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烧制各种瓷器

烧制各种瓷器

时间:2023-02-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垩土是一种白色的黏土,一般用来制造最精美的瓷器。浙江省丽水、龙泉两县烧制的杯碗涂有釉层,其成品呈现为墨蓝色,如漆器一般光亮,被称为“处窑”。入窑焙烧是制陶器的关键工序,陶窑主要有横穴式窑和竖穴式窑两种。只有混合了这两种白土,才能制成上好的瓷器。拉坯是制作各种器皿如碗、盘、瓶、缸等瓷器坯胎成型的环节。另外一种瓷坯叫做圆器。圆器的产量占瓷器总数量的十分之九,而印器只占了余下的十分之一。

垩土是一种白色的黏土,一般用来制造最精美的瓷器。我国只有五六个地方出产这种垩±:在北方有河北省的定县、甘肃省的华亭县、山西省的平定县和河南省的禹县,在南方产地则只有福建省的德化县(实际上垩土出自福建永定县,而窑才设在德化县)、江西省的婺源县以及安徽省的祁门县。其他地方所出产的白土,因其质地不够黏而不宜用来制作陶瓷的坯胎,只可以用来刷墙或铺地。德化窑是专门烧制以仙人佛像、精巧人物或玩赏用器皿的瓷器的,并没有生活中的实用价值,而河北定县和河南禹县窑中所出品的瓷器,颜色发黄且没有光泽。上述这些瓷窑的产品,都远远比不上江西省景德镇所产的陶瓷的质量。浙江省丽水、龙泉两县烧制的杯碗涂有釉层,其成品呈现为墨蓝色,如漆器一般光亮,被称为“处窑”。宋元年代时,在龙泉县的琉华山下,章姓人士所建造的瓷窑,出品甚为名贵,即古董店中所说的“哥窑瓷器”。至于在我国早已远近驰名、人们争相购买的瓷器,大都是产自江西浮梁县景德镇的。

小口尖底陶瓶

距今6000年 新石器时代 仰韶文化 汲水工具 1958年陕西省宝鸡市北首岭出土 高46.2厘米

在其腹部两侧的环耳可用来系绳。汲水时手提绳子将瓶置于水中,因瓶腹是空的,重心在瓶的中上部,瓶就倒置水中;而注满水后,重心移到瓶的中下部,瓶口就自动朝上直立起来。

瓶窑连接缸窑

入窑焙烧是制陶器的关键工序,陶窑主要有横穴式窑和竖穴式窑两种。横穴式窑比较典型,它由火口、火膛、火道、窑室和窑箅组成,窑室呈圆形,底部有窑箅,箅上有许多火孔,由火膛进入的火焰,经火道和火孔到达窑室。竖穴式窑的窑室在火膛之上,火膛是口小底大的袋状坑,有多股垂直的火道通向窑室。

原始瓷尊 商前期(约公元前16—前14世纪) 酒器 高11.5厘米 口径18.3厘米 1953年河南省郑州市出土

中国目前发现最早的原始瓷器为商代早期的,其成分是高岭土,釉色施在器表和部分口沿内,呈现玻璃质面,以青绿色釉为主,少数呈现褐色和黄绿色。图中这件原始瓷尊,胎骨细膩,烧成温度约在1200℃左右,质地硬,没有显著的吸水性,颇具南方原始瓷器的特点。

造缸

古时制陶器的轮制设备,可分为快轮和慢轮两种形式。用慢轮修整的陶器往往有局部轮纹。到了大汶口文化晚期,尤其是龙山文化时期,轮制已普遍使用,从器物内外同心轮纹上看,无疑是在快速转动的快轮上制成的。轮制法的使用,标志着制陶技术的发展和日渐成熟。

