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拉丁美洲独立运动

拉丁美洲独立运动

时间:2023-02-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世界近代史中的一个重大历史事件。这主要是圈地运动造成的。同时,圈地运动的过程又是英国许多资本主义性质的农场出现的过程。革命前夕,英国各地区已呈现出各具特色的农业经济区。这些公司的贸易范围包括:波罗的海沿岸各国,地中海沿岸,美洲英属殖民地,东方的印度及“香料群岛”印度尼西亚。

第二章 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东西方世界

第一节 英国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教学建议】

一、教材地位分析

如果说人类社会从14、15世纪开始了向近代化迈进,那么17、18世纪的人类社会则是向其深度和广度方面发展。其中,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当时世界历史上发生的最重大的历史事件之一,它不仅为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政治保障,同时,它有力地推动了欧美一些国家的资产阶级革命,也推动了欧洲一些封建国家的改革,推动了西方殖民扩张的进行,这一切在客观上为早期资本主义在世界的发展均创造了条件。由此,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辟了一个新时代——资产阶级革命的时代。

二、教法建议

1.让学生阅读前言,归纳17-18世纪的世界重大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在此基础上,教师可用图示的方法简要介绍本单元的阶段特征、知识结构,以及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所处的地位。

2.如果时间允许,还可用“树状”结构简介历史上英国的建立及封建王朝的更替情况。

3.在教师讲述的同时,启发学生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前经济、政治、宗教的变化及相互之间的关系,归纳、概括出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革命的基本内涵。

4.“为什么英国革命作为资产阶级革命,打着“宗教”旗号?”“为什么革命过程呈现出极其复杂、呈现了多次反复?”“为什么革命的结果,建立以新贵族为主的资产阶级专政?”利用上述问题的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找出这个时期资产阶级革命具有的特征。

【重点分析】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原因和影响。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世界近代史中的一个重大历史事件。进入17世纪以后,英国资本主义发展与封建制度之间的矛盾明显尖锐起来,成为当时英国社会矛盾中的最主要的矛盾。在资本主义工商业与农业发展到相当水平之时,冲破这些封建性限制便成为当务之急。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便是围绕这一主题展开的。随着《权利法案》的颁布,“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在英国才开始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巨大发展和改造”,即为日后的英国工业革命的发生提供了前提保证。另外,在它的影响下,欧美的一些国家或通过革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或通过改革,客观上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因此,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启了世界历史的一个新的时代——资产阶级革命的时代。

【难点分析】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的宗教问题。这是因为:思想是行动的先导。随着英国清教运动的不断发展,其抨击英国王权和国教会的专制统治的力度也不断加大,最终向英国的王权和国教会的专制统治发起了进攻。

【教学设计示例】

第一节 英国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重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原因和影响

难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的宗教问题

教学手段:多媒体电脑教学辅助课件

教学过程:

1.结合教材目录介绍第二章的阶段特征、知识结构。

阶段特征:属于早期的资产阶级革命;具有资产阶级革命的基本特征,但制度不完善;此阶段封建势力大于资本主义势力。

2.结合英国王朝世系表介绍英国历史的沿革及革命前的背景(重点介绍:七国时代——建立统一的奴隶制国家,比中国晚3000年。安茹王朝——议会制建立、议会的传统。都铎王朝——亨利八世的宗教改革及遗留的问题、专制、重商主义、资本主义萌芽及发展。伊丽莎白女王王位继承。斯图亚特王朝——建立专制统治、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社会矛盾的激化)。启发学生归纳、概括革命的爆发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结果,资产阶级革命就是在反封建的基础上确立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从而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道路。

3.革命过程:采取板书、地图或课件示意的方法,由老师形象、重点讲述,对一些重点问题提问,引导学生分析。如:导火线——革命的标志——内战——共和国的政权性质——克伦威尔措施、评价——复辟及原因、两党制形成——“光荣革命”、二王制、革命结束的标志——《权利法案》(内容、实质: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君主立宪

4.历史意义:指导学生阅读教材,重点理解: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君主制;反映了当时整个世界的要求(资本主义战胜封建主义,发展资本主义);标志着一个新的历史时期(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到来。

教学设计思想

1.学习世界历史,尤其是一个重要阶段的开始,需要从这个阶段的大背景(即阶段特征、知识线索)入手,使学生对将要学习的知识在时空上有一个基本的把握,同时对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也能有进一步的了解。

2.为使学生形象地感知历史,适量地借助多媒体教学辅助课件,并采取图示的方法。

3.本节主要采取教师启发下的学生讨论、归纳法。

【扩展资料】

革命前的英国

革命前,从表面上看,英国仍然是一个农业国,全国人口大多数住在农村。不过,与欧洲大陆诸国不同,英国经济发展的特点是资本主义很早就开始渗入到农业中。这主要是圈地运动造成的。15世纪末开始的大规模圈地运动,到17世纪上期仍在进行。圈地把大批农民从土地上赶走,这些丧失了生产资料的农民,成了被迫出卖劳动力的雇佣劳动者,为以后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市场,是资本原始积累的主要因素之一。同时,圈地运动的过程又是英国许多资本主义性质的农场出现的过程。农业市场也随之迅速扩大。这就促使英国的封建农业向资本主义农业过渡,并为以后的工业发展提供了原料和市场。

为了适应迅速扩大的农业市场,当时的人采取了一系列改进农业的措施,如采用新的农作物耕作方法、耕作技术,改良肥料和扩大耕地面积等。革命前夕,英国各地区已呈现出各具特色的农业经济区。

从16世纪到17世纪初,英国的工业也在迅速地发展,不但那些老的工业部门,而且新出现的一些工业部门发展都很快。东北部的煤矿,发展尤其迅速。在工业发展过程中,产生了一些大规模的企业。当时开采一个煤矿,需要上千镑资金,同时大规模的企业还需要众多的劳动力,纽卡斯尔的煤矿就有500~10001人。铁的生产,也有较大的增长。不过,不能过分夸大16—17世纪英国工业的发展水平,因为在工业革命之前,英国的工业仍处于手工工场阶段。而且,直到17世纪初,英国全国的经济基础仍然是农业。即使是工业,其主要原料也来源于农业,而工业产品主要也是为了农民的直接消费。

