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1年,首届诺贝尔大奖评选开始了,瑞典人阿伦尼乌斯是诺贝尔物理奖的11个候选人之一,可惜最后落选了。1902年,阿伦尼乌斯又被提名了,这次参评的不再是物理奖,而是诺贝尔化学奖,但可惜他还是没有被选上。1903年,越来越多的诺贝尔奖评奖委员会委员加入到推举阿伦尼乌斯的行列,这一次,他获奖可能性很大,但是,对于他应获得物理奖还是化学奖,委员们的意见又发生了分歧,大家争得不可开交。最终,有评委提出给他一半物理奖,一半化学奖,这一方案可真是奇特,结果自然是被否定了。又有人提出他获奖最好再延期至下一年,结果当然也被否决。争来争去,最后,阿伦尼乌斯终于获得了1903年诺贝尔化学奖。
这种评奖的场面真是一波三折,充满神奇,在诺贝尔奖评选历史上绝无仅有!那么,阿伦尼乌斯是个什么样的神奇人物,他又有哪些神奇的科学成果,让如此多的人推举他,还让他横跨物理化学两大科学领域呢?
原来,阿伦尼乌斯参评的科学成果是他的电离理论。电离理论的确立,在当时的物理学和化学两个学科中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人们一时很难界定它的明确“身份”。这位瑞典物理化学家也因此成为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诺贝尔的同胞。
评奖的场面一波三折,而阿伦尼乌斯的电离理论为得到众人认可,更是一波三折。
“神童”太调皮了
小时候的阿伦尼乌斯聪明好学,但也是个淘气包,经常惹是生非。阿伦尼乌斯从3岁就开始识字,并学会了算术。这些可不是父母强迫他学的,父母并没有专门教他学什么,他是在看哥哥写作业时,自己在旁边跟着学会的。到了6岁时,阿伦尼乌斯就能够帮助父亲进行复杂的计算,算得上是一位无师自通的“神童”。
但是,当这位“神童”正式上学后,却并不是一个“好学生”,因为他太调皮了,经常破坏学校的纪律,让老师非常生气。有一次,他绘声绘色地给同学讲故事,不知不觉,大家都错过了上课时间,这还了得,老师本想要好好处罚他一下,结果又被他用“花言巧语”逃了过去。
进入中学后,阿伦尼乌斯各门功课都名列前茅,他特别喜欢物理和化学。聪明好学的他总喜欢多想一些为什么,遇到疑难的问题从不放过,他经常与同学们一起争论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有时候也敢跟老师辩个高低。1876年,阿伦尼乌斯果然不负众望,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乌普萨拉大学,两年以后,又比通常期限提前半年通过了候补博士学位的考试,被校方认为是奇才。
勉强获得博士学位
阿伦尼乌斯选择有关电解质方面的课题作为学位论文,但是乌普萨拉大学在这方面条件不足,于是他决定拜斯德歌尔摩大学的埃德隆教授为师。当时埃德隆教授正在研究和测量溶液的电导。埃德隆教授非常欢迎阿伦尼乌斯的到来,在教授的指导下,阿伦尼乌斯开始研究浓度很稀的电解质溶液的电导。这个选题非常重要,如果没有这个选题,阿伦尼乌斯就不可能创立电离学说了。在实验室里,他夜以继日地重复着枯燥无味的实验,整天与溶液、电极、电流计、电压计打交道,这样的工作他一干就是两年。
1883年5月,阿伦尼乌斯带着论文回到乌普萨拉大学,向学校的化学导师请教。阿伦尼乌斯向导师详细地解释了电离理论,但是导师对于理论不感兴趣,只说了一句:“这个理论纯粹是空想,我无法相信!”阿伦尼乌斯心想:这下子坏了,我可能不能毕业了!果然,阿伦尼乌斯只以“及格”的三等成绩,“勉强获得博士学位”。
不被人理解的日子
博士学位得到了,但是电离理论却不被人理解,特别是在国内几乎没有人支持,阿伦尼乌斯于是决定去国外寻找支持者,当然是要找一些支持新观点、不守旧的人。他不停地给国外一些著名专家学者写信,谈他的新理论。他首先想到了德国物理学家克劳修斯。克劳修斯对热力学第二定律作出很大贡献,又被认为是电化学的预言者。他也想得到德国化学家迈耶尔的支持。迈耶尔曾经独立地提出过元素周期律,也是一位很有威望的化学家,但是这些科学家对电离学说并没有任何回应。
幸运的是并不是所有的科学家都这样,在里加工学院任教的奥斯特瓦尔德教授却对阿伦尼乌斯的新理论大加赞赏,于是发生了下面这富有喜剧色彩的一幕:1884年6月的某一天,奥斯特瓦尔德忍着牙痛,反复读着阿伦尼乌斯寄来的论文。他觉得这个年轻人的观点是可取的,并且敏锐地意识到,阿伦尼乌斯正在开创一个新的领域——离子化学。喜欢动手做实验的奥斯特瓦尔德立刻动手做起实验来,他想通过实验来证实阿伦尼乌斯电离理论的正确性。随后,这一年暑假,奥斯特瓦尔德去了瑞典,会见了阿伦尼乌斯,双方探讨了一些共同感兴趣的问题,这是他们毕生友谊和合作的开始。
由于奥斯特瓦尔德的影响,阿伦尼乌斯获得了出国做五年访问学者的资格。这样,走出国门的阿伦尼乌斯先后有机会与当时著名的科学家玻耳兹曼、范特霍甫等人合作,从事科学研究。特别是范特霍甫,他的研究工作中经常需要用电离学说来解释一些发生的现象。当他们相见的时候,两人就像老朋友一样非常亲热,有很多问题需要探讨,总有说不完的话。处于困难时期的阿伦尼乌斯终于找到了知音。正因为有了著名学者奥斯特瓦尔德和范特霍甫的支持,阿伦尼乌斯的电离学说开始逐步被世人所承认。
随着他们三个人的共同努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原子内部结构逐步被探明,电离学说最终被人们所接受,电离理论成为物理化学领域少不了的指导理论。原来反对电离学说的克莱夫教授还提议选举阿伦尼乌斯为瑞典科学院院士。1903年,阿伦尼乌斯“因为发现电解质溶液电离理论”,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