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批评孩子时家长要站在同一立场

批评孩子时家长要站在同一立场

时间:2023-02-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中国的传统观念中是父严母慈,但如果父亲批评孩子时,母亲上前袒护,父母态度、意见不一致就会使批评失效。夫妻双方对孩子的要求作出不同的答复,在日常生活中是常发事件。现在的父母大多是在摸索中寻求一条做好父亲、好母亲的路,因此,允许给自己和对方一个关于教育孩子的磨合期。调查显示,有了孩子之后的夫妻间的争吵,大都与抚育子女有关。

第二十三招 批评孩子时家长要站在同一立场

在中国的传统观念中是父严母慈,但如果父亲批评孩子时,母亲上前袒护,父母态度、意见不一致就会使批评失效。因此要求家长对孩子的要求最好能一致。

现在,在许多家庭里,夫妻之间常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不知所措或产生矛盾。夫妻双方对孩子的教育有不同的看法、想法,甚至矛盾。这原不是什么了不起的大事,而是自然现象。如同对待同一件事情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一样,不足为怪。因此夫妻双方发生分歧时,不必彼此抱怨,可以通过讨论、协商,以达到共识。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这种教育孩子的方式自古就有。现在的父母在感觉孩子难以应付时,偶一小用,也往往很奏效。但是,这是育儿的好方法吗?

在夫妻双方有了分歧后,有一点值得特别注意。那就是这种分歧和矛盾不要暴露在孩子面前。而不少父母在教育孩子上正是在这个节骨眼上犯了错误:在母亲教育或责备时,父亲站出来替孩子说话;或者是在父亲责备孩子时,母亲站出来替孩子鸣不平。这样固然会使得孩子无所适从,而且更严重地是助长了孩子的反叛情绪。因为既然父亲认为母亲责备得不对,或者反过来,母亲认为父亲的责备是不对的,那么孩子当然可以不必听了,因而孩子的错误或不良习惯也就得不到纠正,而且会对父母的意见和责备都置若罔闻。

所以在教育孩子时,夫妻双方任何一方都不应出面袒护孩子,即便是一方——父亲或母亲责备得不对,另一方也不应在一方正在教育时,出来纠正,或者当着孩子的面夫妻争吵。这样既会损害对方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也会伤害母子或父子感情。从而使得对方日后无法再对孩子进行教育。

夫妻双方对孩子的要求作出不同的答复,在日常生活中是常发事件。父母们也习以为常,因而忽视了它对子女教育的不良影响。这里不妨举几个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孩子吃了晚饭坐在电视机前不肯起身,母亲便催促儿子去做功课:“不要再看电视了,该去做功课了。做完了好睡觉。”儿子不起身:“我看完再去!”母亲坚持说:“看完这个节目,就很晚了,还能做什么功课!快去,听话!”儿子正在犹豫时,父亲却在一旁调和:“等看完算了!”儿子当然也就不起身了。结果功课也就没时间做了。

在花钱上也常出现这种不一致的现象。孩子跟父亲要钱买新运动鞋,父亲认为旧的没有破,可以穿,不必买,因而不给钱。孩子又去找母亲,母亲经不起他的纠缠便给了。这是两个常见的例子,夫妻虽然没有争吵,但是给孩子造成的不良影响却是一样。使父亲(或母亲)在孩子的心目中没有了威信,使孩子有了依仗,可以不听父母的话,助长了孩子的任性和娇气。

那么在具体问题上出现不同的看法,应该怎样处理呢?正确的方法应该是在母亲(或父亲)责备孩子之后,在孩子不在面前的时候,父亲(或母亲)再提出自己的看法,与对方讨论,以取得一致的看法,避免日后重蹈覆辙。故此,家长应当明白以下几点:

1.“红脸白脸”谁来唱

在我们的文化中,父严母慈的传统非常悠久。由于长期男尊女卑的意识,父亲往往被认定为家庭权威代表,孩子觉得难以亲近。在管教子女方面,父亲扮演指挥官和仲裁人的角色,是唱白脸的。而母亲主要采取理解或合作的方式,对子女提供照顾、帮助克服生活上的困难,是唱红脸的。

就拿《红楼梦》来说:贾宝玉的家长分为两派——以贾政为首的“严厉派”,以贾母和王夫人领头的“溺爱帮”。在两种势力的矛盾中,宝玉最终学会了见父亲说官话,见母亲说“人话”的本领。不论曹雪芹是否要把宝玉推向反抗封建势力的前沿,他为宝玉设计的却是一个失败的家庭教育环境。

现今,如果我们问孩子在家怕妈妈还是爸爸,相信不少孩子的回答已经与宝玉不一样了。由于越来越多的女性享受和男性相同的教育机会,越来越多的妇女选择外出就业,于是,“男主外、女主内”的角色分工发生了变化。

当父亲的态度温和下来时,母亲忽然变得硬朗起来。加上孩子天生对母亲有一种依赖感,更突出了母亲的权威。这也是很多孩子现在怕妈妈的缘故。与昔日威严高大、令人惧怕的形象相比,现在孩子眼里的爸爸越来越和蔼可亲了。这就是现在人们常说的“严母慈父”现象。

那么,教育孩子,需要“红白脸”吗?