在革命前的100多年中,英国国内外的商品贸易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在对外贸易方面,出口的商品也不再是以羊毛等原料为主,而是越来越多地出口制成品,特别是呢绒,成了出口商品的大宗。而伦敦又是呢绒出口的最重要的中心。原来英国的出口贸易受到汉萨同盟商人的控制,到16世纪末,英国商人将汉萨同盟的商人排挤了出去,把对外贸易掌握在自己手中。为了发展对外贸易,成立了许多股份贸易公司。最初它们由一些商人自愿共同出资,装备从事长途航行的船只以进行海外贸易,后来发展为领有政府的正式特许证,获得了特权和专卖权。这些公司的贸易范围包括:波罗的海沿岸各国,地中海沿岸,美洲英属殖民地,东方的印度及“香料群岛”印度尼西亚。

第二节 欧洲封建国家的改革

【教学建议】

17、18世纪的欧洲封建国家的改革,发生在英国资本主义制度确立之时,各国封建君主以富国强兵为己任,从而出现了法国的“路易十四时代”,以及欧洲的新兴强国俄、普、奥。尽管各国的改革在很大程度上是被迫的,但在客观上,它却使一个涣散、紊乱、封建的欧洲焕发出勃勃生机,它再一次从另外一个角度反映了当时的阶段特征。

【重点分析】

路易十四统治下的法国改革以及对欧洲封建国家改革的评价。因为:首先法国是近代欧洲的一个主要国家;同时,法国的改革具有代表意义。其次,在资产阶级革命的时代,如何看待封建国家的改革,这对于了解那个时代,把握欧洲主要国家在资本主义发展中这一阶段的特点和各国的联系十分重要。总的来看,18世纪的开明君主的改革,是从改革道路向资本主义过渡的起点。尽管改革的道路不如革命道路来得猛烈快捷,也不可能在短时期内实现过渡,但它却是多数国家进入资本主义阶段的途径,爆发革命的国家毕竟只占少数。改革道路一般都会保留较多的封建残余,尤其是在政治方面。然而它也有相对平稳、保持经济连续发展和破坏性极小的优点。革命和改革都是推动历史前进的有力杠杆。

重点、难点突破方案:

以法、俄、普、奥四国为例,让学生思考:“这些国家封建统治者为什么要改革,为什么说这些改革是代表了这个时代的特征?”通过这些问题的思维活动,使学生理解资本主义的发展已成为当时欧洲历史发展的主流,在这个时代的主流面前,“适者生存,逆者亡”的历史规律。又可让学生比较中国的封建专制统治与欧洲17-18世纪的封建专制统治的区别,从中再次理解欧洲封建国家的改革对后来历史发展的影响。

【难点分析】

腓特烈二世改革与普鲁士军国主义扩张政策的联系及对欧洲封建国家改革的评价。这是因为:第一,普鲁士的军国主义扩张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同时,它对近现代德国的对外政策,对两次世界大战的发生,以及世界格局的变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第二,如何客观、全面地看待17—18世纪欧洲封建国家的改革,直接影响到对这一历史时期阶段特征的总体把握。

课内探究活动

在课前,安排学生分组查阅、整理17-18世纪法国、普鲁士、奥地利、俄国等欧洲国家在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等诸方面的资料。在课堂上,由学生以WORD文档形式或PORPONT形式向其他学生展示、讲解。

【教学设计示例】

一、教学设计思想

在多元智能理论、探究式学习理念的指导下,利用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各种潜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了解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提高学习的功效。

二、对改革的评价

1.反映了欧洲资本主义兴起的时代特点。

2.改革是在形成中的资产阶级和封建王权的暂时联盟的条件下进行的。

3.改革的内容是加强王权,推行重商主义。所以,改革在加强封建国家的国力的同时,它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以及资本的原始积累。

4.改革没有改变封建统治的基础。

【扩展资料】

波旁王朝早期的法国

正当专制制度在英国从高峰跌落,陷入危机并最终走向灭亡的时候,它在欧洲大陆却得到巩固与加强,而在法国发展得最充分。

亨利四世(1589-1610年)登位后,采取措施加强国家的统一,巩固国王的权力。他压制高等法院的独立倾向,竭力控制省、市行政机构,开始把行政命令直接下达给由国王委任的各省监督官而不是省长。到17世纪初,他已经平定了地方大领主的反叛,使法国专制制度基本定型。

亨利四世将财政问题交给苏利公爵处理。苏利是个有才能的理财家,他很快平衡了收支,甚至使国库略有盈余。他鼓励生产,发展农业,认为“耕地和牧场是生活的两大源泉”。他减轻农民的赋税,引进排干沼泽技术,扩大耕种面积。农学家奥利维尔·德·塞尔根据国王的命令写了《农书》一书,广泛传播农业知识。亨利四世甚至宣称他要让法国农民“每个星期天锅里有一只鸡”,这使他受到农民的欢迎。他还奖励工商业,发展蚕桑,创办法国丝织业,鼓励开办各种工场,筑桥修路,发展贸易,建立海外贸易公司,使法国在17世纪初重新成为经济强国。

为加强专制统治和增加收入,亨利四世还实行卖官制,中等阶级人家因经商、放债、包税、投机等发了财,就用金钱买官。买官的人出身低微,社会地位不巩固,处处依国王的意思行事,依靠国王的恩宠过日子。亨利四世还让当官的人每年缴纳官职税,其数额为官职售价的1/60,任何人只要定期缴纳官职税,官职就可以世代相传。这样,就造成一个完全听命于国王的官僚集团,有利于国王的统治,而且增加了国库的收入。但其长期的后果却是把发了财、因而证明是最有能力从事经济活动的人排斥于经济领域之外,这是因为,在法国当官就可能成为贵族,而一旦成为贵族,就不能再进行任何经济活动了。尽管如此,卖官制度却有助于国王与城市中等阶级结成同盟,而这正是稳固专制王权的基础。

