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批评孩子应突出重点

批评孩子应突出重点

时间:2023-02-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对一件事情,有时家长会对孩子嘱咐好几遍,唯恐孩子不明白,不按自己的意思去做,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唠叨”。对大部分孩子来说,他们所不愿听的、反感的,正是父母的唠叨。当你发现孩子的错误,迫不及待地要向孩子唠叨时,千万要忍住。而如果家长把唠叨换成提问,让孩子回答问题,那么在思考问题时,孩子的积极性就被调动起来,思维就会处于活跃状态。唠叨的结果,很难判断孩子听进去了多少,他认识到什么程度。

第三十八招 批评孩子应突出重点

批评孩子突出重点的好处在于:如果一次只谈一两个问题,这样就能谈到要害,孩子能认识到错误的严重性。

如果父母谈话内容不明确,信口开河,东拉西扯,漫无边际,泛泛而谈,话不切题。结果,杂七杂八漫话三千,孩子听了不得要领,感到迷茫。有时不了解孩子的心理特点和思想实际,缺乏针对性,表扬言不由衷,批评没有依据,说理空洞无物。孩子听了生厌,效果自然是隔靴搔痒,而且谈话习惯于老生常谈,强调重复。结果,孩子听得耳朵生茧子,只当“耳边风”。

有些父母往往口若悬河,贪多求全,没完没了。另一些父母则是整天唠叨,喋喋不休,饭桌上数落不停,床头边话语不断,孩子听着头疼,以致产生逆反心理。家长应该明白,言教固然重要,但像这样的言教方式,给孩子带来的只能是负面影响。非但不能让孩子认可培养良好习惯的重要性,还有可能让孩子讨厌习惯,或者养成了更多不良习惯。

由于孩子的年龄特征,他们的分辨能力、理解能力相对比较弱。家长在进行批评时,就要注意突出重点。不要没完没了地对孩子念叨,更不能翻出孩子以前犯的错,一起数落,弄得孩子不知所措、一头雾水。

对一件事情,有时家长会对孩子嘱咐好几遍,唯恐孩子不明白,不按自己的意思去做,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唠叨”。对大部分孩子来说,他们所不愿听的、反感的,正是父母的唠叨。他们越不愿听,父母就越不放心,反而加倍地唠叨起来,这就形成了恶性循环。父母常常感到伤心与忧虑:“唠叨还不是为了孩子们好?”、“不给他们讲,怎么能懂事呵!”好像只有无休止地向孩子们陈述一个又一个的道理,才是最好的家庭教育方法。

现在,家长不妨试用一个新办法:把唠叨变成提问题。当你发现孩子的错误,迫不及待地要向孩子唠叨时,千万要忍住。把自己要说的内容,变成提一个问题,让孩子说说,也许孩子比你说得更好更生动。当然,提问题时,千万不要摆架子,态度要诚恳、热情,要认真地倾听孩子回答。他如果说得不完全时,家长也不要急于唠叨,可以再问,即使说错了,也不必由家长公布“权威答案”,而是巧妙地用提问题暗示他的错误所在,让他再思考、再回答。

这样做的好处有以下三点:

1.可以发展孩子的思维,让他的思维处于一种活跃状态

经常向孩子唠叨,可能使他的大脑形成这样的条件反射:一听唠叨就抑制起来,久而久之思维甚至会变得迟钝。而如果家长把唠叨换成提问,让孩子回答问题,那么在思考问题时,孩子的积极性就被调动起来,思维就会处于活跃状态。

2.可以更加了解孩子

唠叨的结果,很难判断孩子听进去了多少,他认识到什么程度。而让他回答问题,则可以了解得一清二楚。教育就可以增强针对性。对孩子没有听进去的话,家长先要分析孩子为什么没听进去的原因,再采取相应的办法。

3.增加家庭中的平等、民主气氛

家长以平等的态度,向孩子提出问题,又以极大的兴趣来倾听时,孩子一定会感到十分欣慰,因为他的意见在家中可以起到作用,自己得到重视。而另一方面,孩子的回答常使成人得到不少新鲜知识,因为他们求知欲强,记忆力好,在开放改革时代他们得到的信息量也相当可观。

在提问→解答→讨论→再提问……的过程中,家长不仅是孩子尊敬的师长,也是他们知心的朋友,原来由于唠叨造成的恶性循环,也变成互相了解、互相探讨、互相提高的良性循环了。

批评的语言简洁明了,突出重点。就可以把唠叨换成忠言让孩子作个忠实的听众。家长要注意说话要说到点子上,不要啰里啰嗦,让孩子产生厌烦情绪。孩子的注意时间不是很长,因此家长应该把批评的话语在孩子注意力最集中的时候讲完。如果像裹脚布那样又臭又长,孩子们才无暇顾及你在讲什么呢!

