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究“排兵布阵”
美国研究人员发现,生活在佛罗里达海岸边的海豚非常讲究“排兵布阵”的捕食方法。它们能够在合作捕食过程中,体现出高度的团队精神。
研究人员重点追踪观察了两组海豚。研究人员通过对这两组海豚60多次捕食活动的观察,他们发现,在捕食开始时,海豚总是先摆出一个口袋形的包围圈,然后由一头海豚充当“轰赶者”,将猎物向它们的包围圈中驱赶。当猎物进入包围圈后,最后它们再一同捕获猎物。
研究人员发现,海豚的这种阵法,效率非常高。更有趣的是,担当“轰赶者”重任的海豚是固定不变的。
利用“声波武器”
科学家已经证实,海豚是利用超声波精确地辨别方位、测定水深,并能分出鱼、软体动物及甲壳类等各种食物的。不过美国研究人员最近又发现,海豚还会用不同声波的变化组合,作为捕杀猎物的武器。
研究人员在拍摄野生大西洋斑点海豚追捕鲱鱼的过程时发现,这些海豚先是悄悄跟踪,在靠近鲱鱼群时,突然发出低沉的“轰轰”声,结果被追赶的鲱鱼马上乱了阵脚,迷失了逃跑方向,最后纷纷成为海豚的腹中之物。
研究人员根据这种现象,还进行了一项实验,他们在一群鲱鱼中播放事先录制好的这种海豚发出的低频噪声,结果发现,这群鲱鱼马上就迷失方向,要么原地打转,要么呆傻不动,有的甚至很快昏迷了。可见海豚的这种声波武器还是很厉害。
研究人员通过观察还发现,这种海豚还会用一种中频声音攻击鳗鱼。当它们在海底沙地捕食时,会发出一种中频声音,这种声音会使鳗鱼从沙中跳出,并像受惊吓一般在水中徘徊,这时,海豚便乘机捕杀了它们。
使用“工具”打猎
美国研究人员发现,在澳大利亚西部鲨鱼湾生活的宽吻海豚嘴部常有异物,最初研究人员以为是个别海豚长着“肿瘤”,后来才证实这些家伙经常喜欢用嘴咬着一块海绵体进行捕食:它们在海底用海绵体搅动沙层,当鱼儿四处惊窜时,它们就可以抓住猎物了。
它们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原来,它们利用海绵体作为嘴巴的“保护套”,因为这些聪明的家伙知道,如果用嘴直接搅动沙层,嘴巴将会受到磨损,而且在海底还潜伏着一种石鱼,如果不小心触到它们,嘴巴立即会被石鱼的毒刺伤到——这是人类第一次发现海洋哺乳动物懂得使用捕食工具的有力证据。
因此,这些海豚通常需要花很长时间来寻找一块合适的海绵体,这比其他不用这种方式觅食的海豚要多花费很多时间。
有趣的是,这种自我保护技术大都掌握在雌性宽吻海豚手里。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研究人员通过多方面分析发现,这种自我保护技术其实并不遗传,而是代代相传的,都是女儿从它们的母亲身上学来的。
那为什么儿子不虚心学习呢?研究人员猜测,很可能是儿子们天生喜欢群体协作捕食,用不着像它们的姐妹那样,必须去海底费时、费力地“浑水摸鱼”,所以把学习这项技术的任务交给了它们的姐妹。
“加工”好了才吃
海豚没有双手也没有工具,却能凭借智慧去掉墨鱼骨,清除墨汁,“烹制”美味墨鱼大餐。在一份最新发表的研究报告中,澳大利亚和英国的科学家称海豚为“海上厨师”。
研究人员在澳大利亚南部斯潘塞湾观察发现,野生太平洋瓶鼻海豚能通过一系列周密、复杂的工序捕食墨鱼。
首先海豚先是把墨鱼从栖息的海藻丛中驱赶到干净的沙地上。然后倒立起来,用吻部压住墨鱼,使其不能动弹。接着用力一摇尾巴,猛地用身体向下直戳墨鱼,墨鱼当即骨头断裂,一命呜呼。
墨鱼受到攻击时,即会向水中喷射有毒黑色墨汁,体内还有 “又大又硬像冲浪板一样的墨鱼骨”。因此,海豚接下来会正过身来,像打棒球一样用吻击打墨鱼,让墨汁流光,再把猎物带到海底,在沙子上摩擦到墨鱼骨突出来。剥掉骨头后,海豚就为自己做好了一顿美味可口、柔软易食的墨鱼大餐。
在澳大利亚附近海域,有一种球鼻海豚。最近澳大利亚科学家发现,这种可爱的家伙在食用它们俘获的食物时,并不是像其他动物那样,整个吞下或一口口吞咽,它们先是对食品进行一番“加工”,然后才开始品尝。
观察发现,每当球鼻海豚发现隐藏在海草中的乌贼后,便会先将猎物“轰出来”,把它们驱赶到一块平坦的海床上,然后便开始对猎物进行特殊的“加工”处理。
只见它们先用鼻子拱这些乌贼,并让乌贼处在正对着它们头前的位置。随后,海豚们突然发力,头顶乌贼,猛冲海底,借助冲力将乌贼撞死。
接下来,球鼻海豚将乌贼挑起,让死亡的乌贼漂在水中,并反复用鼻子撞击其身体,直至乌贼肚子里的墨汁被“挤”干净为止。
最后,它们又叼着乌贼来到海底,通过不断在海床上摩擦乌贼的身体,以除去里面的骨头。等到乌贼体内坚硬的骨头被剔除后,海豚们就会安静下来,慢慢品尝“脱骨乌贼”的美味了。
拓展阅读
类似海豚通过“排兵布阵”进行捕食的现象,过去只发现在非洲母狮的捕食过程中:一只母狮守在整个捕猎现场中心,而其他母狮在侧面将猎物从四周赶向中间。不过,守在中心的母狮却不是固定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