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
你知道中国最有名的人是谁?
提起此人,人人皆晓,处处闻名。他姓差,名不多,是各省各县各村人氏。你一定见过他,一定听过别人谈起他。差不多先生的名字天天挂在大家的口头,因为他是中国全国人的代表。
差不多先生的相貌和你和我都差不多。他有一双眼睛,但看的不很清楚;有两只耳朵,但听的不很分明;有鼻子和嘴,但他对于气味和口味都不很讲究。他的脑子也不小,但他的记性却不很精明,他的思想也不很细密。
他常常说:“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
他小的时候,他妈叫他去买红糖,他买了白糖回来。他妈骂他,他摇摇头说:“红糖白糖不是差不多吗?”
他在学堂的时候,先生问他:“直隶省的西边是哪一省?”
他说是陕西。先生说,“错了。是山西,不是陕西。”他说:“陕西同山西,不是差不多吗?”
后来他在一个钱铺里做伙计;他也会写,也会算,只是总不会精细。十字常常写成千字,千字常常写成十字。掌柜的生气了,常常骂他。他只是笑嘻嘻地赔小心道:“千字比十字只多一小撇,不是差不多吗?”
有一天,他为了一件要紧的事,要搭火车到上海去。他从从容容地走到火车站,迟了两分钟,火车已开走了。他白瞪着眼,望着远远的火车上的煤烟,摇摇头道:“只好明天再走了,今天走同明天走,也还差不多。可是火车公司未免太认真了。八点三十分开,同八点三十二分开,不是差不多吗?”
他一面说,一面慢慢地走回家,心里总不明白为什么火车不肯等他两分钟。
有一天,他忽然得了急病,赶快叫家人去请东街的汪医生。那家人急急忙忙地跑去,一时寻不着东街的汪大夫,却把西街牛医王大夫请来了。差不多先生病在床上,知道寻错了人;但病急了,身上痛苦,心里焦急,等不得了,心里想道:“好在王大夫同汪大夫也差不多,让他试试看罢。”于是这位牛医王大夫走近床前,用医牛的法子给差不多先生治病。不上一点钟,差不多先生就一命呜呼了。
差不多先生差不多要死的时候,一口气断断续续地说道:“活人同死人也差……差……差不多,……凡事只要……差……差……不多……就……好了,……何……何……必……太……太认真呢?”他说完了这句格言,方才绝气了。
他死后,大家都很称赞差不多先生样样事情看得破,想得通;大家都说他一生不肯认真,不肯算账,不肯计较,真是一位有德行的人。于是大家给他取个死后的法号,叫他做圆通大师。
他的名誉越传越远,越久越大。无数无数的人都学他的榜样。于是人人都成了一个差不多先生。——然而中国从此就成为一个懒人国了。
胡适是现代杂文的最初创作者之一。民国七年,他在《新青年》杂志发起“什么话”专栏,辑录摘引当时报刊上令人发笑或感叹的材料,加上一、二句点睛式评语,或根本不加评论,直斥之曰“什么话”。这种杂文简便犀利,有利于迅速揭露悖论谬说,曾被许多刊物仿效,产生相当大的影响。他还以天风、铁儿等笔名,发表过不少杂感、短评、短论、寓言及一些通讯、序跋等,或论时事,或悼友人,或抒感怀,虽然内容尖锐,但文字优美,影响颇大,《差不多先生传》即此类杂文中之一篇。
——全文原载于民国八年出版的新生活杂志第二期
时间:2013年10月19日
学生:浙江省台州市初一某班
主题:台州市“新思维新语文教学研讨会”
师:同学们好,今天来到我们金华,非常开心。
生(齐):是台州。
师:台州金华差不多嘛,都咱浙江的。
生(齐,大笑):差不多先生!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胡适先生的《差不多先生传》。大家都预习了课文,有没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生1(老师指定这个学生起来回答):没有,感觉很简单。
生2:是感觉没啥学的,怎么这篇课文会放在初三呢?初一都嫌简单。
师:所以,我就来初一上喽。今天我们看看是不是很简单呢?我先出一个问题考考大家——这篇文章里写了“差不多先生”几件事?
生(齐):切,这也叫问题啊?
生3:写了五件事。
师:那,这五件事里面,你认为哪件事最重要?说说你的理由。大家可以自己先品读一下5~12段,或者讨论之后再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小声读课文,然后小声讨论了一会儿。约6分钟过后)
生4:我觉得最后一件事最重要。因为最后一件事儿直接导致了他的死亡,这说明了“差不多”有多大的危害。
生5:我也觉得最后一件事危害大,因为作者在这段文字上下的笔墨最多。你看,就连死时候的话都写得这么绝。“活人同死人也差……差……差不多,……凡事只要……差……差……不多……就……好了,……何……何……必……太……太认真呢?”
