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飞
初识这阕词是在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中。“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诗句富有意境,令人有别样的震撼,今日的这堂课让我对其有了更深刻的理解,高一(11)班的孩子让我深深尝到了《蝶恋花》“折磨的味道”。
萨特有句名言:“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也就是说,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并不是消极地接受、索取意义,而是积极主动地发现、建构意义,甚至创造意义。诗歌鉴赏不也是这样吗?避开传统的意象鉴赏方式,老师从晏殊创作词的角度来品味《蝶恋花》,可谓别出心裁。课堂上,学生的朗读,教师的指导、师生的交流讨论,教师的再指导,学生的再朗读,将那些绵绵密密、深深浅浅的文字吟出了最丰沛深刻的情感。在此基础上,教师提了两个简单的问题:词里面的主人公是男的还是女的?这首词的词眼是什么?学生轻松地关注到“离恨苦”三字,当是时,教师又机智地拿出两则晏殊“一生富贵、仕途风顺”的材料,学生立马就肯定“词里面的主人公不是作者”,又经过头脑风暴得出“晏殊的生活条件很好,应该没那么多苦恼”的结论,短暂思索后,学生反应过来了,晏殊是如材料中所说的“为创作而创作,词里抒发的不一定是他的真实情感,可能是艺术的情感”。教师化繁为简,巧妙地解决了词中深奥的“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的问题,晏殊在创作一个孤独愁苦的闺中思妇形象,并非写他作为太平宰相的自己,应该是“无我之境”。因而我们在看待作品时,就不能从作者情感的角度出发,而应该从作者创作的角度来审视这件“艺术品”的魅力。自然而然的,引出本课的高潮问题:“作者是如何折磨我们的?”有了前面的铺垫,学生在讲解折磨的味道时,更专注于文字本身和其背后搭建起来的丰富意境,而不会再将晏殊的富贵生平牵扯进来,也不会产生作者风流韵事的臆测,集中火力关注作者创作的匠心之处。一层层精心的设计,既是从作者的角度告诉学生如何去鉴赏这阕词,又何尝不是一堂诗歌创作的启蒙课呢?教师引导学生将晏殊的创作过程和创作技巧剖析得如此到位,聪慧而又文采斐然的学生又岂会不知创作一首诗歌,我要变换情境,我要逐层推进,我要设置冲突,我要取景集中,我要设境凝聚……促鉴赏,又促写作,一课两生花,教师的功力实在令人拍案叫绝!
探索语言文字的深闳约美,寡言背后壮阔的意境世界,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理念,今日的《蝶恋花》无疑是成功的学本范例。在老师的课堂上处处是学生的个性解读与独到见解,现代与古代文化、文言与白话系统、思维与情感体味的融通,让我第一次意识到“完整的语文教育”就该是这个样子:老师充当课堂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过程中只有寥寥数语的穿插,却字字珠玑。学生是课堂的展示者,小组通过激烈的讨论争辩,精神抖擞地反馈本组的思维结晶,其他同学再进行补充或纠正。课堂气氛前所未有的热烈,学生们自发、积极地投入美的探索之旅,认真地倾听,博采众长,提出最“审美”的发言,在不知不觉中,就走近了晏殊,走进了《蝶恋花》凄婉悲壮的意境,道出了内心深处被文字深深折磨的味道。在吟诵中理解词义、在材料中琢磨主旨、在合作中分享感悟,每一个环节都有学生个性思考的精彩解读和极为亮眼的素质展现,那表现自我的积极的精气神,那弥漫在眉宇间的洋洋自信,那风风火火可爱又率真的言语,是一种真正进入文本深处的智慧和钻探力。教师充分发扬了“留白艺术”,给学生极多讨论和思索的时间,并要求他们用相对美的语言把结果写出来,派小组代表分享交流。事实证明,教师的等待是值得的,学生的表现简直让我们心悦诚服并且自愧不如,那带着强烈浪漫与文学美感的文字就这样冒出来了:罗幕背后的温柔乡,燕子双飞是伤口撒盐,明月是团圆、是思念,西风凋碧树的用意,“望尽”的“落寞心情”,彩笺兼尺素的“信上加信、无处可寄”……在朗读中说出初步感知,在材料中探到文章主旨,在合作中品赏分享心得,教师一改往日牵线人的刻意,把线轴完全交到了学生手上,成了不羁自由的风筝,意外惊喜的是,地上反而多了一群“追风筝的人”。
硬是美中挑不足的话,教师过于强调班级的存在感了,如“11班……”,时不时地穿插在讲解中,虽然处处透着亲切,但有一点破坏了课堂的整体意境,或许用其他方式的语言来点评学生的回答会更得体。最后部分的比较阅读,教师提供了几个可思考的角度,不知是否圈囿了学生的思维呢?
行笔于此,耳畔仍余音缭绕。教师的循循善诱,学生们的侃侃而谈,精彩不断,高潮迭起,“学本课堂”的梦就在这里。把倾听还给孩子,把阅读还给孩子,把讨论还给孩子,把创造性的解答还给孩子,把问题还给孩子。将创造未来的孩子们聚集在一起,心贴心地交谈,激烈地争辩,教师只须躲在一旁,静静地欣赏,时不时发出会心的微笑,我想即使被强烈的思维风暴与争鸣的百家之言“折磨”得死去活来,我也是甘之如饴的吧!
专家简介
赵飞,教育部、财政部特聘国培专家,南京师范大学、西北大学国培专家,陕西师范大学兼职硕士生导师,全国中语会首届学术先锋人物,中国诗歌学会会员,全国优秀语文教师,省作家协会会员,省语言学会会员。《教师月刊》2013年度教师,2009年荣获中语会全国第六届“教改新星提名奖”。《中学作文教学研究》《语文教学通讯》等封面人物,应邀去上海、南京、西安、绍兴等地上示范课、讲座近百场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