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快乐岛,总是风险和机遇并存。当海潮到来时,人们必须化解风险;海潮退去时,人们必须迎接众多的游人到来。为了避免风险,抓住机遇,每一个人都努力带着预见工作,人们之间的竞争变成了预见能力的竞争,会预见的人成了最大的赢家。
风暴是海洋中一大灾害,可海蜇对于风暴来临毫不惧怕。每次风暴到来以前几小时到十几小时,它们好象早有预见,一只只收缩起来,离开海面平静地向海底游去,每次都能安然无恙地躲过大风暴的袭击。是什么原因促使海蜇有未卜先知的本领呢?
原来,在每次风暴来临的同时,都会由空气和波浪摩擦而形成一种次声波,这种次声波的速度要比风暴和波浪速度来得快,往往在暴风到之前数小时,甚至十几小时之前已经传到。这种次声波我们人耳是觉察不到的,而海蜇可以觉察到。当风暴产生的次声波冲击着漂浮在水面的海蜇,通过它的“耳”,也就是细柄上的小球中的小小听石刺激体内的神经感受器,于是海蜇就隐约听到正在来临的风暴隆隆的响声,它便本能地收缩肌肉向海底游去。
自然界,那些在竞争的环境中得以生存下来的物种,都有一种对环境变化的敏感性。适应变化,成为必须的生存能力。
在我们的工作中,每一件事情都有其存在的时空。时空错过,事情就错过;事情错过,时空就错过。很多事情的发展与时间、空间有着紧密的联系。比如:一个灵感来了,转瞬即逝;一位顾客来了,办完事就走了;一个新产品推向市场,取得了良好的效益,当我们正在满足时,别人已经推出了性价比更优的替代品,迟迟未动,最佳时机就错过了……许多情况都是如此。做事情是否有预见性,往往关系着事情的成败。
1947年,贝尔实验室发明了晶体管,索尼公司当时预见到电子管终究要为晶体管所取代,虽然公司当时根本不生产家用电子产品,但还是从贝尔实验室购得了技术转让权。两年后,索尼公司就推出了首批便携式半导体收音机,与市场上同功能的电子管收音机相比,重量不到五分之一,成本不到三分之一。三年后,索尼占领了美国低档收音机市场。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预见的基础上做事情能有效地把握机遇,“准时准点”地把事情做正确,而不会错失良机。
金斯·罗伯特·伍德一战后归来发现,连锁商店开始席卷全国,通过产品价格手册邮购的业务受到冲击。1921年,伍德向他的新雇主蒙哥马利-沃德公司指出,公司有四个分销点、一个组织有效的采购体系以及良好的声誉,如果公司能够利用这些优势便能在竞争中胜过其他连锁店。但是伍德的意见没有被管理层采纳,并于1924年被开除。伍德随后加入了西尔斯罗巴克公司,后来成为公司的总裁。
伍德意识到城市对零售商店的重要性,因此他一上任就开始了行动,包括在哪里开设新店,谁将来管理它们。西尔斯早期的一些店铺选在城市外的高速公路旁边,这似乎有些滑稽,但是后来,随着城市的扩张,这些店被容进了城市之中。3年时间,西尔斯的零售商店扩张至300多家。在西尔斯,伍德被尊为西尔斯零售扩张之父。
“决策”对于我们来论并不陌生。人们就诣用“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来形容那些具有远见卓识的领导者决策的英明。看起来,许多事情是偶然发生的,事前难以知晓发生、发展和变化。但是,如果加以预见,便可以界定事情存在的时空范围。如此一来,就不会错过做事情的最佳时机。
诸葛亮在推动孙刘联盟的建立和运筹对曹军作战的方略中,所表现出的远见卓识和超人才智,使器量狭小的周瑜妒火中烧。为解除诸葛亮对他的威胁,周瑜又设下置诸葛亮于死地的圈套。
周瑜一方面以对曹军作战急需为名,委托诸葛亮在10日之内督造10万枝箭;一方面吩咐工匠故意怠工拖延,并在物料方面给诸葛亮出难题,设置障碍,使诸葛亮不能按期交差。然后周瑜再名正言顺地除掉诸葛亮。圈套布置好的第二天,周瑜就集众将于帐下,并请诸葛亮一起议事。当周瑜提出让诸葛亮在10日之内赶制10万枝箭的要求时,诸葛亮却出人意外地说:“操军即日将至,若候10日,必误大事。”他表示:只须3天的时间,就可以办完复命。周瑜一听大喜,当即与诸葛亮立下了军令状。在周瑜看来,诸葛亮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在3天之内造出10万枝箭,因此,谙葛亮必死无疑。
诸葛亮告辞以后,周瑜就让鲁肃到诸葛亮处查看动静,打探虚实。诸葛亮一见鲁肃就说:“3日之内如何能造出10万枝箭?还望子敬救我!”忠厚善良的鲁肃回答说:“你自取其祸,教我如何救你?”诸葛亮说:“只望你借给我20只船,每船配置30名军卒,船只全用青布为幔,各束草把千余个,分别树在船的两舷。这一切,我自有妙用,到第三日包管会有10万枝箭。但有一条,你千万不能让周瑜知道。如果他知道了,必定从中作梗,我的计划就很难实现了。”鲁肃虽然答应了诸葛亮的请求,但并不明白诸葛亮的意思。他见到周瑜后,不谈借船之事,只说诸葛亮并不准备造箭用的竹、翎毛、胶漆等物品。周瑜听罢也大惑不解。
