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不要小题大做地批评孩子

不要小题大做地批评孩子

时间:2023-02-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作为家长,在孩子犯错的时候,批评是理所当然的,但也不能因为孩子犯了错,就小题大做,不顾孩子的自尊心,大肆宣传,使孩子心灵遭受创伤。父母看到很容易的题目孩子都做错了,就说孩子粗心,不用功,甚至小题大做地批评一通。家长不要小题大做,上纲上线。孩子不小心打碎了一个碗,这是一个小到不能再小的损失,父亲却小题大做,他只要提醒孩子下回注意就行了,完全没有必要把孩子的失误扩大化,结果弄得不欢而散!

第三十三招 不要小题大做地批评孩子

小题大做的意思是:拿小题目做大文章。比喻不恰当地把小事当作大事来处理,有故意、夸张的意思。小题大做本身带有贬义,是不好的词语。可这样的词语在家长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却常常被转化为行动,对孩子造成了伤害。

作为家长,在孩子犯错的时候,批评是理所当然的,但也不能因为孩子犯了错,就小题大做,不顾孩子的自尊心,大肆宣传,使孩子心灵遭受创伤。

像年纪小的孩子,知识结构还没有形成,思维定势也不明显,做作业时出错的可能性非常大。父母看到很容易的题目孩子都做错了,就说孩子粗心,不用功,甚至小题大做地批评一通。这种做法是极其错误的,家长过分强调孩子错误的严重性,目的是想引起孩子注意,克服粗心大意的不良行为。而很多时候却适得其反,这样做的结果不仅不能解决孩子的粗心问题,而且还严重地强化了孩子内疚、惊慌、恐惧等心理,进而形成自我否定的消极心理。

每个孩子都希望得到老师和家长的关注,也不排除孩子会故意犯些小错来引起大家的注意。家长对孩子偶尔做出的不良行为不必很紧张,小题大做,大加批评反而会把这个错误行为放大,造成他们的逆反心理。

下面我们来举个例子:

有位家长说:“我的儿子今年8岁了,上小学三年级。我先来说说事情的经过,昨晚接他回家,发现他多出了好多小玩具,我问他哪来的,刚开始还撒谎,东拉西扯,最后才承认是拿我钱包里的钱买的,每次拿50元,总共拿了三次,150元就剩下30多元了,都买了小玩具、零食、漫画书,还给了其他的同学。事情明了后,我很震惊,也很心痛,我的孩子怎么会这样呢?撒谎、偷钱,这是我绝不容许的行为。”

其实孩子拿钱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必然发生的事情,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件好事,说明孩子长大了,开始对钱有了更具体明确的概念。家长不要小题大做,上纲上线。更不能上升到人品、道德这个话题上去,让孩子有负罪感,或者让孩子觉得自己是个不可救药的坏孩子,这些都是不可取的,家长需要平静地解决问题。

再讲一个故事:

一家人到餐馆吃饭,八岁的儿子不小心碰掉了一个瓷碗,碗碎成了几块。父亲很生气,打了儿子一个耳光,骂道:“你真是个败家子!”赔了碗钱,一家人饭没有吃完就离开了饭馆。孩子不小心打碎了一个碗,这是一个小到不能再小的损失,父亲却小题大做,他只要提醒孩子下回注意就行了,完全没有必要把孩子的失误扩大化,结果弄得不欢而散!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出现很多的问题,都需要家长指导他才能改正,但是千万不能小题大做,给孩子施加压力,在他们心里留下阴影,使得他们心理上的负担日益严重,造成在以后的成长过程中出现连锁反应,出现叛逆心理等,以致做出一些偏激的行为。而且还会拉开家长和孩子的距离,在孩子眼里,你会成为可怕的人,他们甚至想逃离你的视线,家长应冷静地批评孩子的这种错误行为,让孩子知道不能再这样做了,明辨是非以后,这种情况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慢慢改善,也就不会再成为问题了。

当然,孩子做错了事,表现出不良行为,批评与惩罚也是必要的,但必须注意“分寸”、“度”,不要小题大做,也不要遮掩,要恰如其分,最好是认真对待,理智处理。

父母谈话喜欢高谈阔论,用大话说教,即使细小琐事,也可能会小题大做,上升到“理论”,子女往往充耳不闻,口服心不服,甚至产生心理抵触。这样总是揪住孩子的缺点不放,将错误扩大化,会导致孩子负面情绪的恶性循环,让孩子在“我是坏孩子”的意念中沉沦。

有的父母往往以成人的标准来衡量孩子,不是站在发展的立场上,宽容地接受孩子由于缺乏经验与能力而犯的过失,而是小题大做,大发脾气,并且将孩子以往的所有错误重新数落一遍,引起孩子反感。

就像孩子经常会出现的打架情况,家长处理不好,就会对孩子造成负面的影响,甚至演变成终身伤害。有些家长可能认为这是危言耸听,下面给大家分析一下:

