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语文几年,不会读书,不会写作,且学生越来越不喜欢语文,这是语文教学的现状。为何?因为时下教师在文本(主要指王荣生所说的“定篇”,下同)的主题、情感等问题上过于深入,把对文本信息的阐释作为了教学的重点。殊不知,学生“入”得越深越没自我,越学不到“语文”。因此,我试图用下面三个纬度构建文本教学,以纠正偏差、提高效率。
一、教学生学习读书方法。董永龙说“用自己的真正感悟去打动学生的心灵,从而教会他们读书及读书的方法……这也许是语文课中的人文精神”,强调读书方法教学。时下流行对话教学,认为对话就是关注受体的个性特征,就是人文。其实“师生对话往往是缺乏语文教学的意义和价值”(王荣生)的,是泛人文的。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语文教学最基本的或许就是读书方法的指导,指导学生正确而有效地领悟文本内容,把握内容所传递的信息和如何传递信息。让学生因有“渔”而自由获得“鱼”,当然这样的教学就是人文的教学,毕竟通过学习学生会“自己走路”了。
二、让学生领悟作文道理。语文学习更重要的是表达。“学习通过写作”是美国加州大学伯克莱分校的口号。由此我们明白只有学会了一定程度的表达才能更好地展开学习行为。李海林认为“把语文教材的原生价值当作教学价值,不着眼于‘如何传播信息’的智慧而着眼于它所传达的信息本身的智慧,这是我们语文教学经常犯而又容易被忽视的错误”。我们恰恰在走这条路,把对文本的信息阐释作为教学重点,而忽视如何阐释这一学习关键。“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文本学习获得‘如何传播信息’的‘言语智慧’”(李海林)而这个“言语智慧”就是作文的道理。
三、提升学生思维的品质。思维是人的本质内核,培养人的核心就是思维品质培养。思维品质关涉三个方面:思维的深度、广度和正确程度。前两者是知识与能力的培养,后者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关注。
“从语文课程与教学内容的角度讲,我们的语文教学基本上是在不断简单地重复”(王荣生),例如“读出情感”,每个学段都在讲,每次讲完“读出情感”后,问问学生收获了什么,就是过了一遍。没有升华的“体会”根本就是重复。“螺旋式上升”不是感觉,而是思维层级的培养。在肥沃的情感土壤里,只有播种了思维的“种子”,土壤才有价值,否则,土壤仍然是土壤。教育必须以思维品质培养为核心,层级式实施教学,没有思维品质的教学就没有教育的深度、广度,也不能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生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主体性的获得……是语文教学目的实现的标志”,而学生获得的基本途径是“教学理念是要体现为教学方法的操作层面,实质是要体现在教学内容上”,构建语文文本教学的三个纬度,愚以为实质是抓住了语文文本教学的三个关键,抓住了“教什么”的本质。如此才能走出时下的“阐释语文、情感过程语文、非写作语文”的泥淖。这节课,是这种想法的实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