生6:我觉得第一件事情最重要,因为他小时候买红糖却买成了白糖,证明他是从小就有这个毛病,如果这个时候把毛病给治好了,就不会有后面的危害了,这是根源。
生7:同意,源头是最关键的。
师:看来大家对开始和结束很关注,有没有同学认为其他几件事重要呢?
生8:我倒认为第二件事很重要。你想啊,这是他求学时候的事情,如果当老师的能够对自己的学生严格要求,还会有后面的事情吗?家庭里带来的很多毛病,在学校里可以纠正嘛!我们来上学不就是来学好的吗?
师:看来老师的作用还是很大的啊。
生9:老师,我不认为学校的学习更重要,相反,我认为自己的经历更重要。我爸就经常对我说:“你就不听大人言,等你长大了,到处碰壁你就知道好歹了。”这就是说,以后的思想认识和个人的经历直接相关。所以,我认为第三件事非常重要。如果这件事,而且你看啊,“十字常常写成千字,千字常常写成十字。掌柜的生气了,常常骂他”。他“常常”错,而老板是“常常”骂,说明了什么?说明了正处于让他碰壁的关键时期,掌柜却糊里糊涂地纵容了他。何况“十”和“千”多大的区别啊,这掌柜傻啊!如果掌柜因此把他辞退了,让他失去饭碗,他不就吸取教训了吗?
(其他学生鼓掌)
师:你能够结合具体的语词来分析问题,非常好。
生10:通过生9的发言,我也明白第三件事的重要,但我的理由和他不完全一样。我觉得统观这五件事,可以发现一个规律:前两件,也包括第三件事,实际上是讲“差不多”的表现,而四五两件事是讲危害的。第三件事里面既包括表现,也隐藏着危害。它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所以,它才是关键。
师:同学们的分析渐入佳境,而且越来越精彩,还有其他看法吗?
生11:这样推理的话,我觉得第四件事也很重要。你看啊,他赶火车没有赶上,应该是让自己吃亏了吧。刚才生9还说,让他失去饭碗他就吸取教训了,你看这件事不是自己吃亏了嘛?没赶上火车,还不是误事啊。可是,他吸取教训了吗?还埋怨“为什么火车不肯等他两分钟”。这证明他已经病入膏肓了。作者之所以写这件事,就是为了证明他是个撞到南墙也不回头的人,就是因为这种病入膏肓才导致了后来的死亡。
师:精彩!结合前后发展来揭示问题。我依然期待着其他同学的精彩见解。
生12:通过同学们的分析,我现在似乎明白了胡适为什么这样排列这样几件事了。
师:是吗?抓紧分享你的观点,我也一直琢磨里面有没有什么妙处呢。
生12:正如上面同学说的,首先是从表现和危害两个方面分类排列的。而在谈表现的时候,又从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个方面来谈,这三个方面又分别从源头一、源头二、源头三来谈。
师:对不起,我打断一下,你能解释一下什么是“源头一、源头二、源头三”吗?
生12:家庭教育的最初源头,学校教育的第二个源头和社会教育的第三个源头。说是源头就是因为这三个部分如果有一个部分被阻止了,都不会有后来的悲剧发生。可以说,这是一个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造成的悲剧。
师:见解深刻。
生12:从危害上来谈,就更明显了,一个小小的危害如果能够在伤筋动骨的时候中止,还会有后来的大悲剧吗?就等于告诉我们,不要忽视生活中的小毛病小缺点,对于不好的东西就应该及时终止。否则就会酿成更大的悲剧。
师:你很智慧,读出了自己。
生13:从生12的分析中,我终于明白了,胡适匠心独运啊!
师:呵呵,你这感叹意味深长啊,看似简单却奇崛。我再来问大家:从文中看谁是差不多先生呢?
生14:这是,这问题就不是问题了吧,大家都明白的。
师:好吧,我再换种问法:请以“我认为某某是‘差不多先生’,因为……”的句式说说。
生15:我认为妈妈是差不多先生,因为她马马虎虎地原谅了买错糖的儿子。
生16:我认为学堂先生是差不多先生,因为他没有严格要求自己的学生导致了学生长大后的不严谨。
生17:我认为掌柜是差不多先生,因为对于做事不严谨的“差不多先生”都不予追究。
生18:我认为家人是差不多先生,因为他请来的是牛医。
生19:我认为大夫是差不多先生,因为自己是牛医怎么可以随便医治人呢,太不负责任了。
生20:我认为人人都是差不多先生,因为“差不多”死后竟然被人称为“圆通大师”。还有从刚才生12的回答中,就应该明白,家庭、学校、社会都是制造“差不多先生”的场所,肯定社会每个角落都是差不多先生喽。
师:是啊,大师,就是那种通达的人,是那种让人敬仰学习的人。当人人都认为他是“圆通大师”的时候,那么这个国家就可悲了。何况,现实是,每个角落里都是差不多先生。
师:我想请问大家,文章最后一句“中国从此就成为一个懒人国了”,应该叫“糊涂国”啊,怎么和“懒”搭界了呢?
