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批评孩子次数不应过多

批评孩子次数不应过多

时间:2023-02-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许多家长在孩子犯错误时,总是大加谴责,却忘记了犯错误是孩子很好的学习机会。想以批评来改掉孩子的某些坏习惯是根本不可能的。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屡见不鲜,下面我们来看一个案例:小宇(化名)是一名正在读初二的男孩。父母经常人前人后地批评小宇,导致孩子产生自卑感及反叛心理。小宇说,自己从小到大几乎没听过妈妈的表扬,倒是批评不断且从不顾及场合。

第三十一招 批评孩子次数不应过多

在教育儿童方面,家长的态度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较为开放的,例如美国等发达国家,对孩子持顺其自然的态度,管得比较松,这样有其好的一面,即利于孩子养成天真、坦率的性格,但不容易培养他们的是非观念。而中国家长大多是另一种,即对孩子严格管理,它好的一面是能从小培养孩子的是非观念,负面效果是,过多的批评可能会影响孩子自信心,使孩子变得胆小怕事。而且还会导致孩子过多的自责,使他们惯于为了获得成功而作一些冒险。

父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总是有太多的不放心,像1.5~3岁这一年龄阶段的孩子,他们学会了走路和用手抓物,可以接近和操纵物品,这使孩子感到了“自我”的存在。便不再显得十分顺从和听话,而是样样事情都喜欢自己动手,渴望表现自己的力量和能力。如果父母对孩子的行为限制过多、批评过多、惩罚过多,就会使孩子的个性向两极发展:

(1)引起孩子的不满和敌对情绪,产生反抗行为,形成任性、执拗等不良性格,即出现所谓的“3岁危机期”或“第一反抗期”。

(2)孩子的独立性被扼杀,认为自己无能并怀疑自己的能力,形成依赖性强、怯懦、自卑等不良性格。

其实,孩子从失败中可以积累经验教训。许多家长在孩子犯错误时,总是大加谴责,却忘记了犯错误是孩子很好的学习机会。家长们的批评目的是想阻止孩子再犯同样的错误,但这样做常常会产生相反的作用。孩子们或因害怕受到责备而不敢冒险,失去学习新技巧的热情和胆量;或产生反叛心理。而且,过于频繁的责备不仅让孩子变得“皮”了,对父母的批评充耳不闻,在成长的岁月里,更会在孩子的心里留下阴影,认为自己做什么都不行。

当孩子能走会跑以后,一天之内被妈妈批评个三五次简直就是家常便饭。因为这时的孩子不是摔坏了杯子,就是拿着拖把到处乱拖,要不就干脆钻到桌子底下尝试着把小指头塞进电源插座里,总之,只要妈妈1分钟没注意到,孩子就肯定会“犯错误”。但是专家却建议,不管孩子犯多少错误,每天的批评最好不要超过两次。对孩子的教育应避免过多地给予批评,否则可能会出现以下情况:

1.逃避批评或者逃避可能导致被批评的环境

经常被父母批评不敢下水学游泳的孩子,到后来会产生一种惧怕水的心理,严重的连走近河边或池塘边也会惧怕。父母如常批评孩子的作文不好,孩子就有可能会放弃努力学习作文的念头,严重者还会放弃其它科目的学习,失去学习的兴趣。

2.经常受批评的孩子会渐渐学会批评别人

心理学研究表明,孩子最容易受现成事例的影响。在孩子的生活中,成年人,尤其是权威型的成年人的一言一行,都可能给孩子的心灵打上深深的烙印。成年人以什么样的态度去批评别人,孩子就会模仿成年人的样子去做。所以同样,家长经常批评孩子,他们也会模仿家长去批评别人。

3.消极的批评导致消极情绪反应的习惯模式

孩子很容易把批评视为一种惩罚,通常是以哭闹、愤怒、怨恨、害怕作为受到批评时的反应,这样的反应方式,无疑是消极的情绪反应,妨碍了任何积极的反应行为,挡住孩子前进的脚步。

一位父亲说:“我叫7岁的儿子接住我投过去的滚地球,但是他害怕球弹起来打着他,就往后退或是往旁边躲。我很生气,就说他像个女孩子。他哭着跑了。后来有好几个星期他都不肯和我一起玩投球游戏。过了一段时间,在我的请求下我们又一起来到了院子里,这次我没有批评他、刺伤他,他接得好我就夸奖他,他很快就学会接球了。”

1.经常责骂孩子会导致家庭气氛不和谐

想以批评来改掉孩子的某些坏习惯是根本不可能的。父母两人一再责骂却不见效果,反会转为互相埋怨,并可能导致夫妻关系恶化。在这样的情况下,孩子也会受到伤害。家里不和谐的气氛与父母之间的争吵更容易使孩子成为发泄怨气的对象。

