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资本主义形成
第一节 第二次工业革命
【教学建议】
一、教材地位分析
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工业的高速发展,工业的高速发展引起了一系列的变化,导致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阶段逐渐向垄断阶段过渡。这一时期,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上做出了必要的调整和变革,资本主义社会出现了“相对和平”状态,这成为国际工人运动中产生修正主义思潮的主要根源。经济的发展,导致了经济结构的根本变化,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基本实现了工业化。资产阶级思潮也发生了变化,自由主义思想逐步让位给社会达尔文主义、唯意志论以及其他反映垄断资本要求的思想潮流。在对外关系上,出现了瓜分世界的狂潮。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世界成为一个在经济上、思想文化上密切联系的整体,并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传播。可以说第二次工业革命和垄断组织的形成是引起这一系列连锁反应的根源,因此,本节课的内容在本章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二、关于课前准备的教学建议
课前要求学生查阅第二次工业革命在能源、交通、通讯及化学工业的重大科技发明和应用情况(图片、文字),这样,为第二次工业革命背景、特点的学习扫清知识障碍,同时也能节约课堂时间,进行重点、难点问题的讨论。
【重点分析】
本节重点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就、特点。掌握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就,有助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特点的分析;通过对第二次工业革命与第一次工业革命不同点的比较、概括,不仅有助于学生把握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即历史发展的规律性,而且,还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从而认识到“科学技术就是生产力”。因此,这部分内容应作为教学重点内容之一。
重点突破方案:
学生阅读教材中W.丹皮尔《科学史及其与哲学和宗教的关系》的文字材料、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结合19世纪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的建立、世界科技的发展、经济发展的需求、世界联系的加强这四个方面,思考:第二次工业革命为什么会有这些特点?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理解和这一阶段特征的把握。
【难点分析】
第二次工业革命兴起的历史条件和评价垄断及垄断组织是本节的难点。
本节内容一开始没有分析或概括第二次工业革命兴起的历史条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延续时会有一定的难度。因此,第二次工业革命兴起的历史条件是本课的难点之一。
垄断及垄断组织的评价也是本节的难点。这是因为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从生产力、生产关系相互关系的角度,从时代发展的宏观角度,进行理解、分析、评价,形成对这一时期的历史现象的正确认识,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在教学中有一定的难度。
难点突破方案:
在学生回忆19世纪中期世界的阶段特征、第一次工业革命产生的历史条件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归纳19世纪末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生的前提、条件,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用发展、联系的观点及对比的方法去分析问题,树立事物的发展都是沿螺旋式轨道曲线上升的规律性认识。
教师在讲清垄断、垄断组织基本概念的基础上,要求学生从垄断组织与生产力、社会发展、科学研究、企业管理状况等方面的关系进行分组讨论,谈谈各自对垄断组织的认识。从而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学习中的自主、合作意识。
【教学设计方案】
第一节 第二次工业革命
重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垄断及垄断组织的形成
难点:如何评价垄断及垄断组织
教学手段:电脑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1.启发学生回忆第一次工业革命发生的历史条件是从哪几个方面分析、归纳的?师生达成共识,资本主义经济要想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必须具备几个基本条件:即政治条件,经济(市场、资本)条件,技术条件,社会条件,以及社会发展中对前代已有成果的继承。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讨论回答,第二次工业革命发生的历史条件有哪些?最后,师生共同归纳。
2.让学生展示或叙述课前查找的第二次工业革命重大成果的图片、资料或情况,最后落实到:新能源、新机器的发明和制造、新通讯设备的发明和制造这三个方面。同时,让学生结合现代人类生活,简要谈谈它给我们今天的社会生活带来了哪些重大变化?从而激发学生对科学和社会的热爱,以及勇于献身科学的精神。
3.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中W.丹皮尔《科学史及其与哲学和宗教的关系》的文字材料。如:材料中的“以前时代”、“科学时代”分别指什么时期?材料中的“需要常在发明之先”表明了什么?19世纪,为了追求纯粹的知识而进行的科学研究产生了什么作用?
