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培养记忆力的要则
(1)记忆对象要明确:培养好的记忆力,首先记忆的对象要明确。所谓记忆的对象要明确,就是记忆对象要确定,清晰,而不是含糊不清,隐隐约约的。具体地说就是识记的目的和任务要明确。有否明确的识记目的和任务,识记的效果就大不一样。对于任何一个事物,只有打算要记住,才能真正记得住。因为若有明确的目的和任务,就会集中精力,全神贯注地去识记,以至达到良好的效果。如果没有预定的目的和任务,即使多次见过的事和物,也会熟视无睹,想不起来,写不出来。由于目的和动机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动机是驱使人们达到目的的内驱力,不但能使识记的目的明确,且可使人们激起浓厚的兴趣,从而提高识记的积极性。识记的任务越具体、清楚,识记的程度、意向愈容易按任务要求进行,识记的效果也就越显著。因为具体的、清楚的识记任务,对于识记的程度和意向有很大的影响,所以在识记之初,就要分清识记对象的长久性与短暂性,从而明确持久与暂时保持的意图。记忆对象要明确,还指记忆对象特点要清楚。因为识记对象的特点的把握也对识记效果产生影响。其特点主要是指对象的意义、对象的数量和性质。
(2)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理解是对对象的意义的识记即意义识记,它比不理解对象的意义、单纯重复的识记即机械识记的效果更为优越。因为理解对象的识记、意义识记就是联系,这种联系处于对象的深层而不是表面,它必需通过理解才能寻找和建立起来,在形成广泛联系的基础上的识记,其效果必然高于机械识记。所以,为要提高记忆效果,应在理解基础上进行,通过理解建立起各种广泛的联系,通过理解将对象加以归纳和系统化,纳入已有的知识体系之中。
理解是记忆的前提和基础。19世纪捷克著名的教育家夸美纽斯强调说:“除了很好地理解了的东西以外,决不能强迫去熟记任何东西。”这是因为,所需理解,就是借助于已经掌握的知识去消化新的知识,并使之成为自己知识结构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这就好像在已经耸立牢固的一排拦河木桩中间,又加进了1根新的木桩。由于这根新木桩与原来的一排木桩连在一起,就很稳固;而没有被理解的识记材料,则犹如l根孤零零的木桩,与别的木桩没有联系,就很容易被时光的洪水冲走。
没有经过理解的记忆,所得到的知识是靠死记硬背的,既记不住,更用不上;而有意义的内容则可以在思考理解之后再记忆,就容易多了。在理解基础上记忆的知识,则不仅记得住,且到时能举一反三,运用自如,得心应手。因此,理解是最基本的、最有效的记忆方法。
通过理解,再把原来所理解的和记住的各个局部的内容联系起来反复思考,全面理解。更有利于加深记忆,巩固记忆。对记忆的对象,是否真正理解,还得看在实践中是否会运用。在实际运用中,还能继续深化理解、强化记忆。
(3)提高对记忆的兴趣:兴趣对于记忆来说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条件,它可以扩展形象记忆,是记忆的激发剂、增进剂。有的人对自己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事物忘记了,但对自己本职以外的事物和知识却表现出了惊人的记忆力,这是何故呢?其实是“兴趣”在作怪。由此看来,记忆和兴趣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一般地说,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凡是能够引起兴趣的事物,就容易记住,也能长久保持;凡是不能引起兴趣的,就容易忘却或记不长久。人总有对许多事物中相对感兴趣一点的事物,如你喜欢做菜,你就会多看菜谱,给家人烧上几道味美可口的菜来。如果得到家人的称赞,就会驱使你更感兴趣地研究烹调技术,记住更多的菜谱,久而久之你就可能成为烹调专家。
提高对记忆的兴趣还有1层意思就是要在积极的情绪中记忆。情绪对人的记忆效果有重要影响。研究表明,用催眠术造成被试者两种心境(愉快与不愉快),然后在这两种不同心境下去记忆,结果发现愉快心境下的记忆效果好。
当然,为了提高记忆的兴趣,首先需要有记忆的愿望,有时还得向自己下达记忆的命令,一旦对某件事物产生了强烈的愿望,兴趣也就会随之而来,它会使大脑的信息接收区形成优势兴奋中心,以热情的态度“欢迎”信息对号入座。
(4)合理组织复习:复习是学习之母。学习任何材料之后,开始都会有遗忘,这是正常的现象。只有经过复习才能避免遗忘,巩固记忆。复习是保持记忆的最主要的途径。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学而时习之”,就是这个道理。
所以,复习对于记忆来说至关重要,我们要想牢固地记住丰富的知识,就必须合理地组织复习。复习不但对巩固记忆有重要的作用,而且能对已有的知识加深理解,从而达到“知新”的目的。如何讲究科学地合理地有效地复习呢?
