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北次二经】

【北次二经】

时间:2023-02-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北方第二列山系的头一座山,坐落在黄河的东岸,山的头部枕着汾水,这座山叫管涔(cén)山。管涔山往北二百五十里,是少阳山。县雍山再往北二百里,是狐岐山。狐岐山再往北三百五十里,是白沙山,方圆三百里。马是一种神兽,有角的就叫,没有角的则称为骐。饕餮因是蚩尤死后所化,故性情格外凶残而贪吃。钩吾山再往北三百里,是北山。涔水从北嚣山发源,然后向东流入邛泽。这件陶楼造型奇特,共分三层,通体施釉。

管涔山一带

北方第二列山系的头一座山,坐落在黄河的东岸,山的头部枕着汾水,这座山叫管涔(cén)山。山上没有高大的树木,却到处是茂密的花草,山下盛产玉石。汾水从这里发源,然后向西流入黄河。

管涔山往北二百五十里,是少阳山。山上盛产玉石,山下盛产纯度很高的白银。酸水从这座山发源,然后向东流入汾水,水中有很多优质赭石。按方位和距离推断,这座少阳山在今山西省境内,现今山西人爱食醋,也许就是长期饮用酸水养成的饮食习惯吧。

alt


毛莨

毛莨是一种株干低矮而生命力强的植物,遍山漫野都可见到。它喜爱凉爽湿润的半阴环境,花色富于变化。它还具有很强的药用价值:主治疟疾,黄疸,偏头痛,胃痛,风湿关节痛,痈肿,恶疮,疥癣,牙痛,火眼。

◇山海经考据

alt


管涔山——汾河的发源地

管涔山确有其山,就在现在的山西省宁武、奇岚等县境内,是山西的母亲河汾河的发源地。从管涔山发源的汾水即是汾河,据说,以前汾河之水流量很大,从管涔山上伐下的木材,都靠汾河之水运送。汾河附近降雨充沛,五千多年前,平均气温比现在高2-3摄氏度左右;当地除了丰富的农作物外,养殖业也很发达。

少阳山再往北五十里,是县雍(wèng)山。山上蕴藏着丰富的玉石,山下蕴藏着丰富的铜。山中生活的野兽主要是山驴和麋鹿;而禽鸟则以白色野鸡和白alt(yù)居多,白alt就是前文所提到的白翰。晋水从县雍山发源,然后向东南流淌,注入汾水。水中生长着很多alt鱼,其形状像小alt鱼却长着红色的鳞片,发出的声音就如同人的叱责声,吃了它的肉,人就不会有狐臭。


狐岐山周边

县雍山再往北二百里,是狐岐山。山上光秃秃的,没有生长花草树木,但却遍布着名贵的青石碧玉。胜水从这里发源,然后向东北流入汾水,水中还有很多苍玉。

狐岐山再往北三百五十里,是白沙山,方圆三百里。白沙山山如其名,山上到处是沙子,一片荒凉,既没有花草树木,也没有禽鸟野兽。鲔(wěi)水从这座山的山顶发源,然后潜流到山下,水中有很多白色美玉。

白沙山再往北四百里,是尔是山,山上也没有花草树木,还十分干燥,没有河流发源。

尔是山再往北三百八十里,是狂山。山上山石裸露,没有生长花草树木。这里气候寒冷,山间终年有雪。狂水从这座山发源,然后向西流淌,注入浮水,水中有很多珍贵的美玉。

狂山再往北三百八十里,是诸余山。山上蕴藏着丰富的铜和玉石,山下则生长着茂密的松树和柏树。诸余水从这里发源,然后向东流入旄水。

alt


灰陶狗

汉 高36.5厘米 长43厘米 河南省博物馆藏

狗是中国古代的六畜之一,是重要的肉食来源;并因其天性的忠诚,还被用来狩猎和看家。这件灰陶狗身躯肥大、形象逼真,正虎视眈眈,昂头狂吠,应为看守犬的形象。

敦头山 alt马 狍鸮

诸余山再往北三百五十里,是敦头山,山上蕴藏有丰富的金属矿物和玉石,但不生长花草树木。旄水从这座山发源,然后向东流入邛泽。山中有很多alt(bó)马,它有牛一样的尾巴和白色的身子,头上还长着一只角,发出的声音如同人在呼喊。alt马是一种神兽,有角的就叫alt,没有角的则称为骐。据记载在东晋年间,曾经有人在九真郡(就是现在的越南)捕获过一匹alt马。

