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熊猫属于食肉目、大熊猫科的一种哺乳动物,体色为黑白两色,它有着圆圆的脸颊,大大的黑眼圈,胖嘟嘟的身体,标志性的内八字的行走方式,也有解剖刀般锋利的爪子,是世界上最可爱的动物之一。大熊猫栖息地位于我国四川、陕西和甘肃的山区。四川境内,主要包括卧龙、四姑娘山和夹金山脉,面积9245平方千米。这里拥有丰富的植被种类,是全球最大最完整的大熊猫栖息地。另外,这里也是小熊猫、雪豹及云豹等濒危物种栖息的地方。
大熊猫主支在我国中部和南部的演化,其中一种在距今约300万年的更新世初期出现,体形比后来的熊猫还要小,从牙齿推断,它进化成了兼食竹类的杂食兽的卵生熊类。此后这一主支向亚热带扩展,广泛分布在华北、西北、华东、西南、华南等处。
在大熊猫演化的过程中,逐渐适应了亚热带竹林生活,体型逐渐增大,依赖以竹子为食。在距今50万年至70万年的更新世中晚期,是大熊猫的鼎盛时期。
后来的大熊猫臼齿发达,爪子除了五趾外,还有一个“拇指”。这个拇指其实是一节腕骨特化形成,学名叫做“桡侧籽骨”,主要起握住竹子的作用。
从有关化石显示,大熊猫祖先出现在二三百万年前的洪积纪早期,距今几十万年前是大熊猫极盛时期,它属于剑齿象古生物群,当时大熊猫栖息地曾覆盖了我国东部和南部的大部分地区。
大熊猫化石通常在海拔500米至700米的温带或亚热带森林发现。后来同期的动物相继灭绝,大熊猫却独自存留了下来,并保持了原有古老特征,所以有很多科学价值。
大熊猫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古时候,大熊猫被称为“食铁兽”。汉代东方朔著的志怪小说集《神异经》说:“南方有兽,名曰啮铁。”
晋代郭璞注释的我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专著《尔雅.释兽》中说:“似熊、小头、痹脚、黑白驳能舔食铜铁及竹骨。”
清代袁枚著的奇书《新齐谐初集》:“房县有貘兽,好食铜铁而不伤人,凡民间犁锄刀斧之类,见则涎流,食之如腐。城门上所包铁皮,尽为所啖引。”
大猫熊是我国特有物种,全世界野生大猫熊现存大约1600只,由于生育率低,加上对生活环境的要求相当高,在我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等级中评为濒危物种,为中国国宝。
大熊猫体型肥硕似熊,憨态可掬,但头圆尾短,非常可爱。头部和身体毛色绝大多数为黑白相间,即鼻吻端、眼圈呈“八”字排列、两耳、四肢及肩胛部横过肩部相连成环带为黑色,其余即头颈部、躯干和尾为白色。腹部淡棕色或灰黑色。
大熊猫体长1.2米至1.8米,体重60千克至125千克。前掌除了5个带爪的趾外,还有一个第六趾拇指。背部毛粗而致密,腹部毛细而长。
已知的大熊猫的毛色共有3种:黑白色、棕白色、白色。生活在陕西秦岭的大熊猫因头部更圆而更像猫,被誉为国宝中的“美人”。
大熊猫主食竹子,属于杂食动物,除了竹子以外,非常喜欢吃苹果,也嗜爱饮水,因此大多数大熊猫的家园都设在溪涧流水附近,就近便能畅饮清泉。
大熊猫除发情期外,常过着独栖生活,昼夜兼行。个体之间巢域有重叠现象,雄体的巢域略大于雌体。雌体大多数时间仅活动于34万平方米的巢域内,雌体间的巢域不重叠。食物主要是高山、亚高山上的50种竹类,偶尔食用其他植物。
大熊猫栖息于长江上游各山系的高山深谷,为东南季风的迎风面,气候温凉潮湿,它们是一种喜湿性动物。它们活动的区域多在坳沟、山腹洼地、河谷阶地等。
这些地方土质肥厚,森林茂盛,箭竹生长良好,构成了一个气温相对较为稳定、隐蔽条件良好、食物资源和水源都很丰富的优良食物基地。