生21:我觉得“差不多”就是马马虎虎,不认真的意思,和“懒”有点儿远。
生22:我觉得这就是懒。你看他妈妈如果不是懒,就会让他回去换。老师如不是懒就会认真纠正他等等。
生23:对,我觉得所谓的差不多就是不愿意用心思去科学求证,去刨根问底等等,不愿意去怎样,不就是懒吗?
师:有道理。凡事要有种科学精神,不能马马虎虎应付着。只要有这种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我们才能发现真理,走向未来。
请大家齐读资料一:
在胡适看来,“苟且”就是凡事不认真,没有原则,“我想起这‘苟且’二字,在我们中国真可以算是一场大瘟疫了。这一大瘟疫,不打紧,简直把我们祖国数千年来的文明,数千年来的民族精神,都被这两个字瘟疫死了”。
——袁洪亮《论新文化运动时期胡适的国民性改造思想》
师:通过上面分析,我们发现,胡适在这里是对国民性的批判。这个在新旧交替时期的知识分子对民族的忧虑。在这些表面浅显的文字背后隐藏的是作者精巧的构思和伟大的灵魂。
师:是的。我请同学们读一下资料二:
新文化运动是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前后由胡适、陈独秀、李大钊等人发起的一次“反传统、反孔教、反文言”的思想文化革新、文学革命运动。这次运动沉重打击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传统礼教,启发了人们的民主觉悟,推动了现代科学在中国的发展。
大家读出了什么?
生24:这篇文章是思想运动的产物,胡适为唤醒国民而写。
师:请大家读资料三:
胡适认为,具有现代文明素质的国民大众,才是“祖国不能亡之因”。“倘祖国有不能亡之资,则祖国决不致亡。倘其无之,则吾辈今日之纷纷,亦不能阻其不亡。”只有塑造现代国民才是“为祖国造不能亡之因”。
——袁洪亮《论新文化运动时期胡适的国民性改造思想》
你读出了什么?
生25:胡适的改造国民性,是为了寻找“祖国不能亡之因”,在他的心里有一种强烈的民族意识、危机意识。
生26:是啊,如果全国人民都成了“差不多先生”,那要成为的不是“懒人国”,而是国将不国了。
生27:唤醒国民,提升国民的素质,是胡适的历史责任意识的体现。
师:现在,各位懂得了胡适为什么把这篇文章写得这么浅显了吗?大家看这篇文章写于什么时候?
生28:民国八年,也就是1919年。正好五四新文化运动。
师:是啊。新文化运动发端于白话文运动。也就是胡适先生倡导的用白话写作取代文言写作的一场运动。——请大家读资料四:
在当时的环境而言,白话文还承载着新文化运动中的新思想、新观念走向民间的历史使命,白话文以其通俗易懂的特点,迅速在广大人民群众中传播开来。……更重要的还在于,新文化运动中“改造国民性”的伟大工程依托白话文的流行,使得国民教育深入民间,在最大范围内开展塑造新国民。因此,白话文创作对革命思想的传播,文学创作的发展,以及国民教育的推广有着积极的作用。
——权伟新
生29:是啊,我愈加感觉到胡适先生的良苦用心。那个时候能够读书识字的人还是不多的,胡适用明白浅显的文字来写文章能够影响更多人,唤醒更多人。
生30:而且把文章写得这么风趣、幽默,细品又触动人心,他既考虑到普通民众的接受心理,也考虑到了一些知识分子的阅读基础。
生31:我也深刻地理解了为什么在五四时期会出现白话文运动了。
师:传播思想和改造国民的需要,先贤们用自己的实践在默默地耕耘着。站在今天历史的台阶上,我们应该向胡适,向胡适们致敬。这是一篇浅显的文章,又是一篇深刻的文章;这是一篇用心构思的文章,又是一篇蕴含着一个伟大灵魂的文章。
最后,我想用毛子水先生为胡适写的墓志铭作为今天课堂的结束。请同学们齐读:
这是胡适先生的墓,生于中华民国纪元前二十一年,卒于中华民国五十一年。这个为学术和文化的进步,为思想和言论的自由,为民族的尊荣,为人类的幸福而苦心焦思,敝精劳神以致身死的人,现在在这里安息了!我们相信形骸终要化灭,陵谷也会变易,但现在墓中这位哲人所给予世界的光明,将永远存在。
——毛子水
今天的课就到这里,同学们再见!
生(齐):老师再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