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认为,一个人有没有学问,主要不是看他掌握多少文化知识,而是要看他能不能实行“孝”、“忠”、“信”等传统伦理道德,并且能不能付诸行动,以实际行动去对待他人。只要做到了,他就能摆脱一些低级趣味和自私倾向。只有这样,才能成为德才兼备的有用之人。这样的人,即使他说自己没有学习过,但他已经是有道德的人了。在今天,道德修养和文化知识同等重要。
的确,一个人尽管学富五车、才高八斗,但如果他的言谈举止、行为方式愚笨乖谬,不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又有什么用呢?相反,一个人即使没有什么文凭,没有进过大学校门,但他行为方式正确,能够有所成就,有所创造,难道你能够说他没有学习过什么吗?
世间什么最难?做人最难。拼上三年两载工夫做成一两件事不难,做人却是一辈子的事,弄不好一辈子也不会做人。不会做人怎么做事?
有一个名叫公明宣的人在曾子门下学习,三年不读书。曾子说:“你在我家里,三年不学习,为什么?”
公明宣说:“我哪敢不学习?我看见老师在家里,只要有长辈在,连牛马也没有训斥过,我很想学习您对长辈的态度,可惜还没有学好。我看见老师接待宾客,始终谨慎谦虚,从来没有松懈过,我很想学习您对朋友的态度,可惜还没有学好。我看见老师在朝廷办公事,对下属的要求很严格,但从来不伤害他们的自尊心,我很想学习您对下属的态度,可惜还没有学好。”
曾子离开座位,向公明宣道歉说:“我不如你,我只会读书罢了!”
公明宣在话语之中对曾子作了婉转的批评,说曾子只注重教学生知识,而不注重教他们做人的道理,曾子意识到了这一点,因此才向公明宣道歉的。
以往我们的教育偏重于告诉人们什么是好人、必须做好人,而偏废了教育学生怎样去做人,以致学生对于为人处事的原则、方法、技巧并不明了。因而不善应对、不善交际、不能协调好人际关系、不能较好地把内在的美德变成外在的德行。
这样做是不恰当的。
做人决然是门大学问,绝对一言难尽,绝非一蹴而就。但是,我们并不是主张不要学知识,而是要把做人放在第一位,学知识放在第二位。因为,一个连人都做不好的人,学得再多的知识又有何用呢?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如果你要学习文化知识,精通学问之道,也只有从做人的体会、人生的经验入手,才能够学有所成,学以致用,而不会成为读死书的书呆子。这也就是说做人首先要注重品德修养,其次才谈得上学识。因此,德育第一,智育第二,这两者的关系是非常明确的。
意大利诗人但丁曾说过:“一个知识不全的人可以用道德去弥补,而一个道德不全的人却难于用知识去弥补。”由此可见,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是做人的基本准则,懂得了做人的基本道德准则,一个人才能够站在道德的立场上,真心对待他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