■《山海经》珍贵古版插图类比

alt 汪本的alt马独角直立,鬃毛长而硬,张口瞪目,似在嘶鸣。《禽虫典》本中,alt马身后垂着牛尾,作站立回首状。

alt

→清 汪绂图本

alt

→清 《禽虫典》

alt


带饕餮纹的铜鼎

饕餮因是蚩尤死后所化,故性情格外凶残而贪吃。商周时期用于献祭的礼器常以饕餮为纹饰,希望能凭借它的威猛守护器中的食物。饕餮纹多以鼻为中心,眉、眼、口皆对称雕饰,有些还带有突出的獠牙。


■《山海经》珍贵古版插图类比

狍鸮 汪本的狍鸮人面羊身,大脸盘上鼻眼分明,龇着虎牙,一只眼睛长在腋下。《禽虫典》本中,狍鸮巨口大张,似在大声咆哮,给人一种恐怖之感。

alt

→清 汪绂图本

alt

→清 《禽虫典》

敦头山再往北三百五十里,是钩吾山。山上遍布着各色美玉,山下则蕴藏着丰富的铜。山中栖息着一种野兽,其身子像羊,长着人的面孔,而眼睛却长在腋窝下面,牙齿像老虎牙,脚上的爪子又像人的手爪,它发出如同婴儿啼哭般的声音,名字叫狍鸮(páo xiāo),十分凶恶,是能吃人的。狍鸮就是饕餮(tāo tiè),传说黄帝大战蚩尤,蚩尤被斩,其首落地化为饕餮。这种怪兽十分贪吃,把能吃的都吃掉之后,竟然把自己的身体也吃了,最后只剩下一个头部。在商周的青铜鼎上面就铸上了它的形象,但因为身体已经被它自己吃掉了,所以只有头部。鼎最初是用来盛食物的,其上面铸饕餮纹就是为了让食客引以为戒。传说缙云氏有个不肖之子,贪于饮食,奢侈敛财,十分令人厌恶,天下百姓就把它称为饕餮,从此饕餮就成了贪吃者的称谓。由于饕餮的形象凶恶可怕,商周以后,铜器上的裂口巨眉者、两眉直立者、有首无身者全被归入了饕餮名下;并且它作为贪吃者的寓意逐渐产生变异,而增加了驱邪避祸的功能,它庄严肃穆、冷淡狰狞的表情正好应了古时人们避祸求福的心态。

alt


alt

清 汪绂图本

alt集鸟、猴、狗三牲于一身,样子像猴,却长着两对翅膀和狗的尾巴,一只眼睛生在脸面正中,伸着两前爪,似在行走。

alt山 独alt altalt

钩吾山再往北三百里,是北alt山。山上没有石头,其南坡遍布着青碧,山坡遍布着美玉。山中栖息着一种野兽,其样子像一般的老虎,身子是白色的,但却长着狗的脑袋,马的尾巴,身上的毛就像猪鬃,名称是独alt(gǔ)。山中还生活着一种禽鸟,其形状像一般的乌鸦,却长着一张人的面孔,名称是altalt(bān mào),它属于鸺鹠类,个头较大,今人把它叫做训狐。它的眼睛在夜间可以看见细小的蚊蚁,而白天却连大山都看不见。所以,它必须等到夜幕降临之后出来捕食蚊虫,而在白天就蛰伏起来,不见踪影。吃了altalt的肉可以治愈热病和头风。涔水从北嚣山发源,然后向东流入邛泽。