4.关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可让学生看书,结合19世纪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的建立、世界科技的发展、经济发展的需求、世界联系的加强这四个方面,思考、讨论:第二次工业革命为什么会有这些特点?[(1)它具有坚实的科学基础。(2)它侧重于基础工业、重工业,具有更强的经济改造和社会改造能力。(3)它是在几个先进大国同时起步,相互促进下进行的。(4)它开始于多数国家尚未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之时,因此对这些国家来说,两次工业革命交叉甚至是同时进行。]教师指出:第二次工业革命最突出的特点是:科学与技术的紧密结合。
5.教师可让学生讨论垄断组织的产生的主要途径,最后指出:垄断组织的产生主要是两个途径,一是先进的企业挤垮、兼并落后的企业,使生产和资本不断集中,产生了垄断组织;二是新兴的工业部门需要实行大规模的集中生产,使垄断组织应运而生。教师在讲清垄断、垄断组织基本概念的基础上,结合漫画《垄断资本家控制下的美国参议院》,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什么是垄断、垄断组织,垄断组织与以前私人企业相比有什么新的特点?进而要求学生从垄断组织与生产力、社会发展、科学研究、企业管理状况等方面的关系进行分组讨论,谈谈各自对垄断组织的认识:即垄断、垄断组织的出现,适应了生产社会化的要求,是资本主义经济迅猛发展,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教学设计思想: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大都为学生所熟悉,因此,本节课主要是利用学生熟知的或已学的内容,采取教师从思维方法上引导,学生或独立、或小组讨论的方法,对本节的重点和难点进行分析、归纳、概括与比较。
【扩展资料】
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马克思主义历来的观点。早在一百多年以前,马克思就说过:机器生产的发展要求自觉地应用自然科学。并且指出:“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科学与生产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了。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越来越显示出巨大的作用。
现代科学技术正在经历着一场伟大的革命。近30年来,现代科学技术不只是在个别的科学理论上、个别的生产技术上获得了发展,也不只是有了一般意义上的进步和改革,而是几乎各门科学技术领域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出现了新的飞跃,产生了并且正在继续产生一系列新兴科学技术。现代科学为生产技术的进步开辟道路,决定它的发展方向。许多新的生产工具,新的工艺,首先在科学实验室里被创造出来。一系列新兴的工业,如高分子合成工业、原子能工业、电子计算机工业、半导体工业、宇航工业、激光工业等,都是建立在新兴科学基础上的。当然,不论是现在或者今后,还会有许多理论研究,暂时人们还看不到它的应用前景。但是,大量的历史事实已经说明:理论研究一旦获得重大突破,迟早会给生产和技术带来极其巨大的进步。当代的自然科学正以空前的规模和速度,应用于生产,使社会物质生产的各个领域面貌一新。特别是由于电子计算机、控制论和自动化技术的发展,正在迅速提高生产自动化的程度。同样数量的劳动力,在同样的劳动时间里,可以生产出比过去多几十倍几百倍的产品。社会生产力有这样巨大的发展,劳动生产率有这样大幅度的提高,靠的是什么?最主要的是靠科学的力量、技术的力量。
第二节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
【教学建议】
一、教材地位分析
本节内容实际上是上一节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结果。如果说第二次工业革命是当时世界历史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的话,那么,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则是当时世界历史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同时,这个时期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变化奠定了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的基础,形成了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特点。
二、关于导入的教学建议
让学生举例说出现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美、德、日、俄、英、法在现代政治、经济、社会生活中极具影响的现象、事件、企业。从学生熟知的感兴趣的话题入手,同时也便于建立近现代知识的联系。
【重点分析】
本节重点是美日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英国经济发展缓慢的原因。这是因为:其一,美、英是世界近现代历史上影响重大的两个国家,而日本是亚洲国家,也是近代侵略亚洲国家的急先锋,“以史为鉴”,发展现代亚洲国家之间的友好关系就显得十分重要;其二,美、英、日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的发展中,分别属于经济、政治发展的两类典型国家,如果掌握了这三国发展状况的分析思路,那么,对其它几个国家的学习就能够迎刃而解。
重点突破方案:
在课堂上师生共同就三个主要国家进行分析、归纳,找出分析问题的出发点(思路)。在日本的基本情况总结之后,教师:日本的这一特征与日本现代社会中存在的右翼势力有何关系?还有哪些原因?你怎么看?目的是:通过此活动,让学生“勿忘历史”,“以史为鉴”,正确认识当今社会中存在的军国主义的根源,牢记自己的历史使命。
【难点分析】
如何理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时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性是本课难点。这是因为:第一,人们往往误把“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理解为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的所特有的一种现象。第二,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发展不平衡不能单独理解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还包括政治发展的不平衡,即有的走的是民主政治的道路,有的走的是专制主义道路。学生在理解时容易出现偏差,所以它是本难点突破方案。
在各国发展原因、概况、特征分析、归纳的基础上,结合政治学的观点,即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引导学生理解“不平衡”:第一,“发展不平衡”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人类社会正是在这种“不平衡与平衡”的周而复始的循环中,得以发展、繁衍。第二,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必然导致政治发展的不平衡,它有经济、政治双重含义。以突破难点。
