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招 正确看待孩子重犯同一错误
经常听一些父母抱怨,孩子总是没有记性,常常重犯一些过去的错误,可是,作为父母,当你批评甚至厉声训斥孩子时,有没有想过应很明确地告诉他训斥的理由呢?
有的年轻父母脾气躁,看到孩子做错事或者不听话,脾气来了,就喜欢大骂一通。这时,老实一点的孩子就呆呆地站在一旁让父母骂,调皮的不免要顶上一两句。父母骂了一通,出了气,可是孩子并没有认识自己的错误,更没有什么悔改之心。
显然,父母在孩子做错事时,单纯发一顿脾气、斥责一顿是无法教育好孩子的。在责骂孩子时,父母应该说清道理,指出孩子错在哪里,为什么不应该这样做,使孩子能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自觉地改正。有的父母在孩子不听话,重犯一些错误时,还喜欢翻老账。孩子重犯一些过去的错误,正好说明孩子对以前的错误没有认识到位,过去骂的时候父母没有说清道理,孩子没有明白挨骂的原因,进而产生抵触之心,因为挨过骂了,便觉得付出了代价,进而产生了重犯错误的心理倾向。这时做父母的则需要冷静思考自己的教育方式,冷静而耐心地向孩子说明行为错误的所在,热情地帮助他们认识自己的错误,寻找出重犯的原因。
一位母亲,她有一个容不得女儿顶嘴的毛病,女儿一顶嘴,她就气大,骂得很凶。什么恶毒的话都能骂出来。本来就很不信服的孩子,经她这一骂,更是不服了。于是母亲气急了,就翻旧账。“要你好好读书,你不好好读书。小学时我就再三提醒你,要你好好读书,你不专心学习。中学时,上课爱说话,听得不认真,现在考试又不及格。除了说话、闲聊、玩,你哪门子事做得好?洗碗打破碗,扫地还要我扫第二遍。玩、玩,你玩死这条命算啦!”
这些话,女儿不知听过多少次了,也厌烦透了。因而母亲数落完了,女儿不但没有对自己的错误有什么认识,反而更反感:“过去的一些事,老拿来讲来讲去。”所以,父母在责备孩子时,一定要注意,绝不能由于恨铁不成钢,就把自己的不满一股脑儿全部发泄出来。应该就事论事,冷静客观地向孩子讲明所犯错误,说明道理,使孩子认识自己的错误,从而产生悔改之心。这样才能起到教育孩子的效果。
在孩子的作业中,同样或类似错误反复出现是较为普遍的现象。如果家长问他:“你为什么总犯同样或类似的错误?”连他本人也莫名其妙。在这种情况下,家长应当怎样帮助孩子呢?如果光让他一次又一次地反复改错,未必有益。因为学习不单纯是知识的积累和技能的培养,还包括个性心理品质的成长。孩子在学习过程中的每一次成功或失败,都直接受到他心理因素的影响。因此,当家长看到孩子的作业中出现同样或类似的错误时,就应着重帮助他找出产生错误的内在心理原因。让孩子计算一下重犯错误的次数,问一问他:为什么在可能做对的情况下,还出现错误呢?假如孩子在回答时强调了客观原因,如:作业太多了,老师给的时间短了,等等,家长应心平气和地、委婉地引导他得出正确的结论,即原因在他自己本身,并通过实例明确地指出,这是由于“不能支配自己的行为”所带来的后果。然后,帮他给自己提出新的自我教育的要求:做作业或回答问题时,没经过仔细思考就不写一个字,不回答一个问题,作业没做完就不走神分心。在执行这些要求时,家长要不断提醒,表示关切和信任。
为了培养孩子自我监督、自我检查的习惯,可以让他画个表格,记录自己作业的情况。表格分三栏:由于心不在焉而犯错误的数目;由于没掌握教材而犯错误的数目;答对的数目。适当的时候,还可让他进行分析、比较,看看自己的进步。家长对孩子的每一点进步都要进行鼓励,使他在自我调节的训练中,学会监督自己、支配自己的学习时间。
现在,我们讨论另一个方法,帮助家长处理孩子屡教不改的问题。一位母亲叙述了她面临的难题:她的儿子鲍比总是不能按时回家。她告诉我们,他总是找各种各样的理由,从不遵守诺言。
站在鲍比的立场,重新把这个情况介绍给大家。然后,在鲍比常年迟到的问题上,家长们可能有的三种处理态度。
鲍比:“我喜欢和同学放学后在操场上玩。我知道应该5:45回家,但有的时候,我忘了。昨天和前天,我回家晚了。妈妈很生气,我不想让她再对我大吼大叫。那天我问同学几点了,他告诉我6:15。我马上不玩了,跑回家。”向我妈解释:“我真的是问时间了,但已经太晚了,我是用最快的速度跑回家的。”
第一位家长的反应:
“我已经听够你的借口了!再也不相信你了。这次你要接受惩罚。从下周开始,每天放学就回家,不能出去,也不能看电视。我不在的时候,我会让其他人看着你。回你自己的房间吧,晚饭已经没了。”
鲍比会怎么想?
第二位家长的反应:
“哦,亲爱的,你都跑得出汗了。我给你拿块毛巾擦擦,向我保证别再迟到了。”
“你真让我担心,过来洗洗手,晚饭要凉了!哦,要不妈妈给你热一热?”
鲍比会怎么想?
第三位家长的反应:
“你说你在尽力往家赶,但我还是不高兴。我不想再看到你那么急急忙忙的。我希望你说好5:45到家就能做到。”
“我们已经吃过晚饭了。厨房也没剩什么吃的了,你要愿意就自己做个三明治。”
鲍比会怎么想?
我们当然不可能知道鲍比的真正想法。很多家长认为第一位家长的做法太侧重惩罚了。(孩子可能会想:“她真坏。我要报复她。”)第二位家长太好欺负。(孩子可能会想:“我做什么都可以逃脱处罚。”)第三个家长做得“正合适”。她没有惩罚,但又表明了自己的坚定立场。(孩子可能会想:“妈妈真生气了。从现在开始,我最好按时到家,她既然相信我,我不能让她失望。我也不想自己做三明治了。”)
理解了这个练习后,这位妈妈就回到家里,用了第三种方法,果然见效。
当问题一再出现时,情况就会变得比先前复杂。那么复杂的问题就需要复杂的技巧。家长辅导员、劳务谈判代表、婚姻咨询师已经总结出一套非常好的方法,用以解决复杂的问题和冲突。这里介绍给大家:
解决问题的五个步骤
第一步:询问孩子的感受和需求。
第二步:说出你的感受和需求。
第三步:一起讨论,找到大家都同意的解决方法。
第四步:把所有的想法都写下来(不带任何评论)。
第五步:挑出哪些建议你们接受,哪些不接受,哪些要付诸行动。如果家长们能坚持这样做的话,相信孩子们在“重蹈覆辙”上会大有改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