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黄金的产地与冶炼

黄金的产地与冶炼

时间:2023-02-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黄金是五金之中最为贵重的一种,将其熔化成形之后,便永远也不会再发生变化。这就是黄金之所以最为珍贵的原因之一。中国出产黄金的地区约有一百多处,在这里难以一一列举。我国的黄金大部分出产于西南部。金是质量最重的物质。有人推算当时唐朝的黄金年产量已达到了一万二三千两。黄金的颜色乃是人间华美而贵重的颜色,因此人们经常将黄金加工以锤成金箔,用于装饰。

黄金是五金之中最为贵重的一种,将其熔化成形之后,便永远也不会再发生变化。白银在放进熔炉熔化时也不会有损耗,而且在炉内的温度达到一定高度时,用风箱鼓风便会使其闪烁出金属特有的火花,但只是出现过一次便再也没有了,无论再如何鼓风也不会出现,然而黄金却不是这样,在相同的条件下,如果用力鼓风的话,每鼓一次金光就会闪现一次,而火力越猛时,黄金闪现的火花也就越多。这就是黄金之所以最为珍贵的原因之一。

郢爯卢金 战国·楚 货币

黄金都是以游离状态存在于自然界,分为砂金和脉金两种。历史上的早期采金技术都是“沙里淘金”。例如,《韩非子·内储说上》提到“丽水之中生金”。开采脉金的时期就晚多了,大约在五代之后。在河北藳城县台西村商代中期宫殿遗址中已有金箔出土,所以黄金淘冶加工技术的出现应早于商代前期。郢爯和卢金均由纯金制成,都是中国最早的黄金铸币,支付时切割成小块,称量使用。

中国出产黄金的地区约有一百多处,在这里难以一一列举。从山石里出产的黄金,个头大一些的叫马蹄金,中等的叫橄榄金或带胯金,最小的则叫做瓜子金;而产自流水中的黄金,大块的叫狗头金,小一点的则叫做麸麦金或者糠金;在平地挖井时得到的金子称为面沙金,大块的又叫做豆粒金。上面所有这些金矿,都要先经淘洗后再进行冶炼,才能成为整颗整块的金子。

我国的黄金大部分出产于西南部。从事采金的人在开凿矿井达十几丈深时,若看到伴金石,便可以由此找到金子。这种被人们称做伴金石的石头大体呈现为褐色,但其中一头是黑色的,好像被火烧过似的;而蕴藏在河里的砂金,则大多产自于云南的金沙江,其古代的名称是“丽水”。

金沙江发源于青藏高原,绕过丽江府后流至北胜州,长达五百多里,其中产金的河道就有好几段。此外,在四川省北部的潼川和湖南省的沅凌、溆浦等地,也可以在江沙中淘到砂金。但这些地方的江水在历经了千百次的淘取后,人们偶尔才会找到一块狗头金或者金母,而其余的都不过只是些麸麦形状的金屑罢了。

金在冶炼的时候,刚开始会呈现为浅黄色,再炼一阵后就会变成为赤色。海南岛的儋、崖两县都有砂金矿,那里的金子混夹在泥土当中,不需要挖得太深便可以得到。但如果淘得太频繁,也就不会再出产。若是一年到头都这样去挖取、熔炼的话,所能找到的砂金也是极为有限的。在广东、广西的少数民族地区的山洞中,刚被挖出来的金子就好像黑色的铁屑。这种金要挖到几丈深以后,在黑焦石的下面才能找到。如果咬一下刚刚采出来的金,就能发现它是很柔软的,采金的人有时会偷偷把它吞到肚子里面去,也不会伤到体内的脏器。在河南省的汝南县和巩县一带,以及江西省的乐平、新建等地,人们都是在平地上开挖出很深的矿井以取得细矿砂,并最终从其中淘炼而得到金子的。可是由于这样的工程所消耗的劳动力也相当大,扣除人工方面的费用之外,所得的收入也就很少了。综上所述,在国内大概确实要隔出一千里的距离,才能找到一处金矿。因此,像在《岭表录异》一书中关于“有人从鹅、鸭的屎粪中淘取金屑,有的每日可得一两,有的则毫无所获”之类的记载,恐怕也都是荒诞而毫不可信的了。

铜柄铁剑 春秋 兵器 1957年甘肃省灵台县景家庄出土

剑柄柄镡相连,皆青铜铸成,柄长8.5厘米,镡长4厘米,剑叶铁质,残长9厘米焊接于铜镡上。

中国生铁的发明,大约比欧洲早1000多年。英国学者李约瑟认为,欧洲的铸铁技术是在11或12世纪由中国传入。图为中国迄今发掘出土的最早的人工冶铁制品之一,证明最迟在春秋早期,中国已经掌握了冶炼生铁的先进技术。

金是质量最重的物质。假定铜的质量是每立方寸重一两,每立方寸银则要增加三钱的重量,再假定银的质量为每立方寸重一两,每立方寸金便应该再增添二钱的重量。黄金的另一个特性就是柔软,它能像柳枝那样被轻易地弯折。至于它的成分高低,大概算来,青色的含金七成,黄色的含金八成,紫色的含金为九成,而赤色的则是纯金了。如果用这些金在试金石上划出条痕,用比色法就能够分析出它的成色。试金石在江西省信江流域有很多,大块的有如米斗,小块的则只像个拳头,把它放进鹅汤里煮一下后,就会变得像漆那样光亮而圆滑,富有黑色的光泽。如果要用搀杂其他金属的方法来假冒纯金出售,也只有银可以利用,而其他金属都不行。想要把这种假金中的银除掉而只剩下金,只需把它打成薄片后剪碎,并在每块碎片上涂满泥土并将其包裹住,然后放到坩埚里加入硼砂熔化便可。这样一来,银便会被泥土所吸收,而让金水流出来,凝成纯金,然后在坩埚里再放进一点铅,便又可以把泥上中的银再次提炼出来,任何物质都不会有丝毫的损耗。