【教学设计方案】
第二节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
重点:美日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英国经济发展缓慢的原因
难点:如何理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时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性
教学手段:电脑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1.大家谈:一提起现代世界上几个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如:美、德、俄、日、英、法,在你脑海里,立刻会想起什么?(学生回答略)
2.教师引导:这些现象的出现,一方面与现代社会发展的诸多因素有关,但另一方面它又与这些国家历史发展因素密切相关,从而构成了区别这些国家的特征。而在这些历史因素中,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时期。这主要是这一时期,由于各国的国情不同,所以,第二次工业革命对各国的影响也就不同,表现出各自的经济、政治特征(而这一变化又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密不可分)。
3.先由各组学生说出自己的答案,然后教师用课件展示自己的想法(见板书内容),进行师生交流。在此之后,师生就: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下,资本主义各国开始由自由竞争阶段向垄断阶段过渡,并且呈现出经济的高速发展和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经济发展的总体特征有哪些?如何理解“不平衡”?展开讨论。在讨论过程中,注意:第一,别把“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单单理解为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的所特有的一种现象。其实不然,“发展不平衡”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人类社会正是在这种“不平衡与平衡”的周而复始的循环中,得以发展、繁衍。第二,此外,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发展不平衡还能不能单独理解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即在工业生产总值名次前后位置的变化),其实,除了各国在世界工业总产量中所占比重的地位的变化外,还包括政治发展的不平衡,即有的走的是政治民主的道路,国家实行的是政党政治、公民自由的体制,同时以较为健全的代议制即议会政治制度作为宪法上的保证(如英、美、法);有的走的是专制主义道路(如俄、日、德)。总之,19世纪末、20世纪初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政治上发展的趋势:自由主义、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交错的局面,直到二战后,自由主义终于占据了主导地位。
4.教师提问:日本的这一特征与日本现代社会中存在的右翼势力有何关系?还有哪些原因?你怎么看?目的是:通过此活动,让学生“勿忘历史”,“以史为鉴”,正确认识当今社会中存在的军国主义的根源,牢记自己的历史使命。
或者要求学生在课后:进一步就现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展过程中与19世纪末20世纪初各国发展相关的有关问题做进一步的调查(文字、图、表)。目的是:通过此项活动培养学生以联系、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的能力。
教学设计思想
此课涉及的国家多,难以面面俱到。所以,突出重点,以点带面,培养学生学习方法,从而训练学生历史思维,充分发挥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就显得十分重要。
【扩展资料】
英国工业垄断地位的丧失
自由贸易论是建立在英国应该成为农业世界的唯一大工业中心这样一个假设上的。而事实表明,这种假设是一个纯粹的妄想。现代工业存在的条件——蒸汽力和机器,凡是有燃料、特别是有煤的地方都能创造出来,而煤不仅英国有,其他国家,如法国、比利时、德国、美国、甚至俄国也都有。这些国家的居民看不出,仅仅为了让英国资本家获得更大的财富和光荣而使自己沦为赤贫的爱尔兰佃农有什么好处。他们就坚决地动手来进行制造,不仅是为了自己,而且是为了世界的其他部分。结果,英国享有了将近100年的工业垄断,现在无可挽回地失去了!
垄断组织的发展和八大财团的出现
美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确立了以八大财团60家族为代表的金融资本统治地位。
洛克菲勒财团对文化教育和社会生活也进行了渗透。1901、1903年洛克菲勒先后创办洛克菲勒医学研究所,普通教育协会。1913年洛克菲勒第二创办了洛克菲勒基金会,1918年又成立以老洛克菲勒妻子劳拉·斯佩尔曼命名的基金会。洛克菲勒还通过基金会及其他“捐助”控制芝加哥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哈佛大学等名牌学校。此外,还控制《时代》周刊、《幸福》月刊和《生活》周刊。
摩根财团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发了军火财,摩根公司为英法政府筹措战债30亿美元,作为英法政府在美国的商务代表,包揽了一切军事采购事务,通用电气公司、美钢、美国电话电报公司、国际收割机公司及通用汽车公司等得到大量军火订货。在1929年这一年,摩根公司的17名合伙人,占有72家金融和非金融公司的99个董事席位。资产合计200亿美元。
皮埃尔·塞缪尔·杜邦7(1870—1954年)是杜邦财团的主持人,靠军火买卖起家。20世纪初杜邦公司生产的五种炸药占全国炸药总产量的64—74%,无烟军用火药的全部。1913年杜邦财团的资产有7,480万美元,1918年达到3亿美元。1914—1917年,从无烟军用火药产量增加了140倍,被称为“死亡商人”。杜邦财团是家族统治的托拉斯典型。杜邦家族直接控制资本、重要公司职务并盛行族内通婚。长期以来杜邦家族控制了特拉华州的政治、经济、金融、运输、文化教育和新闻各个方面。1915年成立的杜邦公司是杜邦财团的主要企业,美国最大的化学公司。杜邦财团还在20年代一度控制了通用汽车公司。
托马斯·梅隆(1813—1908年)是梅隆财团的创始人。1869年梅隆创办了托马斯·梅隆父子银行。20世纪初收买了铁钒土矿,从而独家垄断了美国制铝工业,美国铝公司控制了世界铝产量的一半以上。梅隆家族也插手石油工业,1901年因德克萨斯州加尔维斯顿附近的斯宾特尔脱普打出了高产油井而和人合资1500万美元组成格菲石油公司,1906年改名海湾石油公司,成为梅隆财团实力最雄厚的一家公司。