波旁王朝时期,派往各省的监督官逐渐由选自中等阶级出身的人担任,而正是他们控制着地方行政权。御前会议主要由花钱买爵位的“穿袍贵族”组成,而在世袭的“佩剑贵族”眼里,他们只是发横财的“资产阶级”暴发户而已。由于专制王权促进了民族统一和自立,保护了民族工商业,建立了民族市场,在起初出现时是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因此得到正在形成的资产阶级的拥护。

在波旁王朝统治下,中世纪土地分封制度已基本解体了。尽管贵族豪强仍保有自己的“扈从”,而这些人也都对主人效忠尽职,在主人召唤时甚至拿起武器反叛朝廷,但他们与主人之间已不是分封与被分封的关系了,因为他们不从主人那里领受封地。维系等级制度的往往是亲族关系,一个大领主、大贵族的三亲六戚都可能是他的“臣下”,而这种宗族关系可以追溯到第七代。为大贵族服务的下级也都有自己的手下人,由此而构成一座类似于中世纪分封制度的等级金字塔,但构成金字塔基础的土地分封制事实上已不再存在。

贵族和缙绅为保持自己的身份,除收取地租外,不从事其他任何经济活动,否则他们就失去免税的特权。但他们中很少有人能单靠土地的收益来维持生活,因此他们时常出售土地,而收买土地的多是有钱的商人、官员或富裕农民。17世纪初,大部分中小领地已落入资产阶级或富农之手,只有大地产还留在大贵族手中。领地上的劳役义务已名存实亡,在有些地方连劳役的主人是谁也搞不清楚。资产阶级收买土地后,像过去的封建领主一样向农民收取地租,而有限期地出租土地给农民这种土地经营形式也逐渐取代了纳赋永佃地(即可以世袭地纳赋土地,纳赋额往往几代人不变)。

缙绅阶级没落最甚的地区,也是资本主义工商业最发达的地区。而在经济落后地区,缙绅的势力仍然很大。但资产阶级在购买土地后,他自己也逐渐变成本地乡绅,可能有一天,他会最终放弃他赖以发家的工商业,而去买一个低级官职。新官员的儿子可能用家族的积蓄买一个可以成为贵族的官衔,如朝廷书记官或高等法院推事等等,不久,他就取得贵族封号。新贵族的儿子可能去参军,买下一个步兵连,从而与老贵族平起平坐,当起真正的贵族来。但这时,由于他不能再从事经济活动了,家族的衰落也从此开始。过真正的贵族生活开销巨大,耗尽了家族的财产,也许有一天他也像老贵族一样不得不出售土地,于是法国的贵族就以六七代为一个周期循环更替着。1789年存在的法国贵族世家中,有一大半发家于17世纪初。

为了防止家族的中落,有不少贵族服侍宫廷,得到王室青睐,取得大量赏赐。这种动机为路易十四靠奢靡的宫廷生活笼络贵族,从而建立最专横的专制制度提供了可能性。

17世纪时,多数农民有人身自由,已不再是农奴。有些农民持有纳赋永佃地,向领主交纳贡赋,但同时又可以自由地处置永佃地,例如出租甚至出售,有些则承租按期限出租的土地,交纳货币地租。地租一般是对分制,租金占收成的一半或更多。此外,农民还要向国家交纳捐税,其中包括直接税(财产税、人头税)和间接税(盐税、烟草税、葡萄酒税等),以及向教会交纳什一税。沉重的负担落在农民身上,他们不仅养活游手好闲的贵族、教士,而且还支撑着整个国家的财政大厦。每逢灾年,大量小农破产,商人和官员则从中渔利,乘机收购地产。波旁王朝早期曾多次爆发农民起义,但是这些农民起义由于难以克服的农民阶级狭隘分散的弱点,都一一被王朝镇压下去。

分散的手工工场在农村已相当普遍,在北部的纺织工业中更为发展。商人们把原料和工具分发给广大地区的农民,由他们在家中生产,交出成品,领取工资。这种制度使资本主义雇佣方式渗入到农村,农民为纳清贡赋、贴补家用,不得不从事家庭副业,接受商业资产者的剥削。但总的来说,这种情况在沿海及工商业发达的地区比较流行,内地及经济落后地区则少见。

在城市,商人和政府官员控制一切。市政事务或者由国王任命的市长管理,或者由选举产生的地方官行使职权。不过选举很不民主。例如在巴黎以北不远的博韦市,市政会由一个选举团选出,其中商人和官员握有21张选票,工人只握有10票。因此,从1600—1655年,116个当选的地方官中有84个是商人,历届市长除二人外都是商人出身。博韦主教握有该地的主要司法及警事权,主教庄园法官还确定工人的工资,将其压在最低水平上。城市工人生活十分困苦,每逢灾年更难度日。各城市工人曾发动过许多暴动,反抗雇主及地方官,但都被资产阶级自卫团镇压下去;不过当王国政府赋税太高、抽取过甚时,资产阶级又暗中鼓励工人造反。

人民的反抗时常威胁专制政府的统治,但在这个阶段,专制王权还能维护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对外利益,因此仍能够存在并继续发展。

1610年亨利四世被刺后,贵族的分裂活动重新兴起,宗教战争也再度爆发。1610-1624年,法国再次陷入内乱之中。1624年,路易十三(1610-1643年)任命红衣主教黎塞留(1585-1642年)为首席大臣。黎塞留执行“国家利益至上”的政策,把国王和国家视为一体。他把加强绝对君主专制和把法国建成欧洲最强国视为两项基本国策,使用高压手段治理国家。在他的领导下,贵族叛乱和宗教冲突再次摆平,工商业有所发展,专制王权得到巩固,法国恢复了在欧洲的重要地位。从1642年12月到1643年5月间,黎塞留和路易十三先后死去,王位留给了不到5岁的路易十四。

第三节 西欧国家的殖民扩张

【教学建议】

一、教材地位分析

本节内容主要反映的是17、18世纪欧洲国家间的战争,这些战争主要都与争夺商品市场和殖民地有直接的关系,其本质上都是商业战争,它反映了商品经济取代自然经济和资本原始积累的时代特征,它不仅是早期资本主义发展的又一重要表现,也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它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所需的资本原始积累在资本主义发展史上不可缺少的一步。而荷、法相继败于英国手下,也恰恰证明了资本主义对封建制度的优势,并预示着世界历史发展的方向。此外,伴随着殖民扩张的进行,世界各地区之间联系日益加强,这就为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到来,19世纪末世界形成一个整体打下了基础。所以,对殖民活动的客观、全面的认识,对资本主义曾经起过的“革命”作用的正确理解的把握是十分重要的。