举一个例子,一个妈妈说:“我没有文化,不知道和孩子说些什么,和孩子说几句,却引来孩子一句这样的话:‘妈,你说的话十句就有九句是废话,你说还不如不说,这样更让我烦。’你说这种交流能继续下去吗?”

可她同事和女儿却不是这样,她们是无话不谈的朋友,即使现在孩子在上高中,母女俩也是经常通电话,孩子把学校的事情,同学的事情,自己的烦恼,及时向妈妈倾诉。就拿第一学期的期中考试来说,那一次她的数学成绩考了70多分,虽然总成绩还不错,可数学成绩很落后了。孩子及时告诉妈妈,当时情绪很低落,妈妈是这样说的:“你这次数学考成这样肯定是有原因的,能告诉我具体原因么?”孩子说:“我考试失误比较多,我的计算题计算结果算错了,还有一些选择题也有错误,计算题和选择题的分数都比较重,结果丢了20多分”。妈妈说:“这说明你在平时的做题过程中,对计算题可能比较不重视,以后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多做计算题,对计算结果要运用不同的方法去验证,再是考试要仔细,不要慌张,要沉着应战,时间充裕要仔细检查。我相信以平时的努力以后会考出好的成绩。”孩子说:“听了你的话我的心情开朗了许多,以后我会注意和努力的。”如果这位家长这样说:“你怎么考得?人家怎么都考得好呢?是不是平时贪玩了?你也太笨了。”其结果会怎样?那只会给孩子的心灵造成伤害,亲子关系紧张也是情理当中的事,在母女之间造成一道鸿沟,又怎么能较好地沟通呢?

对于屡教不改的孩子,斥责是家长在教育孩子时最常用的一种方法。然而,要使批评达到很好的效果其中很重要的原则是弄明白具体要解决什么问题。家长看不惯的就批评,甚至数罪并罚。常常会让孩子挨了批评还不知道到底家长在批评什么。为此,在批评孩子前一定要有的放矢。

批评抓不住要害,触不及本质,在文化层次较低的家长中表现比较普遍。但这并不是说文化层次高的家长对孩子进行批评、教育和指导时就不存在这种现象。事实上,在很多问题上,几乎大部分家长的批评、指导都没有抓住要害。例如,学习成绩差的孩子在智力水平上与学习成绩好的同学差异并不大,于是“后进生”的家长们几乎无一例外地认为孩子学习成绩差是因为学习不用功、不刻苦,学习方法死,并从这一判断出发批评孩子,限制他们的活动,不许他们读课外书、看电影电视,不许他们参加集体组织的社会公益活动,甚至不许看报听音乐。孩子们的全部生活只是长时间的学习、补课和每日三餐、少量的睡眠。孩子一旦越雷池一步,哪怕只看了篇小说,也要受到家长的批评。其实,孩子的学习成绩与非智力因素有着极高度相关关系,也就是说,学习成绩差的孩子,在习惯、注意、抑制、意志、学习目的、学习方法等非智力因素上一定存在着严重的或多种的欠缺,而这些欠缺又严重影响了他们学习的全过程,尤其是课堂学习的质量。

这样的孩子往往都表现出下述特征:

①上课听讲不专心,没听懂老师所授内容或似懂非懂。

②上课未懂之处课下不能主动问老师,或弄不清哪不懂,提不出问题。

③晚上学习时间长,但多表现为无目的性,不知干什么好,翻翻这本书又翻翻那本书。

④常常丢三落四,不是忘了预习,就是忘了带练习簿等。

⑤害怕考试,竞技心态不好。

这些都是学习恶性循环的典型特征。而把学习导入恶性循环的起始点,就是因不良品质因素的干扰而造成的课堂学习效率低下(学习的诸多环节中,课堂学习是中心环节)。

所以,对学习成绩差的孩子必须从培养良好品质,提高有关的非智力因素水平入手,保证课堂学习的高质量,兼之以问师、切磋等措施,才能使学习从恶性循环转化为良性循环。那种批评孩子不刻苦、限制其正常文娱体育活动、盲目地令其改变学习方法、大量做题、参加校外补课班等等方法都没有抓住要害,难以触及实质,而且导向错误,其结果只能让孩子在恶性循环中越陷越深。

因此,父母对孩子的教育要简明扼要,使用有效的批评语言,切忌反复唠叨。反复雷同的讲话内容,对孩子缺乏刺激的新鲜感,使孩子心生厌烦。有时当孩子惹了麻烦遭到父母的责骂时,往往会把责任推到他人身上,以逃避父母的责骂。此时最有效的方法是当孩子强辩是别人的过错、跟自己没关系时,就反问他“如果你是那个人,你会怎么解释?”,这就会使孩子思考:如果自己是别人,该说些什么?并发现自己也有过错,促使他反省自己的做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