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恩樵
被誉为“理论天才与实验天才合于一人的理想化身”的古希腊物理学家阿基米德曾有一句至理名言:“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动地球!”他的意思是说,支点在力学原理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作为杠杆力学原理中的重要概念,支点后来常被引申指事物的关键与中心。课堂教学亦如此。教学的支点就是一节课的关键与中心,教师能否巧置教学支点,不仅是其教学设计能力的重要表征,更是其教学智慧的集中体现。课堂教学中,倘若有了洽宜的教学支点,不仅能够有效地撬起教学的内容,还能灵活地撬起学生的思维,从而撬起一节精彩的课,一堂智慧的课。
细读洪建老师的《〈赤壁〉课堂教学实录》,我不知不觉地在字句缝隙中,在清晰的流程里,发现了灼灼的“教学支点”这个词,且为之欣喜。洪建老师独具匠心设置了一个又一个有着内在联系的教学支点,不仅撬起了杜牧《赤壁》丰富而深刻的内蕴,而且撬起了学生活跃而深邃的思维,撬起了充满涵养与智慧的精彩课堂之“地球”。具体地说,洪建老师《赤壁》的教学撬起的究竟是什么呢?一方面是《赤壁》中所蕴藏的深刻理韵——“你给我机遇我就还你一份轰轰烈烈的自信”的正能量,另一方面是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出色表现给人带来的啧啧赞叹:“这就是我们学校学生的修养!”“天呐,牛人一个!”以及“沈德潜不理解为什么这首诗会成为好诗,我们理解了!”
那么,洪建老师在《赤壁》教学中是如何巧置教学支点的呢?
小课堂,大格局。尽管一节课的时间短少,但是还是需要教者有整体的构思与布局的,否则,课的构架就会不稳,课的内涵也会弱乏。
洪建老师《赤壁》的整篇教学在宏观支点的确定上是提纲挈领的。上课伊始,梅老师就给了学生一个与众不同的提示,而这个提示就是引导学生解读《赤壁》的宏观支点:用数学的方法打开诗歌鉴赏的大门——学习杜牧《赤壁》。这个教学支点的指向是独到的解读《赤壁》的方法。我们可以看到,在整节课上梅老师确实都是在具体地运用这种“数学的方法”来“打开诗歌鉴赏的大门”的,这一支点,让整节课势如破竹,让问题迎刃而解。
另一个宏观支点就是:“沈德潜可是清代著名的诗论专家,他都对这首诗疑惑,我们就能这么轻易读懂吗?”我们不能小觑这弱弱一问,这可是一个“四两拨千斤”的问题,正是这一问,架起了一个教学支点。教者有意地在学生的脑子里制造了思维冲突,激活了学生探究的内在动因。纵观整节课的教学,教者都是围绕这个问题,通过这个教学支点,让杜牧诗的“俊逸”与“清新”的特点了然于学生心里,从而获得了“沈德潜不理解为什么这首诗会成为好诗,我们理解了”的喜悦。
可以说,洪建老师这两个宏观教学支点的设置,确为以约驭繁之策,确有举重若轻之效。
缕析《赤壁》的教学,在中观层面上,我们不难发现这样的四个教学支点:一道减法、一道加法、一串不等式、一串连加法。这四个教学支点既紧承“用数学的方法打开诗歌鉴赏的大门——学习杜牧《赤壁》”,又深掘了《赤壁》的内涵。
一道减法,即“周瑜-东风=铜雀锁二乔”,让学生读出了诗人对历史人物的评判态度:“有点不屑,如果没有东风这个有利条件,结果肯定是失败。”一道加法,即“周瑜+东风=二乔留吴”,让学生明白了咏史诗的特点,即诗人“借历史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一串不等式,即“重大<渺小;直接<曲折;庄重<浮薄”,让学生理解了沈德潜的“诗家盛称之,何也”之问。一串连加法,即“折戟+沙+磨洗+认前朝=?”,让学生领会了蕴藏于诗中的“一种韧性,一种坚持,一种岁月摧残不了、沉沙销蚀不尽的东西”以及“那种岁月销蚀不了的力量”。
可以这样说,这四个教学支点,很好地引导学生撬起了《赤壁》诗的精神内核。再者,洪建老师这些中观教学支点的确定,也给了我们很多启示,他以具体的教学实践,极为明晰地给我们诠释了教学内容的确定与教学形式选择如何做到和谐统一,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教什么”与“怎么教”的相辅相成。教学形式很好地促进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把握,教学内容也在合宜的教学形式下得到恰当的展示。
读着洪建老师《赤壁》的课堂实录,我有一种如临其境的感觉。我的眼前出现的是课堂上教师与学生都是如沐春风,其乐融融的场景。教师不断地架起一个又一个微小的教学支点,而这些微小的教学支点在教学杠杆上的位置都是恰到好处的,很贴近学生,易于学生着力,所以,学生有了这些微观教学支点,其思维就不再受阻受堵,而是活跃畅达。事实上,正是这些微支点的连缀,才使得整节课上教师引导学生的认知不断地深入,学生的思维也被托举得很高很高。
我们不妨列举两例:其一,在理解诗人杜牧的诗具有俊逸特点的时候,教者引导学生从“周瑜-东风=铜雀锁二乔”,到“周瑜+东风=二乔留吴”,再到“杜牧-机遇=壮志难酬;杜牧+机遇=大展身手”,最后到“我-机遇=壮志难酬;我+机遇=大展身手”,这些微支点的连续推进的过程是颇有思维含金量的,是颇具思维张力的,它从诗内到诗外,从古代到现今,从诗韵到诗理,从具体到抽象,学生在这样的微支点的撬动之下,思维在活跃中“向青草更青处漫溯”,从而抵达一定的深度。
其二,如果说前一例教者巧置纵深式微支点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处,那么,下面的例子则是巧置扩展式微支点,即,重大<渺小;直接<曲折;庄重<浮薄,学生的思维同样十分活跃,且呈自由开放的状态。“杜牧没有直接写赤壁之战如何重要,也没有写战争如何激烈,而是从一个小小的戟入手,而且还是一个折断的戟。”“在表面对周瑜的评价中,隐含的是自己的抱负,这种侧面写作的方法,打破了常规思维。我觉得避免了直白的浅薄。”“杜牧将十分庄重的历史融于春闺柔情中,显得不很庄重,但却也不给人轻薄之感,反而让人更容易接受。”如果不是教者微支点架置得当,学生是很难有如此活跃的思维,如此智慧的表达,如此精彩的呈现的。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洪建老师是个智慧的教师,他巧置教学支点的艺术从《赤壁》的教学中是可见一斑的。
专家简介
刘恩樵,语文特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市学科带头人。《中国教师报》《读写月报》特约编辑,中华语文网年度人物,《教师博览》《教研参考》等杂志封面人物。参编、主编作品及专著14部。在《人民教育》《语文建设》《语文教学通讯》《中学语文参考》《中学语文》等杂志发表论文100余篇。应邀到湖南、浙江、江西、山东等地做讲座或上观摩课百余场次,颇受好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