二、关于“奴隶贸易”的建议

关于“奴隶贸易”问题,让学生认识到资本主义的血腥发展史的同时,用已学过的资本主义关系的本质去思考,它说明的本质内涵是什么?“贩奴”贸易开始于何时?结束于何时?奴隶贸易的出现与资本主义生产的需求之间有何关系?为什么说它的产生和消失都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

三、关于英、法、荷争夺殖民地的斗争的建议

关于16、17、18世纪的英法荷等国间的殖民争霸过程,以学生阅读教材,自己整理制作图表的方式完成。也可运用多媒体教学辅助课件的方式,或活动地图的形式完成。

【重点分析】

本节的教学重点是英、法、荷的殖民扩张和争夺。紧随16世纪的殖民扩张封建国家西班牙、葡萄牙之后,17世纪资本主义发展较早的英、法、荷首先开始资本主义性质的殖民扩张活动,并贯穿于整个17—18世纪。而当时的殖民争霸斗争就其本质而言是资本主义性质的殖民争霸斗争,并且它还是英、法、荷三国为争夺海外市场的扩张与争霸斗争,所以它是本节的重点,是本节所描述的历史内容的主线。

【难点分析】

如何全面、客观地评价早期殖民扩张。因为在评价这一历史现象的过程中,需要涉及政治经济学,以及哲学的相关概念和原理,客观、正确地认识殖民主义的后果,学生在总体上把握起来有些难度。因为:殖民活动对西方国家而言是一个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途径,为西欧资本主义发展积累了物质基础;但它对东方国家,特别是受西方国家侵略的国家和地区来讲,它是一场残酷的血腥掠夺过程,它造成了东方国家的贫困和落后。因此,正确全面地评价殖民主义就是理解历史的进步的同时,要看清这种历史进步而付出的巨大代价,是培养学生辨证思维的不可或缺的,然而又具有一定思维难度的典型问题。

课内探究活动:

组织学生对下列问题进行分组讨论:“西班牙、葡萄牙的殖民活动与英、法、荷的殖民活动有何不同?”“英国打败荷兰的本质上的意义是指什么?”“英国为什么能够打败法国?”“这个时期的殖民活动与这个时代特征有何关系?”“荷兰、英国殖民者先后入侵中国反映了当时国际关系的什么特点?它对以后的世界格局的变化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教学设计方案】

第三节 西欧国家的殖民扩张

重点:英、法、荷殖民扩张的原因及对早期殖民扩张的评价

难点:如何全面、客观地评价早期殖民扩张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辅助课件

教学过程:

就已学过的“新航路开辟”和资本主义发展的几个阶段等知识,提出问题导入本课后要求学生将自己阅读教材整理后的16、17、18世纪的英法荷等国间的殖民争霸过程,以图表的方式或多媒体教学辅助课件的方式展示。

组织学生对下列问题进行分组讨论:“西班牙、葡萄牙的殖民活动与英、法、荷的殖民活动有何不同?”“英国打败荷兰的本质上的意义是指什么?”“英国为什么能够打败法国?”“这个时期的殖民活动与这个时代特征有何关系?”“荷兰、英国殖民者先后入侵中国反映了当时国际关系的什么特点?它对以后的世界格局的变化带来了怎样的影响?”要求学生懂得:英国殖民争霸战争的胜利,实质上是工业资本主义(手工工场及机器大工业的)胜利。落后的生产方式总是要被先进的生产方式所淘汰的;先进的生产力总是代表社会历史的发展方向的,它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并通过“16世纪,英国人的海外活动的主要形式是什么?16世纪后半期开始又有怎样的变化?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的分析,让学生明白:英国由早期的海盗式的抢掠、贩卖黑奴活动同商业活动结合,转化为争夺海外市场的殖民活动,是与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程度紧密相关的。同时,“英国的海外殖民政策与西、葡两国特点是不同的”因为:英国海外殖民活动是在垄断性的商业贸易的公司的活动为主,不同于西、葡两国;法国和荷兰与英国非常相似。这是因为资本主义的手工生产阶段,小生产者对世界市场的控制是绝不可能的,它只好依附于中介性的商业贸易集团。

教师请同学们回忆,东印度公司成立时,英国处在哪个王朝统治下?(都铎王朝。)这个王朝的对外政策是什么?(鼓励工商业和海外掠夺。)由学生归纳在英国政府的支持下,东印度公司和伦敦公司在18世纪30年代以前的殖民活动情况。

教师在讲述荷兰的海外贸易、殖民扩张的同时,还可提示学生回忆荷兰人在亚洲的殖民活动情况。请同学们回忆中国古代史的有关内容。造成西方殖民者东来的原因是什么?

在讲述或展示的基础上,教师用文字或图片的形式提供材料,然后,引导学生分析、讨论、评价“早期殖民扩张”。教师注意启发学生从殖民地和殖民者两个角度来思考:首先,对殖民国家来说,西欧国家利用国家权力,采取殖民扩张、殖民战争、建立特殊的商业垄断公司,劫掠殖民地、贩卖黑奴等一系列积聚财富的暴力手段,为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的发展开辟了市场,积累了资本。随着贸易范围的扩大,工场手工业的生产再不能满足需求,工业革命提上了议事日程。历史告诉我们,人类文明每前进一步,必定要付出代价,有时是非常沉重巨大的代价。用道德标准去衡量是难以得出科学结论的。其次,殖民主义者对殖民地野蛮地屠杀、掠夺和奴役,打断了亚、非、拉美的历史进程,给当地人民带来了无穷的惨祸与灾难,使它们发展缓慢,贫困落后。东西方的历史进程大大拉开了距离。总之,西欧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决定了这些国家的殖民扩张政策。这一政策决定性地影响着国际关系。17—18世纪,西欧资本主义国家对殖民地的掠夺和屠杀,迎来了工业革命。这一进步是建立在殖民地的鲜血与枯骨之上的。东西方国家的历史进程明显地区分开来。