四龙金镯 直径6.5厘米 重111克 咸阳市文物保护中心藏

唐朝是中华民族的一个辉煌时期,同时也带动了采金业的发展。人们已意识到根据植物在不同土壤中生长的特点,可根据地面生长的植物去寻找相应的地下矿藏。《酉阳杂俎》中记载:“山上有葱,下有银;山上有薤,下有金。”有人推算当时唐朝的黄金年产量已达到了一万二三千两。图中出土的唐朝金镯以对称的双节铸成两组二龙戏珠的图案,构思巧妙,生动传神。

扇面金

纸笺以金箔加以装饰,就被称为“金笺”,能格外彰显使用者的尊贵身份,许多珍贵的古代字画都是在金笺上创作的。金笺从制作方法上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泥金,整张纸笺上都布满金箔,皱褶较多,另一种是洒金,又有大片、小片之分,颜色通常呈黄色。

安徽古宅中的描金木雕

金箔可被加工得极其轻薄,但依然保持金子特有的华丽光泽,匠人们有时会把金箔贴在家具上,加工成某种吉祥富贵的图案。描金则是一种更简单易行的方法,多用于木制家具、漆器及瓷器。据明代《格古要论》中记载,制作金花瓷碗时,用大蒜汁调金描绘图样,再送入窑炉烧制,形成的纹样特别牢固,绝不会脱落。这是安徽宏村大宅中的描金木雕。

黄金的颜色乃是人间华美而贵重的颜色,因此人们经常将黄金加工以锤成金箔,用于装饰。每七厘的黄金便可打成一平方寸的金箔一千片,若把它们铺在器物的表面,大约可以盖满纵横三尺的面积。金箔的制法是这样的,把黄金锤成薄片后,再将其包裹在乌金纸里,最后再用力挥动铁锤锤打乌金纸便可制成。用来打造金箔的铁锤大约有八斤重,锤柄很短,乌金纸则是由苏州或杭州制造的。它选用产自东海的巨竹纤维作为原料,点起豆油灯后,把油灯的周围封闭住,只留下一个针眼大的小孔以供通气,在它上面烘烤着的巨竹纤维便会经过灯烟的熏染而制成乌金纸。每张乌金纸在锤打过金箔五十次之后就不能再用了,如果还未破损的话,也可以卖给药铺以用做朱砂的包装,实在是一种人类凭借巧妙的工艺所制造出的精妙用品。

马蹄金 西汉 咸阳博物馆藏

黄金生产发展到汉代,冶炼技术已有了长足进步,图中的马蹄金共出土五枚,经测定含金量高达98%。而北京怀柔出土的马蹄金含量则已达99.3%。没有较高的冶炼技术是难以达到这一纯度的。

金铸器皿

公元前433年,东周时期曾国国王曾侯乙逝世时墓穴中随葬了大批物品,其中有一件盛有食物和汤的金铸器皿。它的带有盘纹的碗、盖,还有透雕精细的汤勺,都足以表明当时黄金加工技术已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包裹在乌金纸里的金片被打造成金箔之后,先要将一种用硝鞣加工过的猫皮绷紧成方形的小皮板,再把香灰撒满在皮面上,之后便可拿出乌金纸里的金箔放上去,用钝刀子刻划成一平方寸大小的方块。这时应暂且屏住呼吸,取一根轻木条蘸一下唾液,用它粘起金箔后夹放在小纸片里。用金箔装饰各种物件时,要先用熟漆在物体的表面上涂刷一遍,随后可将金箔粘贴上去。而在贴字的时候大部分使用的都是楮树浆。陕西省中部所制造的皮金,则是把鞣过后的羊皮拉得极薄,然后将金箔贴在羊皮上,以供剪裁服饰时使用。这些器物、皮件都会因此显出辉煌而美丽的颜色。凡用金箔粘贴过的物件,如果日后因为破旧而不再使用了,也可以把金箔刮下来以后重新用火烧,金质就会留在灰里,在这些灰中加进几滴菜籽油,金质就又会积聚、沉底,淘洗后再经过熔炼,金子便可以全部收回而毫无损耗。

如何模仿而做出黄金般的金色效果?杭州的扇子是由银箔做成,在其表面涂上一层红花籽油,之后放在火上熏烤,而广东、广西的货物则是将蝉壳磨碎后再浸水、描画,最后也要拿到火上稍微烤一下。这些虽然都不是真金的颜色,但即使是由真金做成的器物,因其成色不足而颜色浅淡的,也可以用黄矾加以涂染,在猛火中烘一烘后,立刻就会变为赤金色,但时间久了又会逐渐褪色,这时若把它拿到火中再烘一下,便可恢复其原来的颜色(黄矾详见“燔石”一卷)。

刘胜金缕玉衣 汉代 长188厘米 1968年河北省满城中山靖王刘胜墓出土 河北省博馆藏

汉代是中国黄金生产的一个鼎盛时期。黄金产地广阔,用途也极为广泛,这必然促使金加工技术的提高与发展,人们甚至学会利用黄金来制作贵族服饰。如1968年出土的轰动了国内外考古界的刘胜墓中的“金缕玉衣”,整件玉衣设计精巧,以金缕穿就,做工细致,是旷世难得的艺术瑰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