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养成坦荡荡的心境

养成坦荡荡的心境

时间:2023-02-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坦山是日本明治时代一个有道行的高僧。坦山见状,征得了她的同意,就将她抱过了那段泥泞路,然后继续上路。这简单的故事与机智的回答表明,坦山对于助人济人的事情采取了一种十分自然的应对策略。因为他具有一种“坦荡荡”的胸襟,所以能以一种行云流水般的意念来持身涉世。这位日本和尚,为什么会有如此“坦荡荡”之胸怀?

俗话说,心底无私天地宽。古今中外的所谓“君子”,之所以能够品行正、修养好、境界高,原因即在于他们拥有坦荡的胸怀,因此,也能拥有宽广坦荡的人生。

坦山是日本明治时代一个有道行的高僧。某日,天下着雨,他和另一个和尚因事外出,途中见到一位漂亮的姑娘手足无措地站在一段泥泞的路前发呆,原来她因怕弄脏身穿的和服而无法跨过这段泥泞路。坦山见状,征得了她的同意,就将她抱过了那段泥泞路,然后继续上路。路上,与坦山同行的和尚半天都不说话,脸上总挂着困惑不解的表情,到夜晚投宿时,他终于按捺不住地问坦山:“依照戒律,我们出家人不能近女色,否则,将会危及我们的修行。我不明白,你白天为什么要那样做?”

坦山答道:“哦,那个女子吗?我早就把她放下了,你还抱着呢!”

这简单的故事与机智的回答表明,坦山对于助人济人的事情采取了一种十分自然的应对策略。他不因成文的戒律而抱避嫌、旁而远之的态度,时过境迁之后,他既没有因自己的济人助人而沾沾自喜,也没有因想到什么戒律而心颤心悸,他依然是一个没有心理负担、光明磊落、自由自在的人。因为他具有一种“坦荡荡”的胸襟,所以能以一种行云流水般的意念来持身涉世。

这位日本和尚,为什么会有如此“坦荡荡”之胸怀?明末文人洪应明在他的《菜根谭》中对这种立身处世的行云流水般的意念,有很著名的比喻:

“风来疏竹,风过而竹不留声;雁度寒潭,雁度而潭不留影。故君子事来而心始现,事去而心随空。”

一个人达到了如此境界,就会自得其乐,不会因得失荣辱而耿耿于怀。反之,则会过分执著,使人生面临重重危机,也就难以体验到人生的乐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