教学设计思想:

根据多元智能的思想,通过学生制作、展示、叙述“早期殖民扩张的过程”,讨论、评价“早期殖民扩张”,充分调动学生的各项潜能,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以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扩展资料】

殖民主义的政策特点

资本主义殖民政策的内容和特点在资本原始积累、自由资本主义和垄断资本主义这三个不同阶段有所不同。

1.商业资本的殖民政策

①武力征服和野蛮掠夺殖民地;②实行贸易垄断,强化殖民掠夺;③经营奴隶贸易,牟取暴利;④政治上的专制统治和经济上的前资本主义剥削方式。

以暴力手段为基础,不择手段地残酷掠夺,是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即商业资本殖民政策的基本特点。

2.工业资本的殖民政策

①运用廉价商品“重炮”,开辟广阔的海外市场;②改造殖民地的经济结构,使其成为宗主国的廉价原料生产和供应基地;③以炮舰政策扩大和加强对殖民地的侵略;④剥夺被殖民国家的关税自主权,强行差别关税。

工业资本殖民政策的显著特点是:凭借科学技术和机械化大生产的优势,以炮舰开路强行不平等贸易,变更多的殖民地、半殖民地成为自己的廉价原料供应地和商品倾销市场,使之以经济附庸形式纳入世界资本主义体系。

3.垄断资本的殖民政策

①以资本输出强化对殖民地的剥削和控制;②积极参与对世界领土的瓜分;③发动战争重新瓜分世界。

帝国主义阶段,西方列强调整和强化了殖民政策,其特点是垄断资本和金融资本的统治,殖民体系成为帝国主义赖以生存的重要条件。

殖民主义与现代化问题

“现代化”问题成为近年来诸多史学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这一现象可称之为史学研究的现代化取向。围绕着殖民主义与现代化的关系问题,学者们在东方社会(包括亚非拉国家)能否依靠自身力量缓慢地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或者就能否找到内在力量实现伟大的社会变革即实现现代化问题上,存在意见分歧。

1.主张殖民主义对现代化具有促进作用

罗荣渠先生坚持“一元多线”的历史观,他指出:“马克思认为亚洲的古老社会没有这种内在自我变革的力量,故而这种社会革命需要靠外来的破坏力量来引发。”他还认为,在非西方世界“即使在某些国家和地区早就出现过资本主义的稀疏的萌芽,但传统结构形成了稳定的发展定势,因而即使出现推动大变革的某些单个条件,也不可能形成突破传统的决定性的推动力。那里向现代化的变革的启动力量来自外部。”

还有些学者认为,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的传统社会结构是封闭的、板结的,自身缺乏发展机制,推动其发生变化的力量只能来自外部,欧洲的殖民入侵使非欧洲社会产生了现代化效应。李继东认为,亚非拉地区的殖民化冲击是这些国家现代化的前提,西方殖民主义的冲击必将为东方国家的现代化创造出东方社会所不能产生出来的前提,把亚非拉地区卷入世界现代化潮流之中。

2.主张殖民主义与现代化没有必然联系

马克尧先生通过对东西方封建生产方式的深入比较研究认为,它们之间说不上有什么本质的差异,“它们的发展都有导向资本主义的可能性”,“中国资本主义在1840年以前虽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总的来看比西欧落后、缓慢……也不宜夸大我们的停滞落后性”。他强调指出:“中西社会后来发展的不同,从本质上说只是速度不同,而不是道路不同,方向不同”。

潘润涵亦不同意没有殖民化就没有现代化的说法,他指出:“说落后国家的被压迫民族没有自身现代化的能力,只能求助于殖民入侵,因而‘欢迎’殖民入侵,这不是马克思主义史学”。

第四节 欧洲的启蒙运动

【教学建议】

教材地位分析:

随着生产力的迅速发展,西欧资产阶级力量日益壮大,并享有雄厚的经济实力,但是垂死挣扎的封建制度却成为了他们进一步发展的巨大障碍,为了推翻这个旧制度,资产阶级必须制造舆论。于是,启蒙运动便应运而生了。在随后的岁月里,启蒙运动波及全世界,在政治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它不仅为法国大革命作了充分的思想动员,而且也为美国独立战争起了动员作用,并影响了美国的政治制度,鼓舞了亚洲国家的仁人志士。

【重点分析】

本节的重点是欧洲启蒙运动的背景和原因;法国启蒙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和思想主张;启蒙运动的影响。每一场思想解放运动,都是在社会物质生产的一定阶段以物质生产发展的需求而出现的,所以理解思想解放运动必须从它的背景和原因入手;17、18世纪的欧洲启蒙运动的高潮是在法国,它又为法国大革命和欧美一系列资产阶级革命,甚至对亚洲各国都产生了深渊的影响。所以,它是本节的重点。

思想是客观存在的反映。资本主义的发展,自然科学的突飞猛进,造就了欧洲的启蒙运动。意识对物质有主观能动作用,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启蒙运动的反教权、反专制的“理性”思想是当时资产阶级冲向封建营垒的两把锋利的匕首(也反映了这一历史时期的特点),是革命有力的思想武器,启蒙思想成为近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立国之本,启蒙学者们用理性的眼光来观察社会和生活,并以其富有先导性的理论唤醒了欧洲各国人民的反封建意识,给处于黑暗统治下的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它成为世界近代史上继文艺复兴运动之后的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它为欧美的资产阶级革命做了充分的思想准备。从而使18世纪成为理性的时代或启蒙的时代。因此,启蒙运动的内容和影响是本节的重点。

重点、难点突破:

由学生提出学习中的问题,大家一起讨论解决。如:启蒙运动为什么会发生?启蒙运动发源于英国,而为何却高潮于法国?启蒙运动的核心内容、实质是什么?孟德斯鸠三权分立说对后世的影响很大,那么它的矛头直指谁?孟德斯鸠从哪些方面发展了洛克的学说?孟德斯鸠三权分立的本质是建立怎样的一个国家?卢梭与伏尔泰、孟德斯鸠思想的最大的不同点。(君主立宪制和“人民主权”说。)为什么说“卢梭开辟了一个新的时代”?伏尔泰、孟德斯鸠和卢梭不同思想的根源。并启发学生思考:文艺复兴运动与启蒙运动的不同点有哪些?启蒙运动有何影响?比较这一时期中西方反封建思想的不同处等。

