不违背仁
君子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候都不会违背“仁”。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富与贵是人们乐意追求的,如果得来不正道,君子决不肯接受;贫与贱是人们讨厌的,如果不能以正道使之去掉,君子决不离开。因此,君子如果离开了“仁”,也不可能成为君子。哪怕一顿饭的匆促时间,哪怕处于颠沛流离之际,都不能离开“仁”。君子必须将“仁”永葆于心。所以孔子还说:“苟志于仁矣,无恶也。”(《论语·里仁》)意思是说,如果立志于仁,就不会做坏事了。
(7)君子存仁在心
孟子说:“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有人于此,其待我以横逆,则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仁也,必无礼也,此物奚宜至哉?其自反而仁矣,自反而有礼矣,其横逆由是也,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忠。自反而忠矣,其横逆由是也。君子曰:‘此亦妄人也已矣。如此,则与禽兽奚择哉?于禽兽又何难焉?’是故君子有终身之忧,无一朝之患也。”(《孟子·离娄下二八》)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君子内心所怀的念头是仁,是礼。仁爱的人爱别人,礼让的人尊敬别人。爱别人的人,别人也经常爱他;尊敬别人的人,别人也经常尊敬他。假定这里有个人,他对我蛮横无礼,那么,君子必定反躬自问:我一定不仁,一定无礼吧,不然的话,他怎么会对我这样呢?如果反躬自问是仁的,是有礼的,而那人仍然蛮横无礼,君子必定再次反躬自问:我一定不忠吧?如果反躬自问是忠的,而那人仍然蛮横无礼,君子就会说:这人不过是个狂人罢了。这样的人和禽兽有什么区别呢?而对禽兽又有什么可责难的呢? 所以君子有终身的忧虑,但没有一朝一夕的祸患。
仁者还表现在宽以待人,有容乃大,才能赢得追随者。仁者泛爱众,能忍耐,不迁怒于人,乐于助人。其貌恭顺,对事业抱有敬意。这都是仁者的优秀品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