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两袖清风的于谦

两袖清风的于谦

时间:2023-02-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于谦聪明好学,少有神童美誉,15岁中秀才,23岁中举人,24岁中进士。于谦肩负重任,匆匆上路赴任了。一遇灾荒绝收,面临的就是绝境,于谦上书请求朝廷拨款30万两,开仓放粮,赈济饥民,并严令地方官秉公办事,严禁克扣中饱,违者严惩。为了使人民度过荒年,于谦还下令将一些地方仓库的存粮减价卖给农民,还免去了一些地方百姓的田租劳役。于谦在河南、山西任地方长官达19年之久。这一地区历来多灾,尤以河南为甚。

对从政者而言,从政的目的就应该是效力于社会,而不是考虑为个人捞好处。所以从政者首先必须考虑如何为国家出力。历史上辅政者、从政者多得无法统计,但能流芳后世者都是公正廉洁、有德有为的“不贪”之人。

岳飞说:“文官不爱钱,武将不惜死”,明代名臣于谦都做到了。于谦不仅是一个军事家、民族英雄,更主要的是作为一个政治家,他一生勤政爱民,刚直不阿、忧国忘家,留下了千古美名。

于谦聪明好学,少有神童美誉,15岁中秀才,23岁中举人,24岁中进士。在出任江西巡按后,他不畏权贵,平反冤狱,打击豪强,震动官场,名声大振。宣德五年(1430年),河南、山西灾荒严重,朝廷拟派大员前往治灾,明宣宗亲笔书写了于谦的名字,授给吏部,破格提拔于谦为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

于谦肩负重任,匆匆上路赴任了。为了了解情况,他“朝在太行南,暮在太行北”。大灾之后的惨景深深地震撼着他的心。由于历任地方官不谋民生,只知搜刮民脂民膏,辛苦终年的农夫到头只能用粥菜充饥。一遇灾荒绝收,面临的就是绝境,于谦上书请求朝廷拨款30万两,开仓放粮,赈济饥民,并严令地方官秉公办事,严禁克扣中饱,违者严惩。这一举动,把几十万灾民从死亡线上解救了下来。为了使人民度过荒年,于谦还下令将一些地方仓库的存粮减价卖给农民,还免去了一些地方百姓的田租劳役。为了抑制灾后疫病的流行,他还设立了惠民药局,免费为百姓治病。

于谦在河南、山西任地方长官达19年之久。这一地区历来多灾,尤以河南为甚。为给人民筹长远之利,他做了一项规定:每年3月青黄不接之时,官府借粮给贫苦的百姓,待秋后归还;对实在无力偿还者可酌情免掉他们的借粮;州县官每年必须备足粮食,否则,任满当迁者不许离任。人民亲切地称他为“于青天”。

从33岁起任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时起,于谦就历任高级官职,但他一生清廉自守,把名节看得很重。他认为金钱会损害名节,聚敛金钱的人即使逃过了国法,也逃不过公议。他为官从不搞排场,都是轻车简从,也从不搞请客送礼。当时地方官进京办事,按例要带很多钱物,以疏通关系,而于谦每次都空手入京。有人劝他说:你不带金银,也应带点手帕、蘑菇、线香之类的土产。于是,于谦作诗一首以明志:

手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

两袖清风朝天去,免得阎闾话短长。

公正廉明是古代对做官的基本要求,对清官来讲,首先是不贪,然后是无私,不贪则廉,无私则公。这在现在仍有积极意义。不论为官或治家,必须以身作则,奉公守法。为人应心气平和,不欲不贪,保持廉洁的传统美德。人们如果能多克服些私欲就可以多存些公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