【难点分析】

启蒙运动与文艺复兴的区别和联系。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是世界史上两大思想运动,都为新兴资产阶级取得政治、经济上的统治地位做了思想准备。两大运动的本质虽是一致的,但它们产生在西欧早期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受资本主义发展程度的影响,其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的思想也有所不同,影响程度也不一样。搞清它们的联系和区别,这对于学好本节的内容十分重要。

课内探究活动:

课前,让学生分组收集、查阅、整理有关文艺复兴时期和启蒙运动时期的图片、图像资料,如:启蒙运动的背景材料、启蒙运动领导人的生平事迹、启蒙运动时期的文化现象。(注意:教师及时了解各组的材料收集情况)。然后,根据各组特点,再进行有侧重的分工,如;有的组介绍启蒙运动的背景材料,有的组介绍启蒙运动领导人的生平事迹等。

注意:在课前教师要收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如:启蒙运动的核心为什么是反专制主义和反教权主义?启蒙运动的特点是什么?如何看待启蒙运动的影响?

【教学设计方案】

第四节 欧洲的启蒙运动

重点:启蒙运动的内容、影响

难点:启蒙运动与文艺复兴区别和联系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辅助课件

教学过程:

由各组分别展示、介绍其课前准备的有关启蒙运动时期的资料。由此导入新课。

对学习中的共同问题展开讨论。如:什么是启蒙运动?什么叫“理性”?理性思考的内容是什么、人们应怎样判断问题?说到底,是资产阶级要求民主、自由、平等。请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存在决定意识的原理阐释启蒙运动兴起的原因?(17、18世纪,西欧资本主义有了较大的发展,新兴资产阶级掌握了越来越雄厚的经济实力。但是,他们却没有享受到相应的政治权利。所以,资产阶级要反封建专制主义、教权主义,于是强调人的价值和权利的思潮兴盛起来,形成了以宣传理性为中心的启蒙运动。人们的迷信与愚昧是封建主义的君权、神权、特权能够在很长时间里占统治地位的重要前提之一。破除迷信,批判蒙昧主义,自然成了启蒙运动的一项重要使命,也是它被称为“启蒙”的重要原因之一。自然科学的发展,使理性学说有了科学的依据和强大的生命力。于是,欧洲资产阶级发动了一场反封建的思想文化运动。)“启蒙思想为什么发源于英国而在法国达到高潮?”(18世纪,法国资本主义发展程度较高,资产阶级力量强大。但同时,法国又是欧洲大陆封建势力的堡垒,专制主义、等级制度盛行。作为第三等级的拥有雄厚经济实力的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处于无权地位。这一思想传播到法国,使专制制度危机下的法国人注入了极大的革命热情,启蒙思想家辈出,运动达到高潮。资产阶级强烈要求政治民主、权利平等和个人自由。许多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开始在思想文化领域里对旧体制发起了猛烈冲击,从而进一步完善了启蒙思想。)

“英国革命披上宗教外衣,而法国大革命高举自由与民主的大旗,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差别?”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害怕人民革命,他们宁肯树宗教旗帜,不广泛宣传霍布斯、洛克的启蒙思想,启蒙思想在英国还没有达到高潮,在革命中始终高举宗教旗子。而法国资产阶级从英国人的启蒙思想中得到巨大力量,使启蒙思想达到高潮。法国人以“自由、民主、平等”作为自己的旗子。孟德斯鸠三权分立说对后世的影响很大,那么它的矛头直指谁?孟德斯鸠从哪些方面发展了洛克的学说?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本质上来说,依然是君主立宪制的一个政权组织形式。卢梭与伏尔泰、孟德斯鸠思想的最大的不同点是什么?卢梭的思想核心是什么?以歌德和赫尔岑对伏尔泰和卢梭评判突出卢梭的思想对法国社会的影响,点明其思想是法国大革命的灵魂。指出伏尔泰、孟德斯鸠和卢梭不同思想的根源是他们代表着资产阶级不同阶层的利益,他们有不同的生活经历。

在学习的过程中,启发学生思考:“启蒙思想”与从前的“人文主义”有何联系和区别?这种区别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从背景、主要内容、反封方式和作用等方面进行分析。)

让学生比较这一时期中西方反封建思想的不同处。(中国明清时期的民主思想,尚未突破封建思想的束缚,没有提出资本主义性质的新政权方案,对以后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产生一定的影响。法国启蒙思想,彻底批判封建制度与封建神学,要求建立资产阶级专政,为即将到来的法国大革命作了充分的思想动员。)

启蒙运动的影响:思想家们有力地批判了封建专制制度及其精神支柱天主教会,描绘了未来“理性王国”的蓝图,为资产阶级取得统治地位提供了思想上和理论上的准备,为即将到来的法国大革命作了充分的思想准备。被推翻的法国国王路易十六曾经哀叹:“是伏尔泰和卢梭毁灭了法国。”由此可见,精神力量一旦化为物质力量,其巨大作用是难以限量的。启蒙运动不仅为法国大革命作了充分的舆论准备,奠定了思想基础,而且超出了国界,跨越了时代,在更宽广、更长远的领域和时间里发挥了巨大而深远的作用。

教学设计思想:

依据建构主义理论、多元智能理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或引导学生查阅资料,或教师在课堂上提供启蒙运动的背景材料和启蒙运动领导人的主要观点,让学生在课上分析、讨论,从而从多渠道培养学生的自学、思维能力,发挥教师在学生学习中的主导作用,以及树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扩展资料】

