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领奖台上的华人科学家

领奖台上的华人科学家

时间:2023-02-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不过,在诺贝尔奖这一科学巨奖的领奖台上,也不乏华人科学家的身影。  杨振宁和李政道是美籍华人科学家,他们是令人羡慕的。科学家们心悦诚服,一致认为,这是近代理论物理学上最重大的发现之一。他就是华人科学家、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崔琦教授。

         1965年,我国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了胰岛素,很多国内外的著名科学家对这一重大科学成就都给予了肯定,认为是当年诺贝尔奖的大热门、最有力的竞争者,而我国也正式提出申报,但是这一重大成果还是与诺贝尔奖擦肩而过。不过,在诺贝尔奖这一科学巨奖的领奖台上,也不乏华人科学家的身影。

  用普通话发言

  杨振宁和李政道是美籍华人科学家,他们是令人羡慕的。令人羡慕的不仅是他们获得了诺贝尔奖,更令人羡慕的是他们的工作在惊人的短时间内赢得了诺贝尔奖委员会的认可,他们从发表论文到获得诺贝尔奖,只有短短的一年时间,一年之内就获得诺贝尔奖,这简直是奇迹,这在诺贝尔奖历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他们也是令人敬佩的,他们年纪轻轻,就敢于向物理学领域的“金科玉律”发出挑战,并最终创造科学上的新神话。

  当杨振宁前往斯德哥尔摩领取诺贝尔奖时,他当时的身份还是一个中国公民呢。在领奖仪式上,杨振宁深情地用中国普通话大声说:“我虽然是献身于现代科学,但我对我所承受的中国传统和背景,引以为自豪!”

  1944年,杨振宁在清华大学取得了科学硕士学位。第二年,他凭奖学金赴美留学。旧中国大学的实验设备十分落后,杨振宁刚进美国芝加哥大学时,许多先进仪器从未见过,一些外国学生对他冷嘲热讽。但是,杨振宁深信中华民族的子孙决不会比外国人笨,他说:“这有什么了不起?头一次见它是陌生的,第二次、第三次再见不就熟悉了!”在知识的百花园中,他像蜜蜂采花酿蜜那样辛勤,不知疲倦地广汲博取。1948年,他以优异成绩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并被邀请留校任讲师。第二年,他转到美国新泽西州普林斯顿高级学术研究所工作。27岁的杨振宁,才华横溢,酝酿着学术研究上的新突破。导师主动提出与杨振宁合作攻关,共同提出了基本粒子的结构模型,这为以后杨振宁打开基本粒子的大门铺平了道路。

  1954年,杨振宁的导师病逝以后,他又与另一位物理学家合作,提出了规范场理论。这种理论,对研究自然界四种基本作用力(万有引力、电磁力、强作用力和弱作用力)显示出越来越大的重要性。世界科学家公认:近代理论物理学在某些领域的发展,与杨振宁的名字是分不开的。在赞扬声中,年轻的杨振宁并没有自我陶醉。相反,他像一只矫健的雄鹰,越飞越高。当时物理学上有一条定律叫做“宇称守恒定律”,被认为是最权威的法则之一。杨振宁在深入探讨中,发现这条别人不敢怀疑的“金科玉律”有许多疑点,便决心向权威挑战。于是,他和李政道合作,用科学实验的事实去推翻“宇称守恒定律”。1956年,他们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的理论,打破了曾被认为不可动摇的“宇称守恒定律”,使基本粒子理论得到迅速的发展。科学家们心悦诚服,一致认为,这是近代理论物理学上最重大的发现之一。1957年,杨振宁和李政道一起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这一年,34岁的杨振宁还获得爱因斯坦科学奖,美国科学界赞誉他是“最杰出的青年之一”。

  以为只是一场玩笑

  1997年10月15日凌晨,美籍华人科学家朱棣文在睡梦中被一阵电话铃声惊醒,打电话的是他的学生,那学生激动地说道:“朱先生,恭喜您获得诺贝尔奖!”还在睡梦中的朱棣文以为是哪个学生的恶作剧,于是漫不经心地回答道:“开什么玩笑!”

  可是,刚刚放下电话,一名记者又来电话问他获得诺贝尔奖的感想,他还是不信,只好说:“没有什么特别的感想!”后来电话不断打进来,直到自己所在的美国斯坦福大学的有关人员告诉他,得诺贝尔奖的消息已在互联网中传开了,朱棣文这才相信获奖是真的。

  朱棣文不轻易相信自己获奖,这与他平时为人非常谦逊有关,他从事研究工作总是如痴如醉,很入迷,这也怪不得他对获奖一事以为只是一场玩笑。即使在得知自己获奖的消息后,他仍然平静得异平寻常,他说:“获奖只是说明我的运气比较好。想想看有这么多比我杰出的科学家都没有得奖,我便不会把它看得太重。我不希望因这个奖励打断我的时间表,我仍会像往常一样地去学校上课。”

  那朱棣文是凭什么成就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呢?原来,朱棣文是最早发明出利用“激光冷却”来捕捉原子方法的人。什么是“激光冷却”技术呢?科学家为我们打了个通俗的比方:一个行进中的小球速度非常快,快得你无法看清它,当然就更谈不上研究它,你如果用高压水枪迎面喷出一股水柱,只要力量相当,它就可以相对静止下来,让它悬浮在空中,你想怎么看就怎么看,让你看个够。这可是一个了不得的成就,这项成就,可使科学家在前人所无法到达的领域内操控物质,这项成果可以进一步发展太空导航系统,能够更准确进行地面卫星定位,利用这一技术制造更精确的原子钟,还可用这一技术制造原子激光束来测定万有引力。为此,朱棣文从1976年起整整艰辛奋斗了20年的时间!

  农民的儿子获大奖

  一位中国农民的儿子,凭着自己对科学的执著追求,获得诺贝尔奖。他就是华人科学家、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崔琦教授。

  崔琦1939年出生于河南宝丰县一个普通农民家庭,父亲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就是这样一位农民的儿子,因为“发现分数量子霍尔效应”,获得199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奖时,他是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电机工程系的教授。一个工程系的教授居然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这在诺贝尔奖获奖史上很少见。由此可见崔琦能够获得科学界最高荣誉,肯定是作出了非同一般的努力,付出了非同一般的艰辛。

  崔琦最喜欢的格言就是:“只问耕耘,不问收获。”认识他的人都说:“崔琦教授可以说是典型的中国学者,他处处体现出传统的中国读书人的谦虚、踏实以及好学的作风,完全没有美国和西方那些‘以我为中心’以及急功近利的态度,的确是年轻人学习的榜样。”

  1999年12月,在香港中文大学演讲时,崔琦语重心长地说,自己教书30年来接触的许多人都是在中国长大的理科学生,他们往往缺乏自信,而且往往要知道会有什么样的收获才去做。相反,欧洲学生具有冒险精神,只要认为很有意思、很好、很有挑战性,就会踏踏实实地去做。在演讲后与学生交谈中,大学生们最想从这位世界级的科学大师口中得到一条成功的“捷径”,然而,崔琦从始到终的回答都是“坚持”两个字。

  人们期待着更多的黄皮肤黑眼珠的炎黄子孙荣膺诺贝尔奖,对人类科学事业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