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史料及其价值

史料及其价值

时间:2023-02-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当文献材料与考古材料发生矛盾时,应以考古材料为准。在此基础上,第二阶段是认识考古发现的出土文物的史料价值。这一要求符合对高中生普及考古学常识的基本要求。在《古代埃及》一课中,学生可以通过金字塔的形制、规模、神像等的观察,透析古代埃及的历史特征;通过对木乃伊图片的观察、分析,了解木乃伊的制作和埃及人的思想观念;通过观察相关图片,了解埃及象形文字的形状和书写材料,认识考古发现的重大价值。

金山区张堰中学 陆兵峰

目标内容:懂得考古发现是获得史料的基本途径,认识出土文物的史料价值。

一、考古发现、出土文物、史料价值

1.考古发现

考古发现是专业人员从古代遗存中发现古代前代人类活动有关的遗迹遗物。目标内容中与“考古发现”对应的是“基本途径”,说明这里的“考古发现”主要指的是手段和方法。获取史料的方法和途径多种多样,常见的如访问调查、文献调查等,考古发现也是其中之一。

一次完整的考古发现一般有三个阶段。一是在实际考古工作进行之前,考古者必须有清楚的目标,对遗址进行考古田野调查,尽可能发现关于这个遗址及其周围区域的资讯。二是开展科学发掘工作,发现并搜集埋藏在地下的历史遗迹遗物等。三是研究发掘搜集的遗迹遗物,评估是否达成考古者预设的目标。然后把这些遗迹遗物作为文献公布或出版,以供其他考古学家与历史学家使用。

2.出土文物

出土文物是从地下发掘出来的古代文物。一般指古代人类有意识加工过的人工制品,如工具、武器、用品等,或是人类修造的房屋、坟墓、城堡和建筑等。若是未经人类加工的自然物,则必须确定其与人类活动有关,或是能够反映人类的活动。

遗址是古代某一社群居民日常生活、居住范围内遗留的连续分布的遗迹、遗物集合体。古代遗址大部分是由各种性质、功能不同的房屋及防卫、经济设施等组成的村社聚落或城址的废墟。与遗址相关的还有文化。

文化是代表同一时代的、集中于一定地域的、有一定地方性特征的古代人类遗存共同体。一种考古学文化,一般由若干性质、特征、年代相同的遗址组成,它们应属于古代某一特定的社会集团部落、部落联盟、民族等。

遗迹是古代人类活动而遗留下来的具有不可移动性的迹象。遗迹一般依据其功能或用途分类并命名,如储物的窖穴、埋葬死者的墓穴、房屋废弃后的基址、防御性的城墙或壕沟、汲水的井等。一般遗迹中,均包含有数量不等的遗物。这些遗物有些是当时人们无意识地丢弃的,如在废弃的窖穴或壕沟中倾倒的生活垃圾和破损的陶器、工具等;有些则是人们有意识地放入的,如墓葬中的随葬品等。

遗物是古代人类活动遗留下来的各种具有可移动性的器物。遗物一般以器物的原料或用途功能进行分类。如以器物的原料可分为木器、石器、玉器、陶器、骨器等;以用途或功能可分为工具、武器、生活用具、装饰品、艺术品等。

3.史料价值

史料是研究历史和编纂史书所用的资料。人类对历史的认识和研究离不开史料。史料有三个特点:一是史料是由人记载和认识的,由于人的历史观和认识能力的局限,由人记载和纳入史料中的历史信息又往往少于或多于客体信息的固有量,因而史料只能近似地透视客观历史,而不能完整地将历史的全部信息都保留下来,史料只是客观历史的一部分。二是史料作为人类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历史遗存或记载,它是一种客观存在,同时又包含许多主观因素,这种主客观因素交叉并存的现象,使历史认识完全不可能是“纯客观”的。三是史料是人们对以往史实的认识和记载,对于现实的认识来说,再新的史料也是过去已经形成的。

史料是人类社会历史在发展过程中所遗留下来的,帮助我们认识、解释和重构历史过程的痕迹。任何史学认识都是通过史料而实现的间接认识,同样任何史学认识都离不开史料这个认识的中介。史料对历史学习和研究所产生的积极影响具有特殊的价值。通过考古发现出土的文物,其史料价值非常高,其表现主要有四个方面:

一是补史,用考古材料来补充文献历史的缺失。

二是证史,用考古材料来验证历史文献。王国维提出“二重证据法”,文献材料与考古材料相结合,互相验证,这样才有说服力。“二重证据法”成为近现代史学研究的重要方法论。

三是纠史或辨史,用考古材料纠正历史文献记载的错误。文献材料可能会有主观性缺点,容易产生一些错误,如历史流传过程中的无意讹误或有意篡改。考古材料具有第一手材料的优点,没有产生人为的变化,因此比文献材料具有更强的可信性。当文献材料与考古材料发生矛盾时,应以考古材料为准。