启蒙运动

启蒙运动是18世纪欧洲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运动。从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的时代,代表新兴资产阶级利益的思想家对封建意识形态发起全面批判,企图使人们的思想从传统偏见、神学教条、基督教会和专制政权的压制下解放出来。在17世纪自然科学和哲学成果的基础上,启蒙学者认为,正如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一样,人们也能够凭理性的力量发现有关自然、人类和社会的法则,谋取世俗的幸福。他们以理性、宗教容忍和进步的观念向保守现状的旧观念进行冲击,反对一切禁锢思想和压制自由的教条和制度。其中最进步的思想家们,主张宗教上的无神论、哲学上的唯物主义、政治上的民主政体、经济上的自由放任。

启蒙思想涉及宗教、哲学、伦理学、经济学、政治学、史学、美学等各个领域,出现各种学说体系和许多著名代表人物,如英国的阿迪生(JosephAddison,1672-1719年)、斯蒂尔(RichardSteele,1672-1729年)、斯威夫特、彼普(AlexanderPope,1688-1744年),德国的门德尔松(MosesMendelssohn,1729-1786年)、莱辛、赫尔德,意大利的别卡里阿、维科,美国的潘思、杰弗逊、富兰克林,俄国的别林斯基、赫尔岑、车尔尼雪夫斯基等。但运动的中心在法国,伏尔秦、孟德斯鸠、卢棱以及狄德罗为代表的百科全书派起了显著作用。运动影响深远,当代人即已开始使用“启蒙时代”的概念,以表示同“黑暗的中世纪”对立,法文、德文、英文原文均含有“以光明驱逐黑暗”之意。广义上的启蒙运动则不限于欧洲和北美,而是世界性的普遍的历史现象。

“启蒙”,就是开启智慧,通过教育和宣传,把人们从愚昧、落后、黑暗的封建社会中解放出来,使人们摆脱教会散布的迷信和偏见,从而为争取自由和平等去斗争。启蒙运动是发生在18欧洲的一场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文化革命运动,它为资产阶级革命作了思想准备和舆论宣传。

欧洲各国的启蒙文学

18世纪初期,欧洲古典主义文学占有相当的优势,但随着封建专制王权的逐渐衰落,以“忠君爱国”为内容的古典主义文学逐渐沦为封建贵族阶级维持其统治的工具。新兴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在思想领域发起启蒙运动的同时,在文学艺术领域也迫切要求摆脱古典主义的束缚。在他们的倡导下,一种以揭露封建制度罪恶,表现普通平民生活和理想为内容的文学应运而生,形成了一股启蒙文学的潮流,从而标志着欧洲资产阶级文学开始一个新的阶段。

启蒙文学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和民主性,它继承和发扬了人文主义文学的传统,充分体现了18世纪欧洲的时代风貌。启蒙作家善于把深奥的哲理转化为雅俗共赏的语句,以唤醒人民群众的反封建意识。作品中,他们努力塑造资产阶级的英雄典型和平民知识分子的形象。为了适应斗争的需要,他们摒弃古典主义的清规戒律,创造了许多新的文学形式,如正剧、哲理小说、游记体小说、对话体小说等。启蒙文学的缺点主要在文学作品中往往是思想倾向鲜明而人物性格不够丰满,成为“时代精神的单纯的传声筒”。

18世纪的启蒙文学的主要成就在于现实主义小说,启蒙作家继承了文艺复兴时期流浪汉小说的优良传统,较为真切地反映了英国社会的现实生活。这一时期成就最大的作家是笛福、斯威夫特和菲尔丁,他们在作品中对封建统治阶级进行了无情的揭露、鞭笞和批判,表达了新兴资产阶级的强烈的思想愿望。在法国,以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为代表的启蒙思想作家用他们充满战斗精神的笔锋创作了大量的启蒙文学经典作品。在文艺复兴故乡的意大利,受法国启蒙思想的影响,启蒙戏剧盛极一时,资产阶级戏剧家哥尔多尼继承了文艺复兴时期的戏剧传统,写出了极具民主思想的喜剧作品。德国启蒙作家在反封建专制统治的斗争中逐渐创立了德国的民族文学,莱辛是这一时期最重要的启蒙作家,他以戏剧作为传播启蒙思想的工具,在戏剧创作和戏剧理论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在俄国,启蒙作家对腐朽的封建专制制度和农奴制进行了彻底的讽刺和批判,90年代末出现了反映农民革命情绪的作家拉吉舍夫。

18世纪后期,随着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所固有的基本矛盾日益暴露,社会贫富分化加剧,中下层人民生活无法得到保障,感伤主义情绪逐渐显示出来,英国首先出现了感伤主义的文学流派,斯特恩是英国伤感文学的代表,该流派就是以他1768年发表的小说《伤感旅行》而得名的。这一文学流派注重描写人物的内心感受和人生遭遇,同情广大人民遭受的苦难,不满贵族和新兴资产阶级的残暴和贪婪,但该流派的作家往往脱离社会现实,完全沉溺于个人的情感世界之中,作品充满悲观主义情调。18世纪70年代,德国兴起的狂飙突进运动标志着德国资产阶级民族意识的觉醒,该运动中的有些作家由于受到理查逊、斯特恩的影响,其作品体现了浓厚的伤感主义色彩。18世纪后半期,俄国也出现了伤感主义文学流派,代表人物是卡拉姆津。伤感主义文学对于19世纪的浪漫主义文学的产生发生了极大的影响。

第五节 拉丁美洲独立运动

【教学建议】

教材地位分析:

从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拉丁美洲经历了海地革命、西属拉丁美洲独立战争和巴西独立运动,有将近2000万人口卷入其中,这一场近代史上反对殖民主义、封建主义和种植园奴隶制度的大规模殖民地独立战争,除古巴、波多黎各、圭亚那等地外,绝大部分地区摆脱了西班牙、葡萄牙、法国的殖民统治,先后建立了墨西哥、危地马拉等17个独立国家,除巴西外,都建立了共和制度,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使拉丁美洲的历史往前迈进了一大步。但是独立战争的领导权掌握在土生白人的地主和官吏手里,因此独立后大土地所有制保留下来了,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仍然很缓慢,外国资本趁机入侵,使拉美各国无法摆脱欧洲殖民主义国家的控制。从这个意义说,拉丁美洲独立是一次不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没有完全扫清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拉美各国人民仍然面临着艰巨的资产阶级革命任务。