从发现的化石看,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大熊猫的发展经历了始发期、成长期和鼎盛期,现在开始进入了衰败期。因此必须加强大熊猫的保护。
四川大熊猫栖息地主要包括7处自然保护区,分别是:卧龙自然保护区、四姑娘山自然保护区、蜂桶寨自然保护区、喇叭河自然保护区、黑水河自然保护区、夹金山自然保护区以及草坡自然保护区等。
卧龙保护区面积达2000平方千米,是我国建立最早、栖息地面积最大、以保护大熊猫及高山森林生态系统为主的综合性自然保护区,是四川大熊猫栖息地最重要的核心保护区。
卧龙自然保护区以“熊猫之乡”“宝贵的生物基因库”和“天然动植物园”而享誉中外。
卧龙保护区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大熊猫野外生态观察站,中外科学家采用无线电跟踪等手段,对大熊猫个体生态、种群以及大熊猫主食竹类进行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卧龙保护区内有各种兽类50多种,鸟类300多种,此外还有大量的爬行动物、两栖动物和昆虫等。区内分布的大熊猫约占总数的十分之一。
四姑娘山保护区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自治州小金县境内,属邛崃山脉,面积485平方千米,由横断山脉中4座毗连的山峰组成,根据当地藏民传说,为4个美丽的姑娘所化,因而得名。
四姑娘山区内生态条件复杂多样,生物群落类型多样,植被垂直带谱明显,物种十分丰富。
本区是典型的高山草甸动物类群分布区,动物种类丰富,垂直分异十分明显,已发现的脊椎动物有54科270多种,其中列为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有小熊猫、牛羚、金丝猴、白唇鹿、雪豹、绿尾虹雉等。
在西藏神话传说中,有4位年轻牧羊女为从一只饥饿的豹口中救出大熊猫而被咬死的故事。别的大熊猫听说此事后,决定举行一个葬礼,以纪念这4位姑娘。
那时,大熊猫浑身雪白,没有一块黑色斑纹,为了表示对死难者的崇敬,大熊猫们戴着黑色的臂章来参加葬礼。
在这感人葬礼上,大熊猫们悲伤得痛哭流涕,它们的眼泪竟与臂章上的黑色混合在一起淌下,它们一擦,黑色却染出了大黑点,它们悲痛得揪自己的耳朵抱在一起哭泣,结果身上却出现了黑色斑纹。
大熊猫们不仅将这些黑色斑保留下来作为对4位姑娘的怀念,同时,也要让自己的孩子们记住所发生的一切。它们把这4位牧羊女变成了一座4峰并立的山。这座山就是后来矗立在四川卧龙自然保护区的“四姑娘山”。
蜂桶寨保护区位于宝兴县境内的夹金山下,主要保护大熊猫及森林生态系统。保护区面积达400多平方千米,区内群山连绵,河谷纵横,竹林茂密。
蜂桶寨保护区还是大熊猫、金丝猴等标本的采集地。从宝兴采到的金丝猴标本,曾经引起世界生物学界的巨大兴趣。从此,宝兴被誉为“采集圣地”。
喇叭河保护区始建于1963年,面积共238.72平方千米,位于夹金山东南麓,处在绵延起伏的龙门山、邛崃山脉的南缘,是四川盆地向川西高原过渡的高山深谷地带。
区内动物种群以扭角羚及水鹿两种种群数量大,分布在区内的大部分区域,大熊猫分布在从索棚沟至石板沟的广大区域内,但种群数量较少。
黑水河保护区地处成都平原和川西高原接壤地带,保护区总面积450.2平方千米,动植物资源丰富。
夹金山保护区野生大熊猫约240只左右。雅安市夹金山脉地区向国家先后提供活体大熊猫,占国家调用的全国野生大熊猫总数中的近一半和我国赠予外国的“国礼”大熊猫的2/3,是国际上野生大熊猫的最大供给地。
夹金山脉大熊猫栖息地还是大熊猫等脊椎动物与珙桐等高等植物的模式标本产地。
草坡保护区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境内,总面积556.78平方千米。 同卧龙自然保护区一样,草坡保护区地处我国大熊猫分布的五大山系的中心地带,位于邛崃山系东麓, 以保护大熊猫及其生态系统为主。