梅隆财团以匹茨堡为中心,通过联合信托公司进行协调、控制匹茨堡全部银行存款的1/3。它成为全国大财团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事。20年代,安德鲁·梅隆曾任三任总统的财政部长。
波士顿财团是英格兰地区、马萨诸塞州一些家族在世代通婚中逐渐形成起来的一个财团,其中有亚当斯家族9,长期以来控制电子和军火工业公司雷锡昂公司(1922年成立),洛奇家族10、卡伯特家族、戈弗雷·卡伯特控制了炭黑生产。波士顿财团的核心是波士顿第一国民银行11。波士顿财团的联合果品公司(1899年成立)是独霸中美洲的垄断组织,被称为“绿色魔鬼”。
阿伯拉罕·库恩和所罗门·洛布是库恩—洛布财团的创始人。他们原是德国出生的犹太人。1867年办起了库恩—洛布公司,从事证券投机活动。20世纪初又投资铁路。他们控制了宾夕法尼亚铁路公司、芝加哥—密沃尔基—圣保罗—太平洋铁路公司、密苏里—堪萨斯—得克萨斯铁路公司、特拉华—哈得逊铁路公司。他们还和哈里曼家族共同控制联合太平洋铁路公司。和摩根财团共同控制巴尔的摩—俄亥俄铁路公司、芝加哥——西北铁路公司和南方太平洋铁路公司。此外,库恩——洛布财团还在伯利恒钢铁公司、威斯汀豪斯电气公司等企业进行投资活动。在经济上,库恩——洛布财团同洛克菲勒财团有传统的联系。
形成于20世纪初期的芝加哥财团是中西部大垄断资本财团。它的核心是1857年成立的芝加哥大陆伊利诺伊国民银行和信托公司,1863年创办的芝加哥第一国民银行,联合哈里斯信托和储蓄银行,北方信托公司共四大银行,一度成为美国第二大金融中心。芝加哥的传统经济部门是肉类加工工业,它控制了1885年创立的美国最大的肉类食品斯威夫特公司,还有1902年成立的国际收割机公司,1906年成立的最大百货公司,西尔斯—娄巴克公司。
另一个中西部财团是克利夫兰财团,它由塞缪尔·马瑟和威廉·马瑟父子、马克·韩纳、赛勒斯·伊顿及汉弗莱等家族在克利夫兰集合而成。马瑟父子控制的克利夫兰信托公司是克利夫兰财团的核心。韩纳经营矿业公司。伊顿家族在20世纪初期经营钢铁和橡胶。1899年克利夫兰财团控制的共和钢铁公司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是美国第三家大钢铁公司。1898年成立的固特异轮胎橡胶公司是美国最大的橡胶工业垄断组织,也由克利夫兰财团所控制。这个财团的兴起和东部财团的支持是分不开的。
第三节 亚洲、非洲、拉丁美洲民族民主运动的发展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19世纪晚期,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进行,美、德、英、法、日、俄等国向帝国主义过渡的同时,加紧向亚洲、非洲、拉丁美洲进行殖民扩张、侵略。亚、非、拉美广大地区的绝大多数国家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危机越加深重。因此,激起了亚、非、拉美广大人民的反抗斗争,民族民主运动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亚洲的觉醒,非洲掀起了反帝斗争高潮,反帝反封建仍是拉丁美洲人民面临的艰巨任务,1910-1917年的墨西哥资产阶段革命,是这一时期拉丁美洲人民反帝反封建斗争的一个突出事例。
这一时期的亚、非、拉美人民的反帝斗争,除埃塞俄比亚、墨西哥取得了胜利,其他大都失败了。但却表明了广大人民反殖民侵略、压迫、奴役的正义立场,显示了伟大力量,斗争并没有结束,预示着更加猛烈的革命运动的到来。
【重点分析】
亚洲觉醒的背景、特点是重点。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时期。这一时期,帝国主义各国加紧对亚洲的侵略,面对日益深重的民族危机,亚洲各国人民掀起了反帝反封的新高潮。帝国主义的侵略,也加剧了亚洲旧的经济结构的瓦解,此时,亚洲社会内部也开始发生新的变化,随着民族资本主义兴起,民族资产阶级形成,资产阶级民族民主意识产生。正是这一变化,决定了在这一时期的斗争中不仅有下层人民的反帝反封建起义,同时也包括以开明地主和民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为核心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这一突出特点。学习这部分内容可以培养学生将历史事件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观察分析的能力。
【难点分析】
反帝反封建仍是独立后的拉美人民所面临的艰巨任务。这一问题是本课的难点。在进行这一部分内容的教学时,教师应尽量引导学生阅读、讨论、分析,使学生认识到虽然在独立战争以后拉丁美洲多数国家建立了共和国,但这些国家却没有走上独立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而成了实际上的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在国内,封建势力即大地产制的保存与发展,使拉丁美洲经济发展停滞并且难以摆脱外国控制;而政治上代表大地主实行专政的“考迪罗”军阀独裁体制,既破坏了拉美各国经济的发展,同时也为帝国主义侵略拉丁美洲打开了方便之门,在国外,则有英美等国的资本大量渗透,并伴之以军事和外交上的粗暴干涉。这一切因素,使拉丁美洲的经济发展呈现出迟滞、片面和畸形,拉丁美洲要发展,必须冲破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束缚,所以反帝反封建仍然是拉美各国人民面临的艰巨任务。
重点、难点突破:
1.联系上一节日本对朝鲜的侵略的内容,引导学生认识,朝鲜人民反日斗争的必然性和正义性及其性质。
2.指导学生联系本章第一节、第二节中与英国相关的内容,来分析、认识英国加紧对埃及的侵略。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内容,分析、认识埃及人民抗英斗争的必然性、正义性。
3.指导学生阅读小字部分的内容和摘引1917年墨西哥宪法的材料,分析认识,墨西哥资产阶级革命的对象、原因及其成果,从而判定其民族民主革命的性质。
4.引导学生理清拉丁美洲自15世纪末以来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使学生认知,反帝反封建仍是独立后的拉丁美洲人民面临的艰巨任务的原因。
课内探究活动:
1.引导学生思考,亚、非、拉美民族民主运动发展的共同原因,具体到不同国家的直接原因。指导学生联系已学知识,分析、讨论、归纳、解决。
2.指导学生运用列表法,识记亚洲、非洲、拉丁美洲民族民主运动中的重大事件。
3.启发学生思考,并指导学生讨论,亚、非、拉美民族民主运动的历史作用。
【教学设计方案】
第四节 亚洲、非洲、拉丁美洲民族民主运动的发展
重点:亚洲觉醒的背景及特点
难点:反帝反封建仍是独立后的拉美人民所面临的艰巨任务
教学过程:
一、亚洲的觉醒
教师主要抓住三个问题:1.亚洲人民反帝反封建斗争和民族民主运动高涨的原因,2.朝鲜人民的反日斗争,3.印度1905-1908年反美斗争新高潮。其中,朝鲜人民反日斗争,还应包括上一节的东学党起义,来讲清这一部分内容。
重点在于,引导学生联系上一节,日本侵略朝鲜的相关内容,由学生回答朝鲜人民反日斗争的原因及其性质。
二、非洲人民的反帝斗争
引导学生联系本章第二节中有关帝国主义瓜分非洲的内容,使学生认识,非洲人们反帝斗争的背景和原因。埃及抗英斗争实际上主要是围绕着苏伊士运河控制权的斗争,即保卫主权,保卫民族独立的斗争。讲述苏丹反英大起义时,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启发学生思考:埃塞俄比亚为什么会在抗意战争中取得的胜利,而埃及的反英斗争却失败了?