【重点分析】

拉丁美洲独立运动的历史背景。1810~1826年的拉丁美洲独立战争,是拉丁美洲近代史上最重要的历史事件,要想把握拉丁美洲独立战争的特点和影响,了解运动的历史背景至关重要。

【难点分析】

拉丁美洲独立运动与美国独立战争的不同。同一时期、同种矛盾引发、同样任务、同样性质的两场运动为何有不同的结局,学生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挖掘教材,从经济、殖民国家等方面入手,采取对比的方法,透过现象看本质(这种相反的走向,归根结底是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即北美资本主义发展,初步形成了统一的市场,一个新的民族也在形成之中。在拉丁美洲却少了这一切,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状态决定了政治上分立的特点),从而找出答案,有一定的思维难度。

重点、难点突破方案:

关于拉美独立运动的历史背景:对拉美独立运动历史背景的理解应注意运用对比的方法,把它同美国独立战争的历史背景结合起来进行对比分析。由于西欧各国资本主义发展程度不同,在美洲推行的殖民政策及其所建立的殖民制度也有所区别。正是这种差异造成了北美和拉美独立运动的诸多不同:如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程度;领导独立运动的力量;殖民地争取民族独立斗争的分散与统一;独立后的政治格局与经济发展道路等。

应注意从内外两方面分析拉美独立运动的原因。从内因看,殖民地经济的发展要求摆脱宗主国束缚、限制的愿望强烈,虽是独立运动发生的强烈动因,但毕竟殖民地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还极不充分。拉美独立运动的发生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外因的影响;美国的独立,尤其是法国对西、葡两国的占领(1810年法军占领西班牙)给了西属拉美独立运动发生的有利时机。正确认识拉美独立运动爆发的原因,对于深刻理解拉美独立运动性质、结果与影响有着很大的帮助。

【教学设计示例】

第五节 拉丁美洲独立运动

重点:拉丁美洲独立运动的历史背景

难点:美国独立战争与拉美独立运动的不同

教学手段:多媒体电脑教学辅助课件

教学过程:

1.由于北美独立战争和拉丁美洲独立运动有很多相类似之处,在讲授时应注意引导学生作对比分析。第一,两场独立运动历史背景的异同点是分析的重点。通过分析,可以帮助学生正确把握革命爆发的必然性与偶然因素之间的关系。探寻共同规律。第二,讲授两场独立运动的过程时,应突出人民性、艰苦性、正义性和团结协作精神。第三,在分析、评价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成果和资产阶级的作用时,要注意时代特点,切忌把其保守性简单归结为阶级的局限性。当时北美处在工场手工业阶段,资产阶级作为正在上升的革命阶级领导了独立战争,在一定程度上能突破其阶级局限性,表现出更多的革命精神,因而获得更多的革命成果。而拉丁美洲的资产阶级的力量很弱,只是作为革命的一般动力参加了运动,运动领导权掌握在土生白人地主手中,这给独立后各国的社会发展带来极大的消极影响。

2.关于拉丁美洲的独立运动,由于涉及的地区、国家多,注意采用地图或图示辅助教学过程,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时空概念。

3.要求学生根据教材和板书内容小结:从北美独立战争开始,世界资产阶级革命又进入一个高潮迭起的激荡时代。美利坚合众国的建立,拉丁美洲一系列国家的独立,给当时以欧洲为主宰的世界政治格局以极大的冲击,使欧洲大陆的殖民主义、封建主义在不同程度上失去了美洲的殖民支柱,加速了其崩溃进程。北美独立战争具有民族革命和民主革命的双重特点,但本质上是资产阶级革命;拉丁美洲独立运动也面临上述双重革命任务,但它在更大程度上只完成了民族革命的任务。拉丁美洲独立运动因带有外部条件引发的明显特征,革命带有早产性质,因而独立运动的成果打上很大折扣。

教学设计思想:

运用对比、反向思维,借助图、表、课件,在教师的引导之下,由学生进行讨论、推理、归纳、概括完成。

【扩展资料】

拉丁美洲第三次民主化浪潮成因探析

纵观拉美的政治历史、民主化的发展历程可谓一波三折。拉美最早的民主化浪潮始于拉美独立战争。19世纪初,受北美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影响,拉美人民推翻欧洲殖民者的斗争热情高涨,随着1804年海地宣布独立,拉美独立战争序幕拉开。到19世纪中叶,除古巴、波多黎各外,拉美所有法、西、葡属殖民地均宣告独立。独立战争不仅摧毁了欧洲殖民者的殖民统治,而且把欧洲的民主制度引进到拉美。独立战争和随后建立的民主共和政体构成拉美第一次民主化浪潮。

拉美独立运动的领袖们,怀着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极大热忱,力图借鉴西方政治制度和法律观点来创建自己的共和国,但革命者的理想在现实面前遇到了严峻挑战。欧美民主制度虽然随着独立战争的炮火被移植到了拉美的土地上,但这块土地尚不具备民主制生根开花的条件。独立战争虽然结束了欧洲殖民者的统治,但没有摧毁殖民者留下的社会经济制度,独立后拉美各共和国资本主义经济成分十分微弱,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亦十分软弱,同时,由于长期处于西班牙、葡萄牙这样的自身尚未实现政治现代化的宗主国的封建统治,因而缺乏政治民主的传统,很显然,这些问题成了独立战争的领袖们实现政治民主化的最大障碍。“但早期的领导人却大多不谙国情,热衷于推行西方民主制、美国的联邦制和英国的自由贸易制,反而延长了国内分裂和混乱的局面”。这样,民主便在尚不适应其生长的拉美发生了畸变,被一种独具拉美特色的政治制度——考迪罗制所取代。这实际是一种在共和制外衣包装下的军阀独裁体制。考迪罗们往往以政变的方式夺取政权并依靠武力维持其统治,他们拥有无限的权力,肆意践踏宪法和法律。可见,在拉美,军人干政的历史几乎与共和国的历史一样久远。亨廷顿在《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一书中曾说道:“谈到政治现代化,没有比军人干预政治这一点更为引人注目和司空见惯了。军人政府和军人政变、军人反叛和军事政权一直是拉丁美洲国家中绵延不断的现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