四是与文献材料相比,考古材料具有直观性、生动性的特点,可以为人们学习和研究历史提供更好的材料。

二、“懂得”和“认识”是目标内容的两个认知阶段

第一阶段是让学生知道应如何获得史料,懂得获得史料的基本途径是考古发现。在此基础上,第二阶段是认识考古发现的出土文物的史料价值。上述两个阶段实现从“懂得获得史料的途径”深入到“认识史料的价值”的认知过程,由浅入深,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考古学是一门严谨深奥的科学,属于大学阶段的专业学科,显然其专业的知识、技能、思维等都不归属高中学生应该掌握的目标范畴。所以,目标内容里的要求是“懂得”,就是“知道”的意思,对学生学习水平要求比较低,即知道考古发现是什么,史料又是什么,以及两者之间的简单关系。这一要求符合对高中生普及考古学常识的基本要求。

“认识”带有“理解”的含义,比“懂得”的要求更高。如何认识文物的史料价值,是教师通过各种方法和途径引导、启发学生对其价值认识的重点。文物是帮助人们认识和恢复历史本来面貌的重要依据。不同类别的文物,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以及社会生活和自然环境的状况。各种类别文物的产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反映了社会的变革、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发展变化。因此,认识出土文物的史料价值相对而言要复杂得多。一件文物史料价值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在被发现后能够证明历史事件、文化、工艺、民俗等方面的时代特点和相关内容的贡献的大小。

三、如何达成目标内容中“懂得”和“认识”要求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各种方法,使学生懂得考古发现是获得史料的基本途径,并认识出土文物的史料价值。如可以展示考古现场和出土文物的图片、播放考古发掘的纪录片、参观考古遗址或博物馆,或者由教师讲述历史上的重大考古发现,以考古动态或出土文物为例进行课堂提问或作业设计。

在《古代埃及》一课中,学生可以通过金字塔的形制、规模、神像等的观察,透析古代埃及的历史特征;通过对木乃伊图片的观察、分析,了解木乃伊的制作和埃及人的思想观念;通过观察相关图片,了解埃及象形文字的形状和书写材料,认识考古发现的重大价值。

以下是一位教师以“金字塔”为例,达成“懂得”和“认识”要求的案例。

同学们,说到古埃及,你们脑海里反应出的第一个印象是什么?大多数学生可能会说是金字塔。金字塔是不是用金子做的? 当然不是,而是因为它的形状像汉字中的“金”字。(展示金字塔的图片)

金字塔的修建大约持续了1000年之久,从公元前27世纪至公元前18世纪。古埃及的法老们在埃及的金字塔一共有70多座,因为自然和人为的破坏,现存比较完整的有30多座,大都位于尼罗河西岸。

法老为什么要修建金字塔?金字塔是古代埃及法老为自己修筑的陵墓。

金字塔里存放什么?木乃伊。

法老为什么要将自己的尸体制成木乃伊?(播放埃及考古纪录片)

在这种来世信仰的支配下,将尸体制成木乃伊之风在古埃及盛行。

木乃伊是怎么制作的呢?(由学生查阅资料并介绍)

“人一死,要立即把最容易腐烂的部分从体内取出。在左下腹切开一个口子掏出内脏。脑髓通过筛骨从鼻孔抽出。古埃及人认为,心脏是思维和理解的器官,必须留在体内。尸体脱水借助干泡碱完成。 内脏也进行单独处理。最后,用亚麻布填充胸腔,再缝合腹部切口,贴上一块画有荷拉斯眼睛的皮。古埃及人相信这种皮有强大的愈合力和保护力。眼窝里有时也用一团布堵上或者安上人造眼睛。尸体涂上油、香料和树脂后,用多股绷带捆扎,以弥补尸体在脱水过程中收缩干瘪而出现的走形。尸体和绷带之间,夹有许多护身符。……女尸的头发里有另外添加的头发,或制成辫子,或松散地披下来,以显得完整。死者的鼻子因制作木乃伊时抽取脑髓而遭损坏,得安上木制鼻子弥补。”史前时期,尸体直接理在干燥的沙子里,灼热的沙子使水分很快蒸发,因而尸体保存极其完整。只是出现了墓室之后,“尸体不与沙子直接接触,无法实现自然蒸发”,才被迫寻找新的方式解决。

同学们在书上第8页看到的木乃伊就是十八朝女法老哈特谢普苏特之尸。她是古埃及最著名的女法老。哈特谢普苏特虽是女性,可平时戴假胡须、身着男装执政。但是她是如何失去政权的,又是如何死亡的,一直是个神秘事件,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查找相关资料。