三、拉丁美洲的民族民主运动
讲解时,应联系以往拉美的历史来解决。
1810-1826年的拉丁美洲独立运动期间,土生白人掌握了领导权,他们大多是拥有大地产的庄园主。所以,独立后,不仅保留了大地产,这些大地产主还凭借掌握的国家政权更加扩大了。大地产制庄园经济在拉丁美洲恶性膨胀开来。使学生再次对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得到具体的印证。大地产制的封建性成为拉丁美洲经济发展的大毒瘤,可通过指学生阅读教材小字部分有关内容,归纳解决。
关于墨西哥资产阶级革命,教学中,启发学生联系美国在拉丁美洲所推行的政策来分析、认识迪亚斯政权经济下的墨西哥及其人民革命的任务和性质。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中关于1917年墨西哥宪法的材料。分析、评价1917年墨西哥宪法的历史意义。
最后,如有时间,可引导学生分析、归纳亚、非、拉美民族民主运动发展的共同原因及其不同的表现。时间紧张即由教师作启发、诱导式归纳、概括。
四、小结
19世纪晚期到20世纪初期,由于帝国主义列强加紧殖民侵略扩张,亚、非、拉美绝大部分国家和地区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因此,激起了亚、非、拉美的广大人民此起彼伏的反帝反封建斗争,民族民主运动进一步发展,标志着亚、非、拉美历史进入了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时期。这些斗争,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尽管斗争大多失败了,但斗争并没有完结,新的革命斗争将会在更广的范围、更高的水平爆发,最终必将埋葬殖民统治势力。
课堂构思:
通过师生的共同探讨,以期达到使学生完整、准确地掌握与理解教学内容,增强对历史重大问题的概括分析和评价能力。通过课堂总结来条理教学内容,力求使学生对本节教学有一个完整的概念,得到感性知识向理性知识的升华。
【扩展资料】
不同地区和国家的民族运动
由于各个地区、各个国家的社会发展水平很不平衡,外来资本刺激下产生的新的经济因素或强或弱,阶级结构的变化有大有小,因而不同地区和国家的运动的斗争水平高低不一,形式和性质不尽相同。在亚洲,是一场新型的运动,其主流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民族民主革命(同时也存在着处于次要地位的旧式的反帝反封建起义,如朝鲜的甲午农民战争和义兵运动、中国的义和团运动等),列宁称之为“亚洲的觉醒”;在非洲,斗争水平相对落后,主要仍为旧式的反帝民族独立斗争(同时也存在着不居主导地位的新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民族独立运动,如埃及抗英战争等);在拉丁美洲,则主要是继续进行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一)民族解放运动呈现出新特点的历史条件
首先,瓜分世界是帝国主义的一个重要特征。从总体上说,这一时期的亚、非、拉美民族解放运动,是在帝国主义疯狂强占殖民地、半殖民地和划分势力范围,帝国主义同被压迫民族的矛盾以及封建主义同人民大众的矛盾都已空前尖锐的情况下发生的。其次,帝国主义从商品输出转为资本输出。这一时期,帝国主义列强向亚、非、拉美国家进行大量的资本输出,这种输出客观上程度不同地促进和加速了这里新的社会经济关系——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新的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形成和壮大;新的意识——资产阶级民族主义和民主主义的出现和日趋成熟。逐渐成长起来的民族资产阶级成了运动的领导者,要求摆脱帝国主义的限制和突破本国封建势力的阻碍,进一步发展民族资本主义。这就必然给这一时期的民族解放运动赋予反帝反封建的新内容和新特点。
(二)亚洲的觉醒的主要特点和重要意义
主要特点有:第一,它的主要内容是资产阶级民族民主运动,尤其是资产阶级革命;第二,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纷纷建立了本阶级的革命团体甚至政党,提出了自己的斗争纲领,以此来领导和联合社会各阶层,进行更自觉、更明确和更有组织的斗争;第三,各被压迫民族在争取独立斗争中互相声援和支持。
重要意义是:首先,争得了不少成果,特别是开辟了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的新时期。其次,它标志着亚洲各国人民已作为一支反对帝国主义的强大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斗争的舞台,在客观上成了西方工人阶级的同盟军,亚洲变成反帝的重要阵地。最后,它为后来的革命提供了历史经验和教训,指明了方向,传播了民主思潮,给亚洲各国走上独立道路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三)“亚洲革命风暴”与“亚洲觉醒”的比较
19世纪中期和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洲各国人民分别掀起了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本国封建统治的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分别被称为“亚洲革命风暴”和“亚洲的觉醒”。这两次运动在亚洲民族解放运动史上都写下了光辉的篇章,在世界民族解放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现就这两次运动做一简要比较,看一下这两次民族解放运动有哪些相同之处,又有哪些差别。
1.相同之处
(1)背景和任务方面:①两次民族解放运动都是在面临西方殖民侵略,许多国家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危机加剧的情况下兴起的。②都具有新的时代特点:亚洲革命风暴时,许多国家既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又反对本国封建统治,这种任务上的双重性,是亚洲各国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之前所不具备的;亚洲觉醒时,各国的斗争任务是反帝反封建,反映了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中外反动势力日益勾结的时代特点。