■《山海经》珍贵古版插图类比

居暨  《尔雅音图》中的居暨形态像鼠,毛如刺猬。汪本的居暨俨然一只小刺猬。《禽虫典》中,居暨既不像鼠也不像刺猬,而是一只肥头小兽。

alt

→清 汪绂图本

alt

→清 《尔雅音图》

alt

→清 《禽虫典》

alt


梁渠山周边

明 蒋应镐图本

梁渠山上生活着小兽居暨;天空中还飞翔着四翼狗尾的alt鸟。归山上观望的四角兽是alt;山岩上还站着六足鸟alt。龙侯山是決決水的发源地,水中游着人鱼。马成山上飞着名叫天马的狗头兽;山岩顶端栖息着的鸟为altalt

alt

【本图山川地理分布定位】

alt

【本图人神怪兽分布定位】

梁渠山 居暨 alt

alt山再往北三百五十里,是梁渠山。山上不生长花草树木,但蕴藏有丰富的金属矿物和玉石。脩水从这里发源,然后一路东流,注入雁门水。山中的野兽以居暨为最多,居暨形状像老鼠,但浑身长着和刺猬一样的毛刺,只是其颜色是红的,它发出的声音如同小猪叫。山中还栖息着一种禽鸟,形状像前文提到的猿猴模样的举父,长着四只翅膀,却只有一只眼睛,身后还有一条狗尾巴,名称是alt,它的叫声与喜鹊相似。人吃了它的肉就可以止住肚子痛,还可以治好腹泻。

alt


陶楼

汉 高147厘米 河南省博物馆藏

这件陶楼造型奇特,共分三层,通体施釉。最下面一层五人相聚言谈;第二、三层均有一榻。汉代时,这种高大的阁楼空前盛行,它一方面是庄园的望楼,居高临下,易守难攻,是军事防守的据点;另一方面,它又是财富的象征。这种高台楼阁反映了东汉时期封建庄园经济的空前发展,也是豪强贵族聚族而居,坞壁林立的一种真实写照。

姑灌山一带

梁渠山再往北四百里,是姑灌山。山上没有花草树木。这里气候寒冷,冬天夏天都有雪。

姑灌山再往北三百八十里,是湖灌山。其山向阳的南坡盛产玉石,背阴的北坡则盛产碧玉。山上生活着许多个头较小的野马。湖灌水从这里发源,然后向东流入大海,水里面有很多鳝鱼。山中还生长着一种树木,其叶子像柳树叶,却有着红色的纹理。

湖灌山再往北行五百里水路,然后又经过三百里流沙,便到了洹(wán)山,山上蕴藏着丰富的金属矿物和各色美玉。山中生长着一种名叫三桑的树木,这种树光杆笔直,不长枝条,树干高达八十丈。除三桑树外,山上还生长着各种果树,山下则栖息着很多怪蛇。

洹山再往北三百里,是敦题山。山上岩石裸露,草木不生,但蕴藏有丰富的金属矿物和各色美玉。它雄踞于北海岸边,北望大海。

alt


形貌奇异的星宿神

唐 长卷 绢本 设色 纵28厘米 横491.2厘米 (日)大坂市立美术馆藏

远古时代,但凡颇具威力的神、怪、兽等都被赋予了不平常的相貌,多为几兽共体或人兽共体,如《山海经》中的诸山神,基本上没有一个面相周正的。连星宿神因和占卜相关联,也被赋予了人、鸟、兽等形象。图为驴首人身、六条手臂持有各种兵器的荧惑星神。

北方第二列山系山神的祭祀

总计北方第二列山系之首尾,自管涔山起到敦题山止,一共十七座山,绵延五千六百九十里。诸山山神的形象都是蛇的身子人的面孔。祭祀这些山神的礼仪:从带毛的禽畜中精选一只公鸡、一头猪一起埋入地下,再选用一块玉璧和一块玉珪,一起投向山中,祭祀时不用精米祀神。

alt

1.饶山  2.陆山  3.沂山  4.维龙山  5.绣山  6.敦与山  7.松山  8.柘山  9.景山  10.题首山  11.小侯山  12.彭毗山  13.孟门山  14.沮洳山  15.马成山  16.发鸠山  17.虫尾山  18.贲闻山  19.龙侯山  20.归山  21.王屋山  22.天池山  23.教山  24.平山  25.景山  26.阳山  27.少山  28.泰头山  29.高是山


本图根据张步天教授“《山海经》考察路线图”绘制,图中记载了《北次三经》中太行山到无逢山共46座山的地理位置。

(此路线形成于西周早中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