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矿在中国境内主要分布于西南地区,在东北部则较少发现。由于广西贺县一带的锡产量最高,在古书中便称其为“贺”。今天供应给全国各地的锡,光是产自广西南丹、河池二州的就占了八成,其次便是湖南的衡州、永州。此外,云南的大理、楚雄虽然出产的锡很多,但却因为路途遥远,也很难供应给内地。
锡矿分为脉锡和砂锡两种,而脉锡中又有锡瓜、锡砂之分。锡瓜的块头好像小葫芦,而锡砂则小得像豆粒,这两种锡都可以在并不很深的地层中找到。有时也会碰到这样的情况,在原生矿床中所含的锡矿脉,在露出地表后因受到风化崩解,最后形成砂矿,任凭人们去捡取和采拾。砂锡出产于衡、永两地的小溪里,在广西则产自南丹河内。这种黑色的锡矿,细碎得就好像被筛过的面粉。在淘取南丹河里的砂锡时,居民们先是从南淘到北,十天之后又从北淘到南,这是因为这里的矿砂始终在不断地生长,在一百年内都取之不尽。但经过一整天劳累的淘洗和熔炼之后,所得的锡却还超不过一斤。若算上其所耗费的炉炭成本,所获的利润也就更低了。南丹的脉锡产自于山的北面,那里因为缺水淘洗,人们便将无数根竹管连接起来形成导水槽,从而把水从山的南面引过来。把泥沙中的杂质除掉后,便可将矿石入炉熔炼了。
南丹水锡
锡是一种古老的贵重金属,早在公元前1200年,古代中国就已熟练掌握了炼锡及使用锡的技术。在早期,人们由于对锡和铅两种金属认识不足,往往铅锡不辨,到了商代已可分别炼出铅和锡,并配制合金的高级阶段。锡在古代之所以受重视,也是因为它能使铜硬化而形成青铜。
炼锡炉
最迟至西周,中国已在冶铸中使用鼓风设备。湖北铜绿山古矿冶遗址还保存有春秋时期的炼铜竖炉,炉上有金门和鼓风口,已大体具备了现代鼓风炉的雏形。炼锡的炉也需要鼓风的设备。
炼锡时也要用到洪炉。每装入锡砂百斤,所需堆积的木炭便也要在百斤左右,这时再鼓风以协助熔炼。可是火力足够了,但锡砂却还不能马上熔化,还要掺入少量的铅作为引子,这时锡才能大量熔化而流出来。此外,还有用别人的炼锡炉中的炉渣作为助熔剂的办法。这时应在炉底用碎炭和瓷末铺成平池,在其旁边安装一个铁管制成的小槽道,炼出后的锡水便能引入低池之内。这种锡在刚出炉时颜色很白,可是却太过脆硬,一经锤打便会破裂,这时就需要加铅而使锡质变软,才可用来制造各种器皿。市面上出售的各种锡制品中含铅太多,若要得到纯锡的话,应在熔化后将其放进醋酸中反复地淬八九次,锡中所含的铅便会形成渣灰而被除去。锡只有这么一种生产方法,至于有些医药书上说草锡可以从马齿苋中提取,则完全是胡说。所谓“发现了砒就一定能找到锡矿”的说法也是错误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