(2)性质方面:两次民族解放运动大都担负着反对外国资本主义殖民侵略和本国封建统治的双重任务;因此,往往都具有反对殖民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性质。
(3)影响方面:①都沉重打击了殖民者;②为后来各国的革命运动提供了经验教训;③客观上具有相互支援的作用,一方面亚洲各国的斗争之间具有这个特点,另一方面,亚洲各国人民的民族解放运动对欧洲各国工人运动也起到了客观上的声援作用,正如马克思在谈到中国太平天国运动对英国的影响时所说的:“如果有一个大市场突然缩小,那么危机的来临必然加速,而目前的中国的起义对英国正是会引起这种影响的。”“可以大胆地预言,中国革命将把火星抛到现代工业体系的即将爆炸的地雷上,使酝酿已久的普遍危机爆发,这个普遍危机一旦扩展到国外,直接随即而来的将是整个欧洲大陆的政治革命。”
2.不同之处
(1)背景方面:①所处资本主义发展阶段不同,亚洲革命风暴时,处于自由资本主义时期,亚洲觉醒时处于垄断资本主义时期(帝国主义时期)。②外国资本主义殖民侵略的手段有别:前者时主要是进行商品输出,后者时主要是进行资本输出。③19世纪中期时,亚洲国家基本上没有产生新的领导阶级——民族资产阶级,革命纲领基本都是旧式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洲国家的民族民主革命出现了新的领导阶级——民族资产阶级,提出了新的革命纲领,即在反侵略和反封建统治的基础上增加了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实现近代化的内容。
(2)性质方面:亚洲革命风暴属于旧式的民族解放运动,没有超出传统的农民战争的范畴;而亚洲觉醒则是指亚洲的斗争由旧式的农民起义的斗争开始,逐渐为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和资产阶级革命)所代替的亚洲历史的新发展,尤其是按照列宁的解释,则“亚洲的觉醒”的根本含义是指当时亚洲的资产阶级革命。
(3)领导力量方面:亚洲革命风暴由农民领袖或封建王公领导;亚洲觉醒则除了由农民领袖领导以外,更多的是由民族资产阶级领导。
(4)主要参加者不同:亚洲革命风暴时,主要参加者为封建王公、农民;亚洲觉醒时主要参加者是民族资产阶级、工人和社会其他阶层。
(5)斗争方式不同:亚洲革命风暴以武装起义为主要斗争方式;而亚洲觉醒时则是武装斗争和政治斗争相结合,呈现出由改良到革命的转变过程。
(6)结果方面:亚洲革命风系基本上都被镇压下去;亚洲觉醒时各国革命虽然也基本上最终归于失败,但是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如中国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一中华民国,使民主革命思想深入人心。
(7)地位方面:亚洲革命风暴是亚洲各国人民民族解放运动的第一次高潮;亚洲觉醒则开创了亚洲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的新时期,标志着亚洲各国人民作为一支反帝斗争的政治力量登上国际舞台,为后来各国革命运动指明了方向,传播了民主革命思想。
第四节 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发展和列宁主义的诞生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开辟的世界近代史的第三阶段即电气化时代,20世纪初,资本主义的典型形态开始出现。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上层建筑必须适应经济基础。反之,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又会对生产力和经济基础产生促进的或阻碍的反作用来看,垄断资本主义是适应的,是具有促进作用的,因此,它是进步的。世界历史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社会的各个方面在其支配下,都发生了变化。各种社会力量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变化,随之发生了新的调整,出现了新的历史现象。具体到社会主义运动来说,突出地反映在西欧和美国的工人运动有了新发展。作为国际工人运动组织的第二国际在1889年成立了,无论其组织形式、活动方式等,都与第一国际有所不同。在第二国际内部还出现了传统上称之为的“修正主义”。在这同一时期里,俄国的国情不同于西欧和美国,在俄国诞生了列宁主义。
【重点分析】
(1)19世纪晚期欧美的工人运动和第二国际的建立是重点。19世纪晚期欧美工人运动重新走向高涨,工人罢工次数增多,规模扩大,在工人运动高涨的形势下,欧美各国工人阶级政党和组织相继建立,马克思主义也得到了进一步传播,在斗争中工人阶级要求加强国际间联系和合作的呼声越来越高,第二国际正是适应这种要求建立起来的。在这一时期马克思、恩格斯继续与各国工人运动保持密切联系,并给予指导。马克思逝世以后,恩格斯一如既往,在第二国际的成立过程中实际上起了领导作用。学习这一部分内容,有利于引导学生将历史事件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去考察,同时还可以使学生受到国际主义等方面的思想教育。
(2)列宁主义的诞生是重点。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着俄国无产阶级政党——布尔什维克党的建立。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的思想体系——布尔什维主义的出现,标志着列宁主义的诞生。列宁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同俄国工人运动实践相结合的产物,这一思想体系对俄国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发展及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一部分内容虽然在教材中所占篇幅并不大,但和后面内容联系紧密,所以十分重要。
