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布满荆棘的人生之路
【原典】习坎:有孚,维心亨,行有尚。
【爻辞新解】《坎卦》象征重重艰险:像水奔流一样,胸怀坚定的信念,执著专一,内心才能不畏艰险而获得亨通,这种奔流不止、坚强刚毅的行为必然被人们所崇尚。
【原典】《象》曰:水洊至,习坎;君子以常德行,习教事。
【爻辞新解】《象辞》说:《坎卦》的卦象是坎(水)下坎(水)上,为水流之表象。流水相继而至、潮涌而来,必须充满前方无数极深的陷坑才能继续向前,所以象征重重的艰险困难;君子因此应当坚持不懈地努力,反复不间断地推进教育事业。
【原典】初六,习坎,入于坎窞,凶。
【爻辞新解】初六,置身于重重的艰险困难之中,落入到陷坑的最底下,结果必然是凶险的。
【原典】《象》曰:“习坎入坎”,失道凶也。
【爻辞新解】《象辞》说:“置身于重重的艰险困难之中,落入到陷坑的最底下”,是因为不能坚守正道,自身软弱无能,又得不到外援,所以遭遇凶险。
【原典】九二,坎有险,求小得。
【爻辞新解】九二,仍然处在陷坑之中面临危险,虽不能脱险,但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可以解决一些小问题的。
【原典】《象》曰:“求小得”,未出中也。
【爻辞新解】《象辞》说:“虽不能脱险,但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可以解决一些小问题的”,说明仍未脱离险境。
【原典】六三,来之坎坎,险且枕,入于坎窞,勿用。
【爻辞新解】六三,往来进退都处在重重陷坑之间,面临危险难以得到安全,落入陷坑的最底下,在这种情况下,只有伏枕以待,不可轻举妄动。
【原典】《象》曰:“来之坎坎”,终无功也。
【爻辞新解】《象辞》说:“往来进退都处在重重陷坑之间”,是说虽急于求得平安,结果是欲速则不达,最终还是不能摆脱危险,走出困境。
【原典】六四,樽酒,簋贰,用缶,纳约自牖,终无咎。
【爻辞新解】六四,一樽酒,两簋饭,用瓦缶盛着进献,礼虽然很轻,然而却充满了深厚的情意,正大光明地表示诚信,最终不会发生灾祸。
【原典】《象》曰:“樽酒簋贰”,刚柔际也。
【爻辞新解】《象辞》说:“一樽酒两簋饭”,是说在艰险困难的情况下能够推心置腹、相互信任地交往,刚柔相济,所以最终免遭灾祸。
【原典】九五,坎不盈,祇既平,无咎。
【爻辞新解】九五,奔流的水还未溢出陷坑,然而却已和陷坑平齐了,还不会发生灾害。
【原典】《象》曰:“坎不盈”,中未大也。
【爻辞新解】《象辞》说:“奔流的水还未溢出陷坑”,说明居中而不自大,所以,还不会发生灾害。
【原典】上六,系用徵纆,置于丛棘,三岁不得,凶。
【爻辞新解】上六,被绳索重重地捆绑住,囚放在荆棘丛生的牢狱中,长达三年不能解脱,十分凶险。
【原典】《象》曰:上六失道,凶三岁也。
【爻辞新解】《象辞》说:《坎卦》的第六爻位(上六)面临艰险困难,不能坚守正道,所以遭受三年的凶险。
【读解】
坎卦以水为象,前进的路上有许多困难挫折,水以不盈满的状态运动不息,最终冲破层层阻碍,以此象征君子的主观精神,指的是君子克服险阻,以坚忍不拔的毅力开拓前进的道路。
君子对自己所处的环境应该有所认识,选择合理的行为方式,泰然自若,以中道调节自己的行为,根据情况采取相应的对策。
无论是自然环境还是社会环境,艰难险阻都是普遍存在的。君子观此卦,应该看到艰难环境中积极的因素,因时而制。
处于坎险之世,君子保持自己的德行操守,同时提高自己的应变能力。若处位不当,陷入泥淖,无以自拔,行为不正,极为凶险。
在险境中保存自己,是君子的明智之举,只追求一部分的满足而不是全盘胜利的做法非常妥当。
既然处境凶险,任何举动都会带来危害,不如以静制动,等待时机。
道路渐平,君子的心胸若不宽广,则不能最终摆脱险境,呈凶险之相。久困于丛棘之中,迷失方向。
【事典】
玄奘取经
玄奘历经千难万险最终取得真经的故事可说明此爻爻义。
佛教发源于印度,在东汉初期传入我国。我国不少高僧为了探究佛学真谛,都想取得“真经”,并为此而作了艰苦的努力,客观上加强了中外文化交流。唐代著名的和尚、佛经翻译家玄奘,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