自古以来,景德镇就是以盛产瓷器而闻名的地方,但那里却并不出产白土。白土出自婺源和祁门两县的山上,其中一座叫做高梁山,那里出产粳米土,其质地坚硬而不黏,另一座叫开化山,它出产土质黏软的糯米土。只有混合了这两种白土,才能制成上好的瓷器。人们把这些土做成方块状,再用小船运到景德镇。制瓷的人拿出相等数量的两种白土放进臼内,舂上整整一天,再放进缸内加水将其澄清。浮在水面上的便是细料,要把它倒进另一个缸中,至于沉到缸底的就是粗料了。细料缸中也要再加水,之后又取出水面上浮起的,以期得到最细的瓷料。这时沉在第二只缸底的也就是中料,将其澄清后,倒进窑边用砖砌成的长方形水塘里,借窑的热力蒸干其中的水分。这之后还要重新加清水调和,才能制坯。

瓷器汶水

坯胎修成后,就交给画匠依次画坯,熟练者一日可以画一千件,画面都是一模一样的。也有将坯胎套在花模上,稍加拍打挤压,将花样印于胎上,又称压花或印花。木叶纹、竹、梅、鹿、吉祥语等剪纸图案用于瓷器装饰,则是吉州窑系的一大创举。每画完一件器物,画匠须用嘴往坯胎上均匀地喷少许清水,使画与胎相互融合,这一举动在瓷器的制作过程中又称为“汶水”。

过利图

瓷器的制作是之中一个复杂而又完整的生产过程。从选料、制坯、干燥,对各种形体的坯胎精选装饰、上釉,最后入窑烧制,每个过程又有若干环节。其中制坯过程中有拉坯、利坯、挖足等工艺环节。拉坯是制作各种器皿如碗、盘、瓶、缸等瓷器坯胎成型的环节。利坯是对粗坯进行修整,使坯件表面光洁、厚薄均匀的环节。挖足则是指挖成瓷器器皿坯件的底足,如碗底、瓶底的圈足等。

白瓷辟雍砚 唐代 直径31.5厘米 高18.4厘米 1986年咸阳市礼泉长乐公主墓出土 昭陵博物馆藏

景德镇是以出产白瓷而闻名世界的,其白瓷瓷胎从很早的年代起就使用高岭土加瓷石两种原料制作。这只砚台为唐太宗第五女长乐公主李丽质生前使用之物,以其圆形而周边环水如辟雍而得名辟雍砚。此砚的样工流行于南北朝至唐宋,大多用青瓷或白瓷制成,砚面不施釉,以便于研磨。

瓷坯分为两种。一种叫印器,有方形或圆形的,比如瓶、瓮、炉、盒之类,此外朝廷所用的瓷屏风、烛台也属于这一类。这种瓷坯先要用黄泥制成模型,模具可分左右两半,或为上下两截,但也可以是整体的模型。之后将瓷土放入泥模型中印成瓷坯,把它从模型上拿下后,再用釉水在接缝的地方涂抹均匀,经过这样的处理之后,烧成的瓷器就会完整而看不到痕迹。

另外一种瓷坯叫做圆器。这一类瓷品包括无数的大小杯盘,都是生活日用的必需品。圆器的产量占瓷器总数量的十分之九,而印器只占了余下的十分之一。要用陶车才能制造这种圆器的坯,在陶车上有直木一根,挖土三尺后将它埋在地中并使其固定,露出地面的部分大概只要二尺左右,木棍的上下端各装有圆盘,用小竹棍将圆盘拨动后,陶车便会开始旋转,这时再将檀木刻成一个盔头,放在上面圆盘的正中央位置。在制造杯盘时并不需要用到模型,只需将泥土棒放在盔头上,随即便旋转圆盘,再用剪过指甲的拇指轻轻地按进泥里,稍微用力捏住泥坯。就这样,随着旋盘运转着慢慢上升,自然就会形成杯碗的形状了。初学者如果不小心弄坏了的话也不要紧,还可以把泥揉回原样,重新再造一个。在经验丰富的制陶师傅教导之下,这样重复做得次数多了,技术也自然就会熟练,可以使所造出来的千万个杯碗就像是出自同一个模型,大小、规格都会毫无二致。如果要在盔帽上制造小型的瓷坯,这时就不用再另行加泥,但如果是制造中盘、大碗时就要多加些泥,将盔帽扩大,并且还要等到这些泥完全干燥后再进行下一步的操作。用手指轻扣着转成泥坯以后,要稍等一段时间,才能把它翻转过来,这时还需再将其罩在蓝帽上,压印一下以矫正圆口的规格。这些工序都完成之后,便要进行晾晒的工作了。等瓷坯晒到只略微有些湿润时,要用如上的方法再压印一次,之后便可以将它完全晒干了,这时的瓷坯便会呈现出白色。