目前,我们已经进入了名副其实的“独生子女时代”。独生子女,无一不是父母的掌上明珠,任性、大胆、妄为,在他们身上都有或多或少的体现。他们大多争强好胜,不会示弱,几乎人人都以自我为中心。

由此,引发出一个问题:在学校集体生活中,他们稍有不如意,往往就会发生打架的情况。事情发生后,家长的“灭火器”角色常常是这样扮演的:或严厉地批评孩子,或强行要孩子道歉,或以暴制暴地打孩子一顿……这些做法,都是不理智的,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极为不利。

其实,当孩子打架时,家长应理性看待和处理。俗话说:“牙齿和舌头那样好,有时牙齿还会咬到舌头。”孩子们学习、生活在一起,发生点摩擦甚至打架都属正常,不值得大惊小怪、小题大做。试想,哪个人在孩提时没有过打架呢?可以说,孩子打架就像日出日落一样正常,家长根本用不着为此而惊慌失措。

在处理孩子打架时,应本着教育的原则,循循善诱,春风化雨。向孩子讲清楚打架的危险性、危害性,使孩子对打架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在处理时,家长不能性急,不要指望教育一次、两次,就可以大功告成;要允许孩子在打架问题上的反复,让孩子慢慢进步、慢慢改正。当孩子发生打架情况时,家长要及时介入进行耐心细致的说服教育,不要“缺位”;更不能“以暴制暴”,孩子打架犯错,家长就打孩子,这会让孩子陷于迷茫:既然打架不对,为什么家长也要打人?从一首“儿歌”也可看出孩子的这种心理:“打人、骂人,长大了不是好人。只要家长有爱心、耐心、信心,顽石也会点头。”

让我们来看一下一位成功妈妈的经验:

“小题大做是我在带孩子的过程中常犯的毛病,而且犯的时候自己意识不到,还危言耸听,甚至杞人忧天。女儿上幼儿园的时候,有次发现女儿的文具盒里多了两只陌生的铅笔,女儿的文具都是我买的,一眼就能看出此笔非我家所有。想到女儿居然拿了(当时可能想得比这个字眼更严重,该是偷)别人的东西,质问女儿拿谁的笔,为什么要拿别人的笔。”女儿支吾着,回答不出。气得我狠狠地打了女儿几下,严厉警告女儿:“不准拿别人的东西,以后坚决不允许”。渐渐地,知道了在幼儿园无意拿错笔的事时有发生,女儿的笔也常常不见了。幼儿园座位不固定,且围的是圆桌,混在一起,自然容易拿错。

后来,女儿上小学了,没有多久女儿就加入少先队了,几乎是每天,要在校门口买红领巾。那时的女儿或者将红领巾落在教室或者托管班,或者从家走的时候忘了带。我很气恼,也会狠狠地教训女儿,甚至有一些惩罚措施,可随后一切如故。想到女儿对这么一件小事这样丢三落四,以后长大了会如何,我不敢想,对女儿的未来充满了忧虑。

渐渐地,我也麻木了。我改变不了女儿的忘性,但可以改变自己的态度,那就是熟视无睹。也奇怪,自二年级,尤其是三年级以来,越来越少发生忘带或者丢红领巾的事情。

很多发生在女儿身上的事情,开始都被我看得很重,后来发现其实都是有点被我夸大了。

譬如女儿吃零食,我一再地给女儿讲学校门口商店的小食品是多么的不干净,是在怎样的充满了苍蝇和老鼠的手工作坊里做出来的,还是不能打消女儿的欲望。还交代女儿要吃什么,我去大型超市买回来,可学校门口的商店对女儿还是有很强的吸引力。干脆,女儿想吃的时候我就让她去买,这样每次她买了还会告诉我,我今天买了什么什么了。我呢,只是提醒女儿,不要经常买。放开以后,发现女儿其实并不热衷买小食品了。

对女儿,我从以前的“小题大做”转向现在尽量的“顺其自然”。变化的原因在于实践的推进和自己认识上的提高。

先说实践的推进:很多被我看得很重的毛病不过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必然会碰到和经历的,随着成长很多所谓的毛病自然而然地消失了,消失和我的管教无关,只是因为她长大了,很多所谓的毛病也就避免了。很多规矩是在过程中确立的,不是天生就具备的,我以前对女儿的要求就像立规矩,总认为许多规矩女儿应该知道。

再说认识的提高:这份提高与我对道德的认识有很大的关系。我是个受传统文化影响较深的人,传统文化中对道德的拔高要求,以及对道德理想化的要求也深深地影响到我对女儿的教育。对道德的完美化追求使得我苦闷于女儿的许多现实表现,传统对于道德过于注重教化,即过于强化教育的痕迹,使得我发现在现实中知行的严重脱节。慢慢地,我尽量从人本出发,不是设定一个目标去让女儿靠近,而是从女儿本身出发,还原她作为一个人的需求和展现:具体方法就是尽可能地顺其自然。

其实这些方法是很简单的,只要家长能够放开自己固执的心理,不要把孩子的每一个错误都夸大化、严重化,你也会做到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