随着单亲家庭、再婚家庭的出现,衍生出更多父母角色定位的问题,现实生活中父母的角色具有更大的弹性。但归根结底,一个家庭需要的并不是“严父慈母”,也不是“严母慈父”,而是每个家庭成员要在孩子的教育上态度一致,集“严”、“爱”于一身,教子有方、爱子有度,如此配合默契才能取得孩子的信任和尊重,也才是给孩子的最有利的成长环境。

2.教育孩子,父母“脸色”要一致

(1)不一致的教育有损孩子的心理健康。

辨别是非本就是孩子需要学习提高的能力,而父母应该做好孩子的指路明灯。一旦父母的“语调”不一致,孩子当然会听从顺耳的声音,这样肯定不利于他们建立健康的人格,也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之道。

(2)父母在教育孩子前需要磨合。

现在的父母大多是在摸索中寻求一条做好父亲、好母亲的路,因此,允许给自己和对方一个关于教育孩子的磨合期。如果在孩子出生前,你们还没有就教育的原则问题达成一致,那么孩子还给了你们1年时间(一般孩子在1岁前对父母的争执不太在意)。可等孩子能听懂话了,父母的分歧就不要再轻易暴露在孩子面前了。

调查显示,有了孩子之后的夫妻间的争吵,大都与抚育子女有关。因此,父母应抓紧有限的时间,赶快就以下问题达成一致:

①整个家庭的短期、长远规划。孩子的成长和教育脱离不了整个家庭发展的“大”环境。制订这个规划的同时,你们的生活目标也更明确,照此努力吧,你们会感谢孩子到来的及时提醒。

②希望孩子将来成为什么样的人(重在性格和品质方面)。这是你们处理有关孩子问题的前提和目标。

③近3年内对孩子的规划。有了近距离的方向,才不会出现“多头”教育,避免教育走弯路。

④最需沟通好的是:孩子犯错误时,谁来指出和批评孩子,另一方如何配合,而不只是唱“红脸”“白脸”的方法。

3.父母需要建立“预警”机制

即使父母就原则问题达成一致,也不要忽视对生活中出现的状况的及时沟通,比如:断奶、上幼儿园、报兴趣班等。沟通要选择孩子不在场的时候,同时,千万不要忘了向有经验的家长取取经。建立“预警”机制,可以及时化解父母的分歧,使两人的意见随时保持一致,这样做的好处有两个方面:一是不会出现父母双方“打架”的情况,避免让孩子受到惊吓;二是孩子出现问题时,两人也能同一个声音、协调一致地处理,心平气和地解决问题,根本不用在孩子面前戴面具。

4.批评孩子不可过激

实际上,父母在孩子面前唱“红白脸”,很多时候是由于他们自己没有把握好教育尺度所致,仔细想想如果不是父亲或母亲批评过甚,也无需另一方来当和事佬,如果你表扬得当,当然也就不用担心孩子“翘尾巴”,而需要有个人来“泼冷水”。

5.避免“红脸白脸”,不可忽视祖辈的因素

年轻的父母都有共同的感受:每次孩子去过爷爷奶奶家后,原本很乖的孩子会变得有些任性。到家后父母总要花一段时间才能使孩子恢复到原先的样子。这是因为,祖父母是孩子的“大后方”,孩子总能从那里得到源源不断与你作对的动力,你刚虎起脸,他们就一把将孩子揽入怀中,没准还给你两句。

其实,祖辈对孩子的关心和爱护可以理解,因此,每次带孩子去祖父母家的时候,千万别忘了事先做好他们的工作。

批评还要有指导性,家长批评孩子时,不仅要告诉孩子不应该做什么,而且还需要告诉孩子应该怎么做,让孩子分清利害。否则,由于孩子的理解能力有限,他很可能将父母对他的批评理解为“我可以偷懒,如果不在乎受批评的话。”然后,他就会作出这样的权衡:将以偷懒等行为中得到的好处与被批评的坏处相比较,而权衡的结果往往是决定付出挨骂的代价。生活中这种情况很常见,许多孩子对挨骂不以为然,仍然我行我素,这类批评也是极其失败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