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 雷锋精神永放光芒——融入到集体中去
本讲概要
★雷锋精神永放光芒
★如何获得真诚
雷锋精神
如果你孤独,因为你离开了集体;如果你埋怨,因为你没有看到集体的力量。离开集体,你更不用奢想成才。一个不为集体着想的人,人生还有什么作为和光彩呢?
雷锋生前所在连每周一次的连队点名。
士兵们肃然而立。指挥员呼点的第一个名字是:雷——锋——
沉默。深情而庄严的沉默。
世界上各种不同肤色的人发明了各种不同的祭奠仪式,来纪念他们心中的英雄。雷锋生前所在连队的战友是用呼老班长名字的方式,来缅怀这位共产主义战士的。
雷锋,一个普通的战士,而他“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的集体主义精神,却激励了几代人团结一致建设祖国的热情。
1988年的一天,显得冷清的雷锋纪念馆突然来了两个特别参观者。一位富裕起来的河南农民带着儿子千里迢迢专程来到这里,不是为了旅游观光,只为让儿子认识雷锋,让他知道,在这个世界上还有比金钱更可贵的东西。
吉林市有一个闻名的改革家,他做梦都想让他的门诊所增加收入,他裁减冗员,请来高师,引进新技术,进行“特色门诊”,整顿医德,请回“雷锋”,召引了四方患者。两个第一在那里奇迹般地出现了:在全国同类医疗单位中,经济收益最高,收到病号的感谢信最多。上级要树他为改革典型,他特意说明,我们这里学雷锋不比别处差,不讲学雷锋,改革者的形象就不完整,不饱满。
中国学雷锋30年了,许多人尤其是那些走在改革前列的人为什么还是怀念雷锋、还在呼唤雷锋呢?那是因为越来越多的人看到,当今社会离不开雷锋精神。
我们设想一下,如果校园里出现的某些不关心他人和集体的现象成为学生的习惯行为,将来学生们又怎么会有社会责任感去建设祖国呢?需要几代人共同努力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又怎样去实现呢?
小建议
从小应该学会“我为人人”。
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它像一滴水,每一滴水汇集成大海,力量才会无穷。因此,确立整体至上的社会主义道德原则,是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的伦理观念和社会价值取向。在遵循公平竞争、等价交换等市场伦理的同时,也同时提倡为社会、为人民和为国家的集体主义精神。倡导以集体主义思想为主要内容的学雷锋,这不仅是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说,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越是发展,学雷锋越有意义、越有必要。
雷锋精神怎么会过时呢?集体主义怎么会过时呢?
在我们这个社会的大集体里,雷锋永远是第一个被呼点的名字。
获得真诚
《北京青年报》曾经发起过“烦与累”的讨论。出人意料,相当数量的中学生投搞参加讨论。中学生何累之有,又何烦之有?几乎同时,大学生梅玲给《青年报》编辑部写信,提出了“我该怎样选择生活”的一系列问题,也引起了一场中学生反响热烈的大讨论。
校园的同龄人的集体生活最令人陶醉,被誉为“梦开始的地方”。但梦终究是梦,校园的种种变化不可能不受社会生活的影响,也不可能不反映到学生的思想情绪当中去。学生交友是适应集体生活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必不可少的一课,但在今天中学生的交友中却有着种种保留。
一方面,不少学生渴望得到真诚的朋友,或是为了寻找自己,或是为了忘却自己。正如一位学生所写的那样:“我们因为知识程度、兴趣爱好、气质相近而交友,并努力要得到朋友的承认。开始,我们对友情的渴望总是限于互相交流思想、消除内心孤独,因此只能体验彼此所抱有的共同的感情,但后来便能得到温暖、得到丰富的思想、感受,还有纯粹的愉快。”
重要提示
一味强调人人为我是不可能实现的。
另一方面,有些学生却认为,朋友间再亲密,也是应该有些距离的。有位学生这样说:“知心的朋友,最贵于短暂。一旦拖长了,总会有些枝节。有位同学,初三直升后对他的同班好朋友说:我们俩最好不要分在一个班。一个班里,一旦互相知道彼此的成绩、对人态度、上课回答问题什么的,感觉就两样了。我们像现在这样,偶尔清谈一次,特别开心。他的意思是,既然做竞争对手,内心总会有界限,不能贴得很紧。
升学竞争就是这样悄悄地侵蚀着少年的心灵!难怪那位同学为此而困惑。她在信中写道:“……还记得高中时,报刊上的一篇文章震动过我。那是一个低年级小孩的故事,她想做一个与人为善的好人,通过克己利人达到道德的完善。她默默无闻地做了许多事,帮人打饭啦,打扫寝室啦。不经意间,同学们逐渐地把这一切就视作理所当然了。有一天晚自习结束,她忽然发现该留下做值日的一组人只剩下她一个人,在空荡荡的教室里,她呆了一会儿,扔下扫帚回了寝室,整整一夜她失眠了……”那位同学因此疑惑了:我们能获得真诚吗?