……

在阿拉伯谚语中有这样一句名言:“万物终消逝,金字塔永存。”金字塔经历了近5000年的历史变迁,至今仍屹立在尼罗河畔。看到宏伟的金字塔,同学们最直接的感受是什么?感慨是什么?金字塔是古代埃及人卓越创造力的结晶,是社会经济和建筑技术发展的一项具体成就。

我们在提到发掘金字塔时往往会联想到法老的诅咒,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实际上,关于咒语或者说是诅咒,是在1922年著名考古学家卡特在发掘第十八朝法老图坦卡蒙(公元前1361一公元前1352年在位)陵墓的过程中发生的。关于图坦卡蒙陵墓的考古发掘的情况就作为今天的回家作业,下一节课请各小组派一个代表作讲解。

四、实施案例

目标1:懂得考古发现是获得史料的基本途径。

师:(板书:金字塔建造者之谜)同学们,相传埃及金字塔是古埃及法老的陵墓。埃及金字塔始建于公元前2600年以前,共有一百多座,大部分位于开罗西南吉萨高原的沙漠中,是世界公认的“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其中最大、最有名的是祖孙三代金字塔——胡夫金字塔、哈夫拉金字塔和门卡乌拉金字塔。埃及金字塔已成为古埃及文明最有影响力和持久的象征。那么,是谁修建了金字塔?

生:奴隶。

师:传统观点认为金字塔为古埃及的奴隶所建。

古希腊伟大的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在其著作《历史》中这样描述奴隶们修建金字塔的场景:每10万奴隶分成一组,每组轮流工作3个月。

由于希罗多德在史学上的伟大贡献和地位,长期以来人们从没怀疑过他的观点。然而最新的考古发现使得人们有了新的认识。

现在,请同学们看金字塔附近的考古发现的图片和文字材料,然后回答有哪些考古发现。

生:很多尸体骨骼上有接受医学治疗的痕迹。

生:科学家们还发现了孕妇和胎儿的人骨。

生:金字塔旁还出土了众多反映家庭生活的雕像。

生:负责建造胡夫金字塔的祭司凯伊的墓室入口处的墓志铭上,刻着保障农民粮食的契约。墓志上记载,凯伊付给农民面包和啤酒,让他们高高兴兴地离开,这些开心的人们以神之名表示非常满意。

师:以上考古发现为我们研究金字塔的建造者提供了宝贵的史料。从这些史料中我们获知,金字塔的修建者可能是谁?

生:自由民。

目标2:认识出土文物的史料价值。

师:(板书:罗塞塔碑的解读)古代埃及象形文字复杂难解,只有神庙祭司等少数人看得懂。古代埃及灭亡后,象形文字慢慢被人遗忘,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直到近代才被成功破译和解读。古埃及文字的破译和一块石碑有关,它叫罗塞塔碑。罗塞塔碑是一块制作于公元前196年的大理石石碑,原本是一块刻有埃及国王托勒密五世(Ptolemy V)诏书的石碑。由于这块石碑同时刻有同一段文字的三种不同语言版本,使得近代的考古学家得以有机会对照各语言版本的内容后,解读出已经失传千余年的埃及象形文字的意义与结构,而成为今日研究古埃及历史的重要考古材料。

我们请一位同学介绍一下罗塞塔碑。

生:1799年8月,拿破仑的士兵在罗塞塔附近修筑军事要塞时发现了一块黑色磨光玄武岩的石碑。它长约115厘米,宽约73厘米,厚约28厘米,上面还有密密麻麻的三段铭文。这就是后来破译古埃及象形文字的钥匙——罗塞塔石碑。碑文用三种文字写成,分别是希腊文、古埃及象形文字和后期的埃及文字。罗塞塔石碑用三种文字记载了同样的内容,因此成为释读古埃及象形文字的关键所在。

师:为什么罗塞塔碑成为释读古埃及象形文字的关键?

生:因为罗塞塔碑上有三种文字,且内容相同,可以通过已知的希腊文来推断、破解埃及象形文字的意义。

师:法国学者商博良通过对罗塞塔碑长达20年的研究,成功地释读了石碑上的整篇铭文,整理出了全部埃及字母,为复原古埃及世界打开了大门。请一位同学来展示一段古埃及文字并将其翻译。

生:打开PPT文件,呈现带有象形文字的图片,对一些象形文字进行简单的介绍和翻译。

师:古埃及文字的成功释读,使得大批古代埃及文献典籍,如赦令、公文、战报、祭文以及文学作品得以解读。通过这些珍贵的历史资料,人们更加丰富了对古老埃及文明的认识。所以,罗塞塔碑被称为“通向古埃及文明的钥匙”。

师:欧洲航天局在实施追星计划的过程中,将其研制的一种重要仪器命名为“罗塞塔太空探测器”。你认为欧洲航天局的用意是什么?

生:罗塞塔碑的发现是古埃及象形文字成功释读的关键,欧洲航天局希望这个仪器也能在太空探测中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