【难点分析】
比较第二国际同第一国际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分析产生不同点的原因是难点。
第二国际同第一国际都是国际性的工人组织,都建立于工人运动从低潮走向高潮的历史时期,在组织和建立过程中,都得到了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导。第二国际同第一国际有以下不同:第一,第一国际由各国工人团体组成,第二国际主要由社会主义政党组成。第二,参加第一国际的主要是少数欧洲国家的工人组织,它还只是一个宣传和鼓动的团体,而第二国际的活动范围已扩大到整个欧洲和北美。造成以上两点不同的原因是第二国际成立时比第一国际成立时国际工人运动发展的水平高,范围广,而且各国人民政党和组织已广泛建立。第三,在组织上,第一国际实行较严格民主集中制,规定加入国际的各工人团体是它的支部,而第二国际组织较松散,国际不是各国党的上级组织,各国党是独立自主的。第二国际的这种组织特点是当时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水平造成的。这时期各国工人阶级均先后成立了自己的政党或组织,各国情况千差万别,各国党需要根据本国情况独立自主地制定自己的路线和策略。马克思主义此时也已得到相当广泛的传播,许多党的领导人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较丰富的斗争经验,完全能够独立自主地决定本党的战略策略。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结合当时国际工人运动水平和发展形势,进行讨论、分析,形成正确的认识。
重点、难点突破:
1.引导学生思考书上的思考题,将第二国际与第一国际建立的历史背景、组织形式和历史任务等方面进行比较,从中具体认识“新发展”。
2.引导学生联系本章第一节中关于俄国的内容,全面认识列宁主义诞生的历史条件——俄国特定国情的产物,在这个基础上,认识列宁的作用。使学生从中受到历史唯物主义教育。
3.引导学生联系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思考书上的思考题,分析其造成的影响和变化,从中认识“修正主义”产生的社会根源及实事求是的评价。
【教学设计方案】
第四节 社会主义运动新发展
和列宁主义的诞生
重点:19世纪晚期欧美的工人运动;第二国际的建立;列宁主义的诞生
难点:第二国际与第一国际的异同及产生不同点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19世纪晚期欧美的工人运动
在课前(最好提前一个星期)布置,启发学生思考:第二次工业革命时阶级关系会产生什么影响?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会产生什么发展变化?课堂上,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讨论。
教师就学生的发言,进行总结。
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比较、分析19世纪晚期欧美的工人运动的新发展:第一,自发性斗争明显减少了,有组织有领导的斗争增多了,工人阶级比以前更讲究斗争艺术了。第二,合法性斗争成为主要形式,暴力性的武装起义几乎不见了。第三,此一阶段经济斗争多过政治斗争。第四,由于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传播,一批优秀的工人运动领导人和马克思主义的宣传家迅速成长起来,各国工人阶级政党和组织的相继建立。
二、第二国际
通过学生阅读课文,分析、比较第一国际与第二国际的组织形式与活动方式的异同。
关于“修正主义”问题。指导学生阅读小字部分的内容,分析、讨论“修正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和社会原因。最后,教师应指出:①修正主义者是在形势起了变化的条件下,即工人生活状况明显改善并得到应有的政治权利,武装起义已没有可能性的条件下,去探索开展社会主义运动的新途径、新方式。这是很正常的现象,应该允许,不必大张挞伐。②他们提出的新观点,确实有不少荒谬的,但是,也有若干正确的论述经过实践检验是得到证实的。例如,认为西欧已不可能进行胜利的城市武装起义(恩格斯也如此认为)。预言中产阶级在资本主义各国中将占人口中的大多数。阶级斗争未必是越来越尖锐,缓和的趋势是存在的。无产阶级绝对贫困化的结论已经不是注定不变的规律等。这些已被证明是正确的论点,当然不应该一概扣上“修正主义”帽子,予以否定。
三、列宁主义的诞生
引导学生联系本章第一节中,俄国帝国主义的特征的形成,分析列宁主义诞生的社会和历史根源。
社会根源:其一,农奴制改革完成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十分迅速。但是俄国工业发展起点过低,仍远远落后于美、德、英、法等西方国家。19世纪末,俄国仍是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其二,俄国的落后,究其原因,完全是封建残余造成的恶果。其三,农奴制改革只是为了巩固罗曼诺夫王朝的统治和维护封建贵族的地位,并没有尊重人的价值和人权、自由、民主的意思。相比之下,俄国不存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民主政治的社会环境。所以,列宁在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二大”上,坚持“把实现无产阶级专政写入党的纲领”,坚持制定组织纪律严明的党章,是符合俄国的国情,为保证革命斗争的胜利所必要的。
历史条件:①19世纪70年代,俄国无产阶级队伍壮大,成为独立政治力量。②80年代,普列汉诺夫开始在俄国传播马克思主义,俄国出现第一批马克思列宁主义小组。③20世纪初,列宁完成了建立俄国无产阶级政党的工作。④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的召开,列宁在会上进行的斗争,布尔什维克与孟什维克两个派别的出现。
四、小结
第二次工业革命以后,西欧、北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资产阶级开始逐渐改善工人待遇和提高工人的社会地位,各国国内资本主义发展进入了相对稳定发展的时期。