哥窑长颈瓶 宋代 高41厘米

哥釉瓷的重要特征是釉面开裂,这是发生在釉面上的一种自然开裂的现象。开裂原本是瓷器烧制时出现的缺陷,但后来人们掌握了开裂的规律,有意识地让它产生开裂,从而形成一种独特的美感。这只瓶胎色灰黑,呈“紫口铁足”。釉面布满大小开片,大开片裂纹处颜色较深,小开片颜色较浅:呈现出“会丝铁线”的特征,为哥窑瓷器中的代表。

郎窑红观音瓶 清康熙年间烧制 高43厘米

郎窑红发明于清康熙时期,瓶的釉色好似初凝的牛血,鲜红光亮,器物内外均有较大的龟裂纹理。因这种釉彩在高温焙烧的过程中会向下垂流,所以瓷器上部的色釉明显比下部的色釉淡。朗窑瓷器极难烧制,所以当时景德镇流传着“若要穷,烧郎红”这句谚语。

打圈图

坯件制作好后,需要经过干燥使之定形。干燥的方法很多,如自然干燥法、烘干法等等。制作成型后的坯件为了使之美观好看,还需对瓷胎进行装饰。瓷器的装饰技法也很多,如划花、刻花、印花、贴花、开光、描金等等。经过装饰后,瓷胎上便留下各种令人赏心悦目的花纹。

瓷坯晒干后,需要再沾一次水,水滴淋在盔帽上面,用利刃轻刮两次以使坯身保证平滑而圆润。在用小刀刮勒瓷坯时,握刀的手必须保持稳定,不要慌乱,假如稍微有一点振动,烧出来的成品上就可能会出现相应的小缺口。将泥坯放在陶车上,再次转动起圆盘,可以修补一下破损了的地方。完成修补后,就可以在坯上进行绘画或刻字了,之后再喷上几口水,就可开始上釉。

在制造“碎瓷”、“千钟粟”和褐色杯时,都用不到青色的釉料。制造“碎瓷”时,先要用利刃修整好瓷坯,再将它放到太阳下使其晒得温热。此后的工序非常重要,要将晒热后的瓷坯放进凉水中蘸一下,但随即要马上拿出来。经过这样的操作之后,瓷坯烧好后就会呈现出自然的裂纹。“千钟粟”上的花纹是用釉桨在坯上迅速地点染出来的。褐色杯则是用老茶叶煎成的汁水刷抹在坯上而制成的。古代制造的“碎瓷”在日本极受欢迎,那里的有钱人往往不惜用千金来购买真品。此外,在我国古代还有一种香炉“碎瓷”,不知道是它在哪个朝代做出的,这种香炉“碎瓷”的底部装有铁钉,其钉头光亮而锋利,而且永远不会生锈。

景德镇所出产的白瓷釉是用一种叫做“小港嘴”的泥浆与桃竹的叶灰调匀而成的,其颜色就像澄清之后的淘米水。制作德化窑闻名的瓷器仙人像则是用松毛灰和瓷泥相互调合成浆后,用来给瓷坯上釉的。产自浙江省丽水、龙泉两县的青瓷釉,笔者还不知所用的是什么配方。至于画碗时用到的青釉料,人们一般只使用一种叫“无名异”的矿物作为原料。此外,漆匠在熬炼桐油时,也会用“无名异”作为着色剂。这种物质并非埋藏在很深的土层中,而是在比较接近地面的地方,最多只需挖三尺深,便可以找到它。它在各省都有分布。“无名异”这种东西也分为上料、中料和下料,使用前都要先经过炭火的煅烧。上料在烧过后会呈现出青绿色,中料的颜色微青,下料则接近土褐色。一般来说,每煅烧一斤无名异,上料只会剩得七两,而中、下料更会依次而减少。若是制造精细而华丽的上等瓷器或专供给皇帝御用的龙凤缸的话,都要首先选用“无名异”中的上料描画釉彩,之后再进行精心的烧制。因此,每石无名异的上料价值白银二十四两,而中料却只值上料的一半,下料的价格则只有上料的十分之三了。