2.由于害怕批评可导致孩子的怯懦

一个上幼儿园的6岁孩子,在写字作业本的四个角上画了四朵乱七八糟不成样子的小花,他认为这样能使作业本更加漂亮。谁知老师一见就皱起眉头说:“看你,把作业本搞得这么脏!”从此以后,这个孩子就不敢再画画了,以为自己根本不会画。

3.常责骂孩子会使孩子的自信心受到损害

从小就被大人们过多批评的孩子,会比别的孩子多几分悲观,少几分自信,对外界的一切事物都存有一些疑虑和恐惧。心理学家哈瑞·苏利文说过:“学龄前儿童如果经常被父母批评,那么为了保持自尊,他们就常会找别人的麻烦,即使别人是和善的、好心的,也常会被他们所敌视。”无疑,这对于他们的身心健康是极为不利的。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屡见不鲜,下面我们来看一个案例:

小宇(化名)是一名正在读初二的男孩。在父母和旁人的眼里,他不爱学习,成绩很差,生活中对什么都无所谓、不在乎,而且不爱与人交流,基本上没有什么朋友。为了帮小宇提高学习成绩,其父母曾多次送他到各种培训班,并为他请家教,却毫无成效。在家时,小宇从不和父母沟通,很少说话。父母经常人前人后地批评小宇,导致孩子产生自卑感及反叛心理。母亲经人指点,才怀疑孩子心理有问题,便带他四处找心理医生。

教育心理专家在与小宇进行沟通后发现,导致他行为异常的根本原因在于他内心充满了逆反,他对自己的母亲甚至表现出了一种近乎仇恨的反感。小宇说,自己从小到大几乎没听过妈妈的表扬,倒是批评不断且从不顾及场合。

专家认为,这是由于父母在教育方法上的错误,导致了孩子毫无生活热情,没有目标感,因而对学习无兴趣,人生观极度消极。对此,专家建议,当家长发现自己的言行对孩子造成了伤害后,应及时向孩子郑重道歉,并尝试发现和表扬孩子的优点;同时,可让孩子参加一些心理拓展训练,将孩子与父母隔离一段时间,利用第三方力量弥合亲子关系,并鼓励孩子建立积极的人生观。解决了以上问题,孩子才有可能产生兴趣。

因此,家长批评孩子,不妨每天只说个一两次,不要逢事就说,因为有的错误,孩子可能马上就能自己明白,不说也罢。

千万不要翻来覆去批评个没完没了,连续的负强化会使孩子心理上长期处于紧张状态,感到这也不行,那也不是,从而无所适从,严重的会产生自卑感,甚至破罐破摔。所以,家长一定不要对孩子的错误反复、连续负强化。

就孩子学习与生活的全过程讲,大约15~20年左右是在直接或间接地认识世界,学习知识和掌握各种技能。他们从不知到知,从不懂到懂,从不会到会,从被动地接受到主动地创造,必然要经历一个曲折的、困难的过程,其间不管他们犯了多少次错误,出现过多少次磕磕绊绊甚至较大的退步,只要其求知的动机、兴趣、欲望、信念和意志没有衰退和泯灭,其内在动力系统没有遭受破坏,他们就能够完成人生第一旅程的任务。这就如一艘驶离港湾的航船,只要其动力系统完好无损,它就具备着在正确导航前提下驶向理想彼岸的能力。每一位家长都应该懂得,保护孩子们的主动力是自己的第一要事。家长必须懂得:及时正确的鼓励孩子自身的进步,进步时感受到的欢愉和自豪是孩子们自信力成长的沃土。

而过多的没完没了的批评,甚至有了进步取得了成绩也不给予表扬和鼓励,必然使孩子得不到温馨和信任,使他总也看不到自己的进步,感受不到成功的欢乐。久而久之,他们就会失去自信心,失去进取的欲望和坚韧不拔、不怕困难、不怕失败的意志,形成严重的挫折心理——一种严重的心理障碍,而这种障碍又会反过来严重抑制进取心的发展和智力的正常开发。他们视学习为畏途,对事物反应迟钝,对生活没有什么兴趣,对不良事物没有反抗和批判能力,严重的还会使他们觉得好像生活在四处坚壁的绝境中,进亦忧、退亦忧,从此没有生气。显而易见,“这也不是那也不是”的批评之所以非常有害,正是因为它能够损害甚至毁灭青少年的“动力系统”,熄灭他们的青春之火,其结果正与批评者“不说不进取,不打不成人”的初衷相反,这不能不为批评过多过滥的家长所戒。

过多的批评和数落孩子,不仅没有使孩子进步,还使他们产生了“抗批评性”:家长声色俱厉地批评,孩子装模作样地接受,可是一转脸,他依旧我行我素。在孩子的记忆里,家长每天多次的批评已经变成了家常便饭,对于孩子的任何事情,家长都要找到错误的地方,然后进行一番说教,这样的批评,因次数太多而失去了重要性,无法引起孩子的重视,对他们起不到什么作用。可见,总是一味的批评孩子,的确不是什么好方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