首先,要及时复习。所谓及时,不是指学完就复习,也不是等学到的知识忘得差不多时再复习,而是在大量遗忘发生之前进行复习。研究证明,遗忘的进程是先快后慢,遗忘材料的数量是先多后少,尤其是学习新东西过后的20分钟内是遗忘最快的时候。所以,针对遗忘的规律,我们必须在未遗忘之前进行复习。许多学习成绩优秀的同学,在总结其学习方法上,都有共同的一点,就是复习及时,并且先密后疏。即复习开始时,间隔时间要短,复习次数要多些。以后间隔时间可逐渐加长,复习次数逐渐减少。某中学一名学生李琳,平时学习成绩非常好,但是又看不到这个同学的学习像其他同学那样很费力气。有一次,老师让她向班里同学介绍自己的学习方法时,她介绍这样的经验:开始学习,她的父亲要求她在上完当天的课以后,除了把老师布置的当天作业做完以外,还必须把老师当天讲的课在脑子里过l遍电影。不懂的地方一定要在当天搞懂,这样,长期下去便形成一种学习习惯。从这个同学介绍的学习经验中我们就会体会到,这个同学在学习中就是抓住了及时复习,防止遗忘的记忆规律。因为及时复习,可以使知识有一个比较高的保持量,随着时间的推移,知识的保持量下降的幅度渐慢。由于开始就有一个比较高的保持量,因此,学习起来就显得轻松自如。而有些同学,学习完以后,不注意及时复习,而恰恰这时遗忘的速度是最快的。过一段时间,特别是到了复习考试,知识的保持量已经很低了,这样再学习当然就要花费很大力气。
其次,还要经常复习,因为每复习一次都会获得一次巩固记忆、加深理解和增添体会的收获。
再次,复习时要全面和重点相结合,以点带面地复习。
(5)分组归类记忆:在记忆较多材料时,为了便于记忆,可将所记的材料分组归类,加以组合,形成不同的记忆组块,可以大大提高记忆效率。比如,有112种矿物名称,要求两组被试者去记,一种办法是把这112个词打乱次序让他们记,另一种办法是把它们按上下位概念组织起来让他们记。结果是用后一种办法去记的那组被试的记忆效果好,第一遍就记住了?3个词,第二遍112个词全部记住了。用前一种办法去记的那组被试者第一遍只记住了21个词,第二遍才记住44.8个词。另外,在分组归类记忆时,按自己的分类识记比按别人的分类识记效果好。比如,有52张卡片,每张上写一个名词让两组被试者去记,一种情况是让被试者按别人的分类去记,另一种情况是让被试者按自己的分类来记。结果是按自己分类来记的那组被试者比按别人分类去记的那组被试者记忆效果高1倍。
当然,对记忆材料进行分组归类这种记忆法是建立在对材料理解的基础上的,如果对学习材料没有理解,也就谈不上分组归类,因为归类本身就意味着必须通过思维过程的分析综合理解的过程才能实现。比如,要记住这样一串数字192549816436164,我们要是孤立地去记每个数字很不容易,但是通过理解就会发现19254981可作为一个单元,依次是从l~9奇数的平方;6436164可作为另一个单元,依次是8~2偶数的平方。这样就把15个数字划成两个记忆组块,大大地提高了记忆效率。
记文字材料也是同样,比如,我们要记下面16个名词:电视、大米、西服、尺子、风衣、面包、蛋糕、橡皮、台扇、冰柜、钢笔、绿豆、裙子、书包、空调、背心。如果我们记的时候,是按照词的顺序不加分析理解地去记,就会记得很差,但是在记的时候,通过理解,把这16个词分组归类为4组,一是家电,二是食物,三是服装,四是文具。这样,记起来既方便省时,又不容易被遗忘。
学习一个较长的材料,我们对所记忆的内容,通过加工整理将其归类和系统化,并以提纲这种简化的方式保持在记忆中,这种简化的方式不仅便于记忆和保持,而且也便于回忆。编写提纲一般包括3个方面:
一是把材料按照意义分成各个组成部分。
二是提出每个部分的小标题或提出容易联想的支撑点。
三是将各个部分按标题或分出的支撑点联接成一个系统。
由于编写提纲,使材料获得了条理性,同时把很长的材料形成不同的单元即记忆组块,而且小标题又是为了提示应回忆的内容,因此形式上也比较丰富。
另外,分组归类不一定只按一个标准,可按记忆材料的机能、构造、性质、大小、颜色、重量、场所和时代等分类。为了便于记忆,在进行分组归类时,分为多少组,各组内有多少个,必须要合适。如果分组太多,记忆就费劲。分组太少,组内的个数就会增加,每组内的个数相差太多也不好记。分类的时候,总会有不好确定属于哪类的特殊事物,在这种情况下,也不必非给它们找出共同性不可。如果把这些特殊的事物归纳在一起,也自然能够编成1组。
(6)阅读与试背结合:人们记忆材料,可以有两种方法:一是从头到尾一遍一遍地念,念到全背下来时才算完;二是先念几遍,然后不看书试着背诵,背不出来的地方或遗漏的地方再看书纠正,这样直到全部背下来为止。心理学研究表明,在没有完全记住材料之前就尽早地尝试回忆,是提高记忆效果的重要条件。实验也发现第二种方法(叫尝试背诵法)比第一种方法好,并认为最好的时间比例是阅读占40%,尝试背诵占60%。有人做过这样一个实验:让学生识记一段课文,一组学生连续阅读4次,另一组学生阅读2次,尝试背诵2次。分别在1小时、1天和10天后进行测验。结果发现,边阅读、边背诵组的效果要明显高于连续阅读组。