景德镇所使用的无名异中,要数浙江衢县和江西上饶这两地所产的为上料,它们统称为浙料,而江西省丰城等地所产的无名异则归为下料。经过煅烧过后的原料,要使用乳钵将其研磨得很细致,这是由于乳钵的底部比较粗涩,没有上釉,而这样的结构反倒非常有利于研磨。研磨之后再用水调和,此时的无名异便会呈现为黑色,而之后入窑经过高温烘烧后就会变成亮蓝色了。

制造紫霞色的“碎器”杯,其方法是先将胭脂石粉弄湿,再用铁线网兜着碎器放到炭火上使其烧到炙热,然后只需将胭脂石水抹上去便完工了。至于著名的瓷器“宣红”,则是在瓷坯烧成之后再另外加以巧妙的处理技术,最终用微火温炼而成的。这便说明世上并非存有一种朱砂,可以在经过火烧后,仍旧能保留其红色不变。制作“宣红”的技术在元朝末年曾经失传,而到了明武宗正德年间,经过能工巧匠们的反复试验又重新恢复了这项技术,再次制出了正宗的“宣红”瓷器。

瓷坯在经过上色及上釉等多道工序之后,便要装入匣钵。要注意的是,装放的时候一定要小心力度,如果用力过重的话,会致使所烧出的瓷器发生凹陷变形。匣钵是用粗泥制成的,每一个泥饼可用来托住一个瓷坯,至于底部留有空隙的部分,则要用细沙将其填满、充实。一个匣钵里只能安放一个大件的坯,如果是小件的瓷坯,则可以装进十几个。质量好一些的匣钵可以前后装烧十几次,而差一些的则在用过一两次后也就坏了。将装了坯的匣钵放进窑后,就可以开始点火,瓷坯只需烧够二十四个小时就足够了。在烧窑的顶端要留出十二个圆孔,称为天窗。烧制的过程中,首先要从窑门处发火,一共要烧够二十个小时,火力由下至上,之后再从天窗向窑内丢下柴料,再烧四个小时,这时的火力则是从上面向下渗透的。瓷器在高温下会变得像棉絮一样柔软,此时应使用铁叉取出一个瓷坯来检验火候是否已经足够,够了的话便可以停止加柴。合计下来,制造一件器皿,总共要经过七十二道工序才能完成,而其中的许多细节在这里还没有仔细地说明呢。

瓷器过釉

瓷器过釉是瓷器生产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步骤。施釉使制成的瓷器表面光洁、色彩绚丽。我国瓷器制作中的施釉技术十分精湛。常见的施釉的工艺方法有浸釉法、吹釉法、荡釉法等,而釉色种类之多更是不胜枚举。

三彩马 唐代 明器 高54厘米 长52.7厘米 1957年陕西省西安市鲜于庭诲墓出土

唐三彩是一种低温釉陶器,因为在色釉中加入不同的金属氧化物,经过焙烧,色釉浓淡变化、互相浸润,便形成浅黄、赭黄、浅绿、深绿、天蓝、褐红、茄紫等多种色彩,但多以黄、褐、绿三色为主。在中国陶瓷工艺史上,唐三彩以其造型、色彩和施釉工艺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此马色彩对比鲜明,造型矫健,充分表现了唐三彩的最高水平。

瓷器窑

瓷器制作的最后一道工序便是入窑装烧。控制和驾驭火候是瓷器烧制的关键。因此,人们对瓷器的装烧方法和炉窑的形式结构,都有很高的要求。我国瓷器生产常见的装烧方法有仰烧、叠烧、覆烧、素烧等,炉窑形式则有龙窑、阶级窑、馒头窑、蛋形窑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