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雁是冬候鸟,每到秋冬季节,就从北方成群结队浩浩荡荡地去南方过冬。在长途迁徙中,雁群的队形组织得十分严密,常常排成人字形或一字形。这曾引发历史上多少文人墨客的诗兴,而孤雁的哀鸣又引起多少人生感慨……
事实上雁阵何止仅给人生以启示,在学习生活中人们同样不难悟出它的深刻启迪:要达到一个远大目标,必须群策群力、结伴而行!
鸟类学家在经过大量的观察和分析之后认为,像大雁这类要经过长途迁徒的鸟类多是群栖鸟类,因为只有这种群栖鸟类才能产生对保证迁徙成功至关重要的信息中心。这个“信息中心”的第一作用便是传递敌情。在大自然里,人类、野兽和猛禽等都是鸟类的敌害。群栖鸟类在觅食、飞行和休息的时候,只要其中有一只鸟或几只鸟发现了敌害,它或它们就会立即惊叫,一传十、十传百通报其他同类。
一位美国鸟类学家做过观察,大群的斑尾林鸽能比小群的斑尾林鸽较早、较远地发现敌害——苍鹰,从而减少了苍鹰袭击的成功率。英国一位鸟类学家还发现,一些捕食小型鸟类的猫头鹰,通常是捕杀独栖或少栖鸟类,而在成群小型鸟类的共鸣之中,它们不但不敢下手,相反还会被群鸟吓跑。
这种“信息中心”的第二个作用便是易于发现食物,尤其是在迁徙途中,只有群栖的鸟类才能够更有效地在陌生地方发现大量昆虫、鱼群、成熟果子、混杂种子和死动物躯体等食物,一旦有一只或几只鸟发现后,其他的鸟便尾随拢来。
除上述两个原因外,要达到一个远大的目标,对于大雁来说还需要利用气流滑翔以保持体力,这样一只跟着一只就排成整齐的人字形和一字形队伍了。同样为了种的繁衍,雁阵总是由有经验的老雁当“队长”飞在队伍前面,而幼雁和体弱的雁大都插在队伍的中间……
学习同样如此,贝弗里奇曾这样写道:“一个人如果被隔绝于世,接触不到与他有同样兴趣的人,那么,他自己是很难有足够的精力和兴趣来长期从事一项研究的。多数科学家在孤独一人时停滞而无生气,而在群集时就相互发生一种类似共生的作用,这正如培养细菌时需要有好几个有机个体,生火时必须有好几根柴一样。”事实也正是如此,现代科学技术的日益社会化和整体化,使很多科技领域的科学家单独进行研究日益困难,科学群体里的有效合作显得更加重要。
美国有关学者曾对《化学文摘》发表的论文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910年论文的作者80%以上是一个人,到1963年,一个作者写的论文占论文总数的32%,两个合作者写的占43%,三个合作者写的占15.5%,四个与四个以上合作者写的占9.5%。其他如数学等,发表论文的作者人数也都出现类似的趋势。这从一个侧面说明科学研究合作的程度不断增长。
另据美国学者朱克曼的统计,从1901年到1972年,共有286位科学家荣获诺贝尔奖金,其中185人是与别人合作取得科学成果的,即有三分之二的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是与别人合作取得的。在诺贝尔奖金设立的第一个25年,合作研究获奖的人数占41%,在第二个25年则达65%,在第三个25年内更上升到79%,这说明群体研究已成为当代进行科学创造活动首要的、基本的形式。
更有学者将近代与现代科技发展划分为以下四个阶段:①科学家个体活动阶段,此为16~19世纪;②随着资本主义向垄断的过渡,生产力水平大大提高,生产对科学的要求越来越迫切。于是相继出现了科研小组和各类学术团体,并且向大规模科学合作过渡,此为有组织的集体研究时期;③国家组织协调研究时期。19世纪30年代后,科学与生产的联系更加密切,科学面临的难度也更大,于是急需国家出面进行协调;④国际合作研究时期。20世纪70年代以后,科研规模进一步扩大,又出现了国际合作研究的形式……
以上这些表明,要更有效地学习必须进行更有效的合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