俄国虽然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终因封建残余的严重存在,俄国经济发展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同时,俄国不存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民主政治的社会环境,所以,俄国的无产阶级及其政党不可能采取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合法斗争方式。而俄国劳动人民身受资本主义和封建的双重压迫和剥削,在沙皇封建专制统治下,蕴聚着强烈巨大的革命力量。这一切都为列宁主义在俄国提供了社会基础。俄国成为帝国主义国家链索中最薄弱的环节,孕育着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成功的因素,此时已具备并且在发展了。
课堂构思: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应分三大部分进行学习和掌握。第一,要了解第二国际成立的历史条件,包括阶级基础、组织基础、思想基础和马克思、恩格斯的领导作用四个方面。第二,要了解第二国际的产生及其活动,包括第二国际成立的标志,历次国际会议的内容和后期修正主义泛滥与反对修正主义的斗争。第三,要了解列宁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它既是俄国工人运动的产物,同时也是同第二国际修正主义斗争的产物。通过三部分内容的学习和掌握,认识三部分内容的有机结合构成了19世纪晚期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新发展。
【扩展资料】
第二国际建立的历史条件
工人运动的高涨巴黎公社失败后,国际工人运动曾一度转向低潮。但是,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工人阶级队伍的日益壮大,以及“自由”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垄断资产阶级对工人阶级的剥削和压榨的加强,工人阶级处境的日益恶化,从70年代末起,各国的工人运动又重新发展起来,80年代,出现了新的高潮。这时期工人运动的主要特点是,各国工人阶级的罢工浪潮此起彼伏,其规模和程度远远超出了五六十年代。1886年,法国得卡斯威尔煤矿工人举行大罢工,罢工斗争坚持了6个月之久。1886年5月1日,美国发生了以芝加哥为中心的争取八小时工作日的全国规模大罢工,土生白人的工人也参加了斗争行列,这在美国工人运动史上还是第一次。1889年,英国煤气工人举行大罢工,广大非熟练工人成为罢工斗争的基本力量,在罢工斗争中建立了英国第一个非熟练工人工会,开创了“新工联运动”。恩格斯曾指出:这是英国工人运动转变的开端,给充满工联主义霉味的英国工人运动吹来了新鲜空气。同年,伦敦码头工人举行总罢工,使泰晤士河的装卸工作全部陷入瘫痪。1889年,德国鲁尔矿区9万多矿工举行大罢工,要求实行八小时工作制和提高工资,并且提出了废除“非常法”的政治要求,鲁尔矿工的罢工得到了全德国工人阶级的支援。同时,这时的工人运动已超出西欧北美的范围,向横广方面发展。东欧的俄国、波兰、奥匈帝国等国家的工人运动了也有了很大的发展,甚至日本、印度、南非联邦也出现了早期的工人运动。
马克思义主义的广泛传播各国工人运动的发展,迫切要求科学共产主义理论的指导,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各国的广泛传播。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被翻译成各种文字在各国大量出版,而且不断再版。恩格斯在1890年曾指出:“《宣言》的历史在某种程度上反映着1848年以来现代工人运动的历史。现在,它无疑是全部社会主义文献中传布最广和最带国际性的著作,是从西伯利亚起到加利福尼亚止的世界各国千百万工人共同的纲领”。马克思的科学巨著——《资本论》第一卷,也被翻译成各种文字出版。恩格斯付出巨大的劳动整理马克思《资本论》遗稿,并于1885年出版了第二卷。恩格斯还撰写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等著作,都在各国多次出版,广为流传。仅《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一书,于1882年一年内在德国就再版了两次,印行2万多册。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大大提高了各国工人阶级的理论水平和觉悟程度,使其逐步摆脱了各种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流派的影响。马克思主义在工人运动中日益深入人心,占据统治地位。恩格斯指出:“在罗曼语地区的工人中间,蒲鲁东的著作已经被遗忘而由《资本沦》《共产党宣言》以及马克思学派的其他许多著作代替了;马克思的主要要求——由上升到政治独占统治地位的无产阶级以社会的名义夺取全部生产资料,——现在也成了罗曼语各国一切革命工人阶级的要求”;
各国无产阶级政党的建立工人运动的高潮和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使马克思主义同工人运动进一步结合起来,为各国无产阶级政党和组织的建立创造了必要的条件。七八十年代,各国无产阶级普遍地建立了社会主义政党和组织。
1869年,德国首先建立了社会主义民主工:党(爱森纳赫派),这是世界上第一个独立的无产阶级政党。1876年,美国建立了劳工党(翌年改名为社会主义工人党)。1879年,法国建立了工人党。此外,荷兰、丹麦、比利时、西班牙、意大利、挪威、奥地利、瑞典和瑞士等国在七八十年代也都相继建立了社会主义政党。俄国和英国尚未建立起社会主义政党,但已建立了社会主义组织。1881年,英国建立了民主同盟(1884年改名为社会主义民主同盟),1884年,还建立了费边社,1883年,俄国建立了劳动解放社。这些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政党和组织的建立,为第二国际的创建奠定了组织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