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以通气的方式通文

以通气的方式通文

时间:2023-02-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读韩少功《我心归去》时,这种感觉更加强烈地冲击着我的胸口,因为韩少功的文字有一种魔力,一种有别于他人的力量。于是,在接到去河北保定上课的邀请时,对方要求上这篇《我心归去》,我没有犹豫就答应了。况且,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让孩子更加深刻地感受韩少功的文字特点,而不是仅仅感受这篇文章写了什么。于是,我决定用“通气”的方式“通文”。

或许年龄大了,对文章的感受更加敏感,抑或阅读能力有了些许提高,近年来阅读文章尤其是散文时,总是感觉胸口有一股“气”流动——或平缓如涓涓细流,或起伏如击石起花,或澎湃如飞流直下……文字不再是表达了什么以及如何表达,而是一个个水珠凝聚成不同水态形成不同水势所走出来的不同水路;文章似乎也不是什么结构的艺术,而是大水流过的河床。

这种文字组成的流态,我命之为“文气”。我知道我所谓“文气”文艺理论界一直在探讨,诚然也不等同于传统的观念。我不知道该如何表述,但我还是宁愿把这种流动文字造就的流动姿态叫做“文气”。读老舍的《想北平》我能感受到,读郁达夫的《江南冬景》我能感受到,读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我能感受到……读林嗣环的《口技》能感受到,读司马迁的《廉颇蔺相如列传》等也能感受到。我幻想着如果我的孩子们在阅读文本的时候胸口也可以流动着一股气,是不是他们就进入到文本深处了呢?

读韩少功《我心归去》时,这种感觉更加强烈地冲击着我的胸口,因为韩少功的文字有一种魔力,一种有别于他人的力量。我被韩少功的文字折磨着,也慢慢地享受着。这种折磨和享受就是文字的魅力吧。于是,在接到去河北保定上课的邀请时,对方要求上这篇《我心归去》,我没有犹豫就答应了。实在不想走通过情感分析抵达对家园文化思考的路,而是想通过体味文字特点,感受文中流淌的“气”,让“气息”的流动带领孩子们抵达对文字归旨的体味。这是我的教学梦想之一,也是我认为引导孩子们进入文字的更好方式,也是在更高层次上培养孩子们的阅读感悟能力。况且,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让孩子更加深刻地感受韩少功的文字特点,而不是仅仅感受这篇文章写了什么。

于是,我决定用“通气”的方式“通文”。在上课之前给学生留下的预习问题就是“如果你能感受到文章有气在流动的话,请将文章按照气的统一性分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