为什么尝试背诵的记忆方法比反复阅读好呢?直接的原因是由于反复阅读次数虽多,但多为单调、枯燥,时间长了,容易厌倦,有时还会睡着了。若在阅读之中插入尝试回答(或背诵)的活动,不但可以使学习的情景生动活跃,而且思考也在起积极作用。要回想,要对照检查,可以使学习印象深刻、记忆牢固。就其深层的原因来说,主要有3个:一是尝试背诵可帮助我们在每念一遍时,都有明确的识记目的;二是它可使我们及时知道自己的学习效果,这对于提高学习成绩非常重要;三是它还可以分出已经记住的和尚未记住的部分,把注意力逐渐集中在最难记住的部分上,予以突破。
在记忆的过程中,尝试背诵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实际就是自己考自己。可以自己复述,自己默写。例如,在熟记外语单词时,可以看英文默写中文,也可以看中文默写英文,然后对照答案,把不对的地方加以更正后,再记一下。许多同学用一些小纸条,一面写上中文,一面写上英文,放在衣服兜儿里。有时间就拿出来,看一面回忆另一面,就是用的这种方法。如果背诵的是课文或定理定律,就可以自己默背、默写或是背给别人听。在背不下去的时候,再看,再记。如果计划用几个单元时间来学习记忆l份学习材料,要特别注意运用尝试回忆法,这不仅有利于记忆能力的提高,还能加强知识的连续性。
例如把材料分成甲、乙、丙3部分,第一天记甲,第二天考甲,若没有记住,再记甲,然后记乙,第三天先尝试背诵甲、乙两部分,然后再去记丙。这样记忆,材料一次又一次的被回忆,强化,尝试回忆的次数越多,记忆得越牢固。
(7)运用形象:记忆直观的、形象的材料和记忆语词的材料,其效果是不同的。作为记忆方法的基本点,就是通过形象记忆事物。因此,有人说一切记忆都始于形象。有人作过一个实验,让学生分别记忆10个物体、10个由视觉感知的词和lo个由听觉感知的词,3天后检查。结果发现:10个物体还可以记住其中的6个,l0个由视觉感知的词只记住其中的2个,l0个由听觉感知的词则只记住其中的1个。可见,物体的视觉形象比词的视觉形象和听觉形象容易记,而且保持好一些。日常经验也告诉我们:形象的东西比抽象的东西容易记住。利用图表、图解和图示等直观形象,把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关系表现出来,使人一目了然,容易理解,也就容易记忆。
利用形象记忆法,也是通过形象联想。在大脑中,要像电影屏幕那样,一面看着文字,听着词语,一面在脑中的屏幕上描绘形象。应当不断地练习,养成习惯。只有这样,才能在短时间内把所见所闻的事物形象,很容易地印进脑海而保存下来。
那么,如何利用形象记忆呢?
首先,就是要把记忆的词尽量换成具体的事物。如“领带”马上想到自己平时最喜欢的1条;“图书”就想到自己平时最喜欢读的1本书。这就是窍门。如果简单地想像一般的物品,印象浅,而且记不牢。与此相反,想像自己身边印象较深刻的事物,则很容易记住。
其次,采用夸张形象的方法记忆。比如,当我们想记住圆珠笔时,如果只想像原实物的样子,印象就不深。为了加深印象,就要在脑中的屏幕上把实物扩大到最大限度。比如记忆“花”,就想像不是1束花,也不是一般的花,而是整个一大片花园,万紫千红,百花争艳。这样,就会收到良好的记忆效果。
再次,利用图表的形象记忆法。有些学习内容较长,也较复杂,我们就可以采用画图制表的方式,加深和巩固记忆,因为图表是很直观形象的。
最后,把抽象概念形象化。如永恒的真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等抽象的词,都不能作为形象具体浮现在脑海里。那么,采用什么方法才能使这些抽象的词、句变成有形象的东西呢?例如,看到“永恒”一词,我们就可以想像1块巨大的金刚石,1只小鸟1千年落在这块金刚石上面一次,用它的嘴磨一下金刚石,直到把这块金刚石磨完,也只不过是永恒的一瞬间。“真理”一词,我们就联想历史上为真理献身的哥白尼,或有关论述真理的哲学家的形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句,我们可以马上想到雷锋的形象。
总而言之,要想把抽象的、不容易构成形象的事物在大脑中描绘出来,最有效的记忆方法和窍门就是把这些抽象的事物与自己最熟悉的事情联系记忆。当然,这需要经常的练习,一旦养成习惯也就掌握了这种学习记忆的方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