诸葛亮向鲁肃借得船只、兵卒以后,按计划准备停当。可是一连两天诸葛亮却毫无动静,直到第三天夜里四更时分,他才秘密地将鲁肃请到船上,并告诉鲁肃要去取箭。鲁肃不解地问:“到何处去取?”诸葛亮回答道:“子敬不用问,前去便知。”
当夜,浩浩江面雾气霏霏,漆黑一片。诸葛亮遂命用长索将20只船连在一起,起锚向北岸曹军大营进发。时至五更,船队已接近曹操的水寨。这时,诸葛亮又教士卒将船只头西尾东一字摆开,横于曹军寨前。然后,他又命令士卒擂鼓呐喊,故意制造了一种击鼓进兵的声势。鲁肃见状,大惊失色,诸葛亮却心底坦然地告诉他说:“我料定,在这浓雾低垂的夜里,曹操决不敢贸然出战。你我尽可放心地饮酒取乐,等到大雾散尽,我们便回。”
曹操闻报后,果然担心重雾迷江,遭到埋伏,不肯轻易出战。他急调旱寨的弓弩手6000人赶到江边,会同水军射手,共约1万余人,一齐向江中乱射,企图以此阻止击鼓叫阵的“孙刘联军”。一时间,箭如飞蝗,纷纷射在江心船上的草把和布幔之上。过了一段时间后,诸葛亮又从容地命令船队调转方向,头东尾西,靠近水寨受箭,并让士卒加劲地擂鼓呐喊。等到日出雾散之时,船上的全部草把密密麻麻地排满了箭枝。此时,诸葛亮才下令船队调头返回。当曹操得知实情时,诸葛亮的取箭船队已经离去20余里,曹军追之不及。
船队返营后,共得箭10余万枝,为时不过3天。鲁肃目睹其事,极称诸葛亮为“神人”。当周瑜得知这一切以后,自叹不如。
诸葛亮在《隆中对》中第一个预见“天下三分”,并进而提出促成天下三分的战略战术。后来形势的发展也果如他的预言判断,《隆中对》被誉为“千古奇策”。诸葛亮能辅佐刘备成功地建立蜀国,在于他有高于别人的预见能力。
有句名言:“你能看多远,你就能走多远。”工作中应当关注的事情,不仅包括短期内的,还包括有中长期的,不仅包括小范围的,还包括大范围的。在新的机遇、问题发生之前,要能通过自己的理论或经验,知道有关它们的最新情况。让事情在进行之前,就能够对新的趋势“先知先觉”。
《梦溪笔谈》记载:海州知府孙冕很有经济头脑,他听说发运司准备在海州设置三个盐场,便坚决反对,并提出了许多理由。后来发运司亲自来海州谈盐场设置之事,还是被孙冕顶了回去。当地百姓拦住孙冕的轿子,向他诉说设置盐场的好处,孙冕解释道:“你们不懂得作长远打算。官家买盐虽然能获得眼前的利益,但如果盐太多卖不出去,三十年后就会自食恶果了。”然而,孙冕的警告并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
他离任后,海州很快就建起了三个盐场,几十年后,当地刑事案件上升,流寇盗贼、徭役赋税等都比过去大大增多。由于运输、销售不通畅,囤积的盐日益增加,盐场亏损负债很多,许多人都破了产。这时,百姓才开始明白,在这里建盐场确实是个祸患。
在这个故事中,盐场多,刑事案件多,运输瓶颈,销售不通畅,囤积的盐日益增加,盐场亏损破产等环节是相互联系的。孙冕有远见,看出盐场的增加,而其它因素不能随之跟上,会带来的各种长期后果,不为一时利益所动。一时的利益显而易见,人们往往趋利而不考虑后果。
这种现象古今皆然。看到什么行当赚钱,就一窝蜂而上,结果捷足先登者也许能获利,步入后尘者往往自食恶果。这样的例子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在预见的基础上做事情,可以有效看清形势,改进做法,不至于造成错误。
在我们的工作中,往往不注意提高预见能力,对事情的发展趋势心中无数,工作没有长远计划和打算,整天忙忙碌碌而又不得要领,一旦出现新情况、新问题时,拿不出有效的办法和措施,所以在工作上总是处于被动。有的人工作上过于依赖上级,认为当前主要工作是什么、怎么干,上级都已规划好了,自己执行好就行了;或是对客观情况缺乏了解,判断分析问题能力不强,不能准确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无法预知下一步工作的走向。
预见性是对事物未来的认知和把握。未来不等于现实,但是又离不开现实。要正确预见未来,就必须对今天的现实有深刻的认识和了解。这就需要深入实际,了解现在各种事物存在的条件及其与各方面的联系,发展变化趋势等,从中认识事物的本质,找出客观规律性,为预见事物的未来提供可靠的依据。对现实认识的程度,直接决定着预见未来的准确性。有的人之所以能够把工作做在前面,把问题消除在萌芽状态,就是因为对当前的情况有深刻的认识和了解,把握了事物的发展规律和趋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