玄奘的高祖、曾祖和祖父辈都做过官,父亲陈惠一度也做过官,后来辞职从事儒学研究。玄奘小时候家道中落,生活贫寒,再加上隋朝末年天下大乱,就随二哥长捷法师住在洛阳净土寺,开始拜佛念经。十三岁那年,洛阳度僧,他因为小小年纪就对佛学有了研究,从而被破格入选,做了沙弥(没有成人的佛教出家人)。他二十岁在成都受具足戒(出家人要取得正式僧尼资格必须受持的戒法规定),后来云游各地,到处拜访名师,精通各家学说,被誉为佛门千里马。但他深深感到佛学的各家学说差别太大,决心到佛教发源地印度去求法,以搞清到底什么是佛法的真谛。
玄奘,唐代高僧。洛州缑氏县(河南偃师)人,俗姓陈,名褘。世称唐三藏,意谓其精于经、律、论三藏,熟知所有佛教圣典。为我国杰出之译经家,法相宗之创始人
他向朝廷申请要西行求法,但因边境局势很不稳定,没被批准。公元629年(贞观三年),北方发生严重的灾荒,朝廷准许百姓(包括僧人)自行谋生,玄奘乘机西行。
玄奘从长安出发,经过凉州(今甘肃武威)边境时,被守关卡的士兵发现。凉州都督以朝廷禁止百姓出境为由,打发他回长安。当地有位慧远法师,被玄奘的求法精神所感动,派两名弟子帮助他偷偷地越过边防,混出了玉门关。
途中,他遇到一位熟悉西域地理的老人。老人为他的坚毅精神所感动,送了他一匹曾十五次往返伊吾国的老马。在穿越沙漠时,玄奘不小心将水袋打翻了。他本想往回走,但想到自己曾立下誓言,不到目的地,情愿去死,又掉转马头,继续朝西而去。
他在沙漠里走了四五天,没有喝上一滴水,终于支持不住昏了过去。半夜时,一阵凉风把他吹醒,他又站起来朝前走。多亏老马识途,在附近找到了水,这才摆脱困境,走出了沙漠。他经过伊吾,又到了高昌。
高昌王麴文泰是个虔诚的佛教徒,听说大唐高僧玄奘到达,急忙把他迎到宫中,恭敬地请他讲经说法,还恳切地要求他留下来。玄奘坚持要走,高昌王只得送给他黄金一百两,白银三万两,绫帛五百匹,好马三十匹,骑手二十五人,为他继续西行提供了物质保证和人力配备。高昌王还与他约定,取经回来要先在高昌讲经三年。高昌王用重礼疏通突厥叶护可汗,同时写信给沿途国王,一路给予玄奘方便。
玄奘带着人马,爬雪山,越冰河,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到达了佛国胜地印度。当时印度在地理上分为东、西、南、北、中五部,史称“五天竺”。玄奘游历的顺序是北、中、东、南、西,最后回到中天竺。他一面朝拜圣迹,一面访师参学。在庄严辉煌的那烂陀寺,他拜当时印度有名的高僧戒贤为师,花了整整五年时间,攻读佛经以及许多古印度的重要典籍,佛学水平大有提升。他还在那烂陀寺开讲佛经,撰写了《会宗论》三千颂,沟通了佛教瑜伽、中观两大学派的隔阂,获得了戒贤等佛学大师的赞许。
印度有个摩揭陀国,国王戒日王虔诚地信仰佛教。他听说了玄奘的事迹后,就在国都曲女城开了一个不加任何阻止的无遮大会,请了印度十八个国家的国王和三千多名高僧、学者到会,推选玄奘作为大会的论主,请与会者参加辩论。大会开了十八天,大家对玄奘的精彩演讲没有一个不心悦诚服的。玄奘从此名震全印度,成为最有影响的佛学大师,声望和学问都超过了他的老师戒贤。
《大唐西域记》,简称《西域记》,为唐代著名高僧唐玄奘口述,门人辩机奉唐太宗之敕令笔受编集而成。共十二卷,成书于唐贞观二十年(646年),为玄奘游历印度、西域旅途十九年间之游历见闻录
这时,玄奘向朝廷上表,陈述自己游学求法的经过,表示要取得真经后返回祖国。唐太宗非常高兴,让他赶快东归。
玄奘返回长安不久,前去洛阳谒见即将出征辽东的唐太宗。唐太宗对他百折不挠的取经精神十分赞赏,劝他还俗从政。玄奘表示要继续研究佛学,并要把带回来的佛经翻译出来。唐太宗对他的想法表示支持,还为他创造了译经的条件。玄奘不仅翻译了大量佛经,还和弟子一起,写了一部《大唐西域记》,把西行到过的一百一十个国家和听说过的二十八个国家的山川地形、城邑关防、交通道路、风土习俗、物产气候、历史传闻等各方面情况记载下来,为研究印度、尼泊尔、巴基斯坦、孟加拉国、斯里兰卡以及中亚等地古代历史地理,提供了重要的文献资料。
【感悟】
尽管到处都是险境,但是吉凶不同,所以此时的关键在于有无自我约束力和修德守信的精神,能够在险境中刚健中正的人会摆脱困境。对于长远的人生之路来说,能否摆脱困境非常重要,险境一方面锻炼人的品质修养,一方面又容易打消人的积极性,所以身处逆境之时,需要谨慎行事。
坎宫 坎为水
重重险阻大江横
欲破危艰靠信诚
苦困炼磨人健毅
行为高尚事方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