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 儒学经典“四书”
古代读书人最基本的教材是“四书”,让士人们注重修身、齐家、培养道德情操,特别是仁义之道,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
“四书”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的合称。南宋理学家朱熹注《论语》,又从《礼记》中摘出《中庸》、《大学》,分章断句,加以注释,配以《孟子》,题称《四书章句集注》,“四书”之名始立,后用作学习的入门书。元皇庆二年定考试课目,必须在“四书”内出题,发挥题意,规定以朱熹《集注》为根据。明清相沿不改。
作为儒家学派的经书,《四书》不仅保存了儒家先哲的思想和智慧,也体现出早期儒学形成的嬗递轨迹。它蕴涵了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也是儒学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因此,在中国思想史上产生过深远的影响。这其中有许多优秀的思想精髓,是华夏无数先贤实践的思考的结晶,至今读来,仍不失其深刻的教育意义和启迪价值,堪称是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精华。当然,其中也夹杂着一些先人思想的局限,因此,人们应当抱着去莠存良、古为今用的科学态度去学习,加以适当的理解,将前人的智慧在当今的社会闪光。
《大学》原本是《礼记》中的一篇,传为孔子弟子曾参(前505—前434)作。自唐代韩愈、李翱维护道统而推崇《大学》与《中庸》,北宋二程甚至称:“《大学》,孔氏之遗书,而初学入德之门也。”按朱熹和宋代另一位理学家程颐的看法,《大学》是孔子及其门徒留下来的遗书,是儒学的入门读物。所以,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首。
《中庸》原来也是《礼记》中的一篇,在南宋前从未单独刊印。一般认为它出于孔子的孙子子思(前483—前402)之手,《史记·孔子世家》称“子思作《中庸》”。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时,便成了《四书》之一。现存《中庸》已经过秦代儒者的修改,大致写定于秦统一全国后不久。所以每篇方式已不同于《大学》,不是取正文开头的两个字为题,而是撮取文章的中心内容为题目。
《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日常谈论为人处事的道理,弟子们将这些谈话整理为《论语》。内容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教育、文艺等诸多方面,内容丰富,是儒学最主要的经典。在表达上,《论语》语言精练而形象生动,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在编排上,《论语》没有严格的编纂体例,每一条就是一章,集章为篇,篇、章之间并无紧密联系,只是大致归类,并有重复章节出现。各代注释《论语》的版本主要有:三国时魏国何晏《论语集解》,南北朝梁代皇侃《论语义疏》,宋代邢晏《论语注疏》、朱熹《论语集注》,清代刘宝楠《论语正义》等。
《孟子》是记载孟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孟子与学生万章等人著书立说,“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赵岐在《孟子题辞》中以《孟子》与《论语》相比,认为《孟子》是“拟圣而作”。所以,尽管《汉书·艺文志》仅仅把《孟子》放在诸子略中,视为子书,但实际上在汉代人的心目中已经把它看做辅助“经书”的“传”书。汉文帝为《论语》、《孝经》、《孟子》、《尔雅》各置博士,称“传记博士”。五代后蜀时,后蜀主孟昶命令人楷书十一经刻石,其中包括《孟子》。到南宋孝宗时,朱熹编《四书》列入了《孟子》,正式把《孟子》提到了非常高的地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