大熊猫栖息地除了以上保护区外,周围的一些景区也有部分大熊猫出现。其中青城山都江堰景区位于成都平原西北边缘的都江堰市。这里山清水秀、生态绝佳、历史悠久,曾作为四川大熊猫栖息地的一部分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
邛崃市天台山景区位于四川省邛崃市西南端,属邛崃山脉,景区面积达192平方千米。景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动植物种类丰富,有国家保护的珍稀动物大熊猫、红腹角雉、大鲵等。
西岭雪山景区位于大邑县西部边缘,地处邛崃山脉中段,属青藏高原东部边缘和成都平原过渡地带。景区自然资源丰富,植物种类多达3000余种,其间常有大熊猫、牛羚、金丝猴、猕猴、云豹、鸡等珍稀动物出没。灵鹫山大雪峰景区位于芦山县林区,面积300平方千米,是距成都较近的一片可供游览观光的雪山、高山、草原和原始森林等多种景观区,这里是“大熊猫走廊”。
大风顶景区位于乐山市马边县境内,地处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的过渡地带,是以保护大熊猫及其生态环境为主的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
大猫熊以极为稀少的数量引起人们的深切忧虑和关注,在这种严峻形势面前,我国政府和人民以及有关国际组织、科学团体和科学家们都在积极地投入对大熊猫的保护和科学研究工作,以探索出科学有效的保护方法,开拓出新的保护局面,使大熊猫摆脱濒危的境地,得以永续繁衍,与人共存。
经过多年努力,大熊猫的保护工作,取得了可喜成就。大熊猫种群数量下降趋势基本得到控制,有的保护区种群数量还略有增长。大熊猫及其栖息地保护工程的实施,对大熊猫野生种群的延续,即可发挥重大作用。大熊猫异地保护工程,也取得了巨大进展,饲养繁殖大熊猫的成活率有着显著提高,这就证明人工饲养的大熊猫种群是能够得到维持和发展的。
大熊猫异地保护工程的实施,有力推动了人工饲养种群数量的增长,意义非常重大。
大熊猫专家认为,栖息地的整体保护有助于改善大熊猫栖息地“破碎化”和“岛屿化”现象,将为大熊猫放归野外创造有利条件。被人们尊为“国宝”的大熊猫,有着可爱的面孔、蓬松的皮毛,顽皮的动作和几乎像人一样的进食姿态,这使它成为世界上最逗人喜爱的动物之一。就连世界自然基金会成立时,也把大熊猫图像作为会旗和会徽。
大猫熊常常担负“和平大使”的任务,带着中国人民的友谊,远渡重洋,到国外攀亲结友,深受各国人民的欢迎。大熊猫已成为了我国人民情谊的“友好使者”与“和平使者”的象征。
大熊猫作为世界濒危物种保护的象征,除了科学和生态上的特殊价值外,还被赋予了道德和伦理等多种内涵。我们人类的繁衍发达,社会的文明进步是同自然界的万物相伴相生的。当我们人类处于古猿阶段的时候,大熊猫也已在地球上存在了。
在保护大熊猫的历程中,我国人民培育和形成了对包括自己在内的自然中的一切生物与自然关系的价值取向,那就是爱心、同情、仁慈和友善,它反映了人与自然一种新的关系。
拓展阅读
相传远古时候,大熊猫是黄龙的坐骑,它经常驮着黄龙云游四方,驱邪降魔。
有一天,黄龙预感到大地将要发生重大的变化,到时要山崩地裂,沧海变桑田,食肉动物将难以生存,于是就规劝大熊猫修心吃素。
温驯的大熊猫听从了黄龙的规劝,改吃箭竹。后来地质变化,与熊猫同属食肉动物的剑齿虎等都因觅食困难,逐渐灭绝了,唯有改吃箭竹的大熊猫适应环境生存了下来,成为稀世珍宝和古生物的活化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