也许有人会问,今天学生连交友都那么困难,那还会有什么集体主义和群体活动呢?事实上,这种看法过于悲观了一点,中学生中的小群体还是比比皆是。如:兴趣小组、自发协会、密友小团体、学生沙龙等等。这些少到两人多至10多人的小群体形成的原因是:(1)观点和利益的一致性;(2)兴趣爱好的一致性;(3)相似的家庭背景。圈中朋友的生日和考试以后的周末,往往是小群体欢聚的时候。在这个时候,每个人都向周围的人敞开了心灵的大门,荣辱皆忘,皆为兄弟姐妹。一位大学一年级学生说:“整个高中时代最值得怀念和纪念的就是我获得了一批真诚的朋友。”
方法1 开放自我法
要把自己溶进集体,就得开放自我。
这是一位不喜欢与别人交往的中专生。尽管他信守“以诚待人”的信条,但总与同学们保持一定的距离。有一年,他家乡一直下大雨,从老乡的口中得知,家乡遭灾,乡亲们食住困难,他很不安。他是个直性子,有话不过夜,就将这听来的消息告诉了几个同学。没想到,过了几天,他收到了父母流着泪写来的信,信中说,同学们暗中筹款筹粮往他家寄。他哭了,默默地感谢同学们赤诚的帮助。他懂得了:“我不过是社会这部大机器上的一个小零件,我不能离开这个集体而存在。”
在他溶进这个集体之后,在热情、友好、真诚地和同学们相处之后,他又懂得:人与人之间只是有时被人为的天堑阻隔了心灵碰撞的通路。要冲过这一天堑,需要两个勇气:一要敢于解剖自己,相信别人,善于表达自己的思想;二要敢于接受不同甚至反对意见的挑战。所以,关键不在别人,而在自己身上。
金玉良言
清水能见底,诚实能见心。
一个人就这样在集体中获得了真诚,获得了前进的力量。
8.5∶6.5,中国姑娘将前苏联姑娘齐布尔达尼泽赶下了国际象棋女皇的宝座。时间:1991年10月29日20时08分。地点:菲律宾马尼拉市五星级马尼拉大饭店。
外电纷纷以这样的语言来形容谢军的胜利:中国的挑战者结束了前苏联人对国际象棋长达64年的垄断。
国务院领导李铁映在向谢军祝贺的同时,也向她的教练班子、棋队领导表示祝贺。从中我们不难领悟到,谢军的胜利不仅仅是她作为一个优秀运动员的胜利,还是集体智慧的胜利。谢军这位英雄是站在无数前辈的肩膀上才取得成功的。
为了迎接谢、齐的这次世纪大战,中国棋坛做了充分的准备。当谢军获得向女皇挑战权后,队里立即配备了两位有丰富经验的教练戚惊萱、叶江川来帮助她训练。戚、叶两人放弃了参加亚洲锦标赛的机会,收集了近10年对方在国内外重大比赛219局对局纪录,同时在国内进行了16场模拟比赛,使谢军在技术上和思想上都对齐氏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小建议
人生最美好的东西——同别人的友谊。
来到马尼拉后,中国队的领队、教练和医生以及记者,都从各个方面帮助谢军制定作战部署和分阶段比赛任务;每次比赛全体出场助阵。相比之下,齐氏只有母亲一人陪同,教练为一些小问题与她闹矛盾,以至于形成齐氏一人对付一个集体的局面。
在谢军连负两场的情况下,戚教练不迁就谢军急于扳平的求胜、求战欲望,毅然使用暂停权,使谢军得以从失败的阴影中摆脱出来,并在以后越战越好,终于战胜对手。
谢军在马尼拉一直是带病作战,除了她个人报效国家、顽强拼搏的精神外,支持她坚持到底的还有随队医生的精心护理。
试想,没有谢军背后那么多的无名英雄,谢军能有今天的成功吗?谢军自己说:“齐布尔达尼泽没有我幸运。我有两个好教练。这次和我一起出征马尼拉的代表团,就像个温暖的家。”
从谢军夺冠的故事,我们可以发现把个体融入集体的秘诀。
方法2 正确地对待利己与利他
戚、叶两位教练最好不过地说明了这一点。按说,他们两人都是国际大师,亚洲锦标赛将为他们获得更高的大师等级分提供可能和机会,但他们放弃了。他们服从了更高的集体利益——帮助谢军为中国人夺取世界冠军这一国家利益。谢军成功了,他们也成功了,成为世界闻名的教练。这是集体主义的胜利。
方法3 正确对待荣誉
谢军获胜以后,不是忘乎所以沾沾自喜,而是首先想到了自己的教练,她冲出记者包围圈,找到并拥抱了戚惊萱教练,把喜悦的心情让别人分享。回到国内,最先去探望的是她的上海籍启蒙教练刘国胜。一个人只有把荣誉归功于集体、归功于帮助过他的人,他才能赢得人们的尊敬。
方法4 做力所能及的事
世纪大战的第五盘失败后,火气正旺的谢军执意说自己身体很好,有信心下好第六盘。但戚教练不同意,使用了暂停权。谢军不解:这不是不信任我吗?她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哭了半天。但她最后想通了,她此刻需要的不是决战,而是调整,只有真正懂得退却的人,才能大踏步地向前,才能不辜负关心她、爱护她的集体。
谢军的成功还非常典型地告诉我们,你想有所作为,有所成就,就离不开一定的集体和社会。任何一个人的才智只有在一定的集体和社会中才能充分地得到显示。“单独一个人可能灭亡的地方,两个人在一起可能得救。”人的团结,人的共同努力,可以做出个人无法做出的伟大业绩,匹夫之勇往往只能纸上谈兵。
你至少可以知道
雷锋精神没有过时
社会离不开雷锋精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