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从量变与质变的视角认识历史

从量变与质变的视角认识历史

时间:2023-02-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此之前的历史时期都不能称其为“第一次世界大战”。从量变与质变的视角认识、理解历史有助于学生形成历史“通感”,提升思维的广度和深度,提高思维的整体性和系统性,构建整体历史观念。如第一次世界大战看似是由萨拉热窝事件引发,实质上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

嘉定区第二中学 沈淑雅

目标内容:从量变与质变的视角,分析、综合、比较、归纳基本史实和相关问题。

总体来看,目标内容在“从量变与质变的视角”的限定下,侧重分析、综合、比较、归纳基本史实和相关问题。可以理解为三层含义:一是“量变”和“质变”是什么;二是如何从量变与质变的视角认识理解历史;三是本目标与其他目标的关联。目标内容旨在从量变与质变的视角认识基本史实和相关问题间的联系,获得剖析历史根源的方法与能力和辩证的历史思维方式,由此构建整体历史观念。

一、“量变”与“质变”

量变与质变都是哲学范畴上的概念。唯物辩证法认为,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质量互变规律是世界联系与发展的基本规律之一。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变化的两种状态。

一切事物都具有一定的质和一定的量,都是质和量的统一体。质是指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世界上的事物之所以千差万别,正是因为各种事物都具有自身特定的质。

事物不仅有质的规定性,而且还有量的规定性。量是指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以及事物构成成分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事物的量是多方面的,同一事物可以有不同的量,量的变化只要不超过一定范围,就不会改变事物的质。

度是指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限度(或范围、幅度),它体现着质和量的统一。事物的量在度的范围内发生变化,事物的质保持不变;但若超出度的范围,事物的质就发生变化。

历史上某个历史现象、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也拥有其自身的质、量和度。比如第一次世界大战,特指发生在1914年至1918年,德国、奥匈帝国等组成的同盟国与英、法、俄、美等国组成的协约国之间,帝国主义为了重新瓜分殖民地和争夺世界霸权而进行的第一次世界规模的,最终以同盟国战败为结果的战争。这是第一次世界大战这一历史事件的“质”。 1914年7月28日,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接着,俄、德、法、英相继投入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在此之前的历史时期都不能称其为“第一次世界大战”。 20世纪初以来的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殖民地争夺、商业利益冲突和民族国家间的竞争,导致列强矛盾不断升级,形成两大军事集团,这些“量”的发展变化,逐渐超出了“度”的范围,最终演化为一场世界规模的战争,从而形成从“和平”向“战争”的“质”的变化。

量变是指事物在数量上、程度上的变化,是一种逐渐的、不显著的变化。量的变化一般是相对微小的、不明显的变化,是在度的范围内的延续和渐进。在历史中,量变往往表现为历史事件、历史现象或历史人物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的渐进的发展演变。

处于石器时代的远古人类,石质工具不断改进完善、生产效率不断提高的过程;工场手工业时期,手工工场规模不断扩大、分工更加精细的过程;一战以后美国挑战英国世界霸主地位的过程,可以视作为量变的过程。

质变是指事物的根本性质的变化,是由一种性质向另一种性质的突变。质的变化是根本性的、显著的突变,是对原有度的突破,是事物渐进过程中的中断。在历史中,质变往往表现为历史事件、历史现象或历史人物在某个特定的时间点或时间段上突发性的、跨越性的变化。

远古人类从石器时代跨入青铜时代,从工场手工业时期经过工业革命跨入工业时代,二战后美国成为世界超级大国之一,诸如此类,这些跨越式的转变,可以视作为质变的过程。

辩证唯物法认为量变与质变是辩证统一的,在一定的条件下,量变、质变是可以相互转化的。量变是质变的准备,没有一定的量变,就不会发生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又引起新的量变。同时,量变与质变又具有一定的复杂性,例如量变在形式上可以是数量的增减,也可以是构成事物的成分的变化。总的量变的过程中也会包含部分质变。

就第一次世界大战而言,20世纪初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矛盾不断产生并激化的过程则是一个量变的过程。这个量变的过程又具有一定的复杂性。首先,在数量上,导致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发生矛盾的因素在不断增多,如帝国主义国家间殖民地冲突、法德之间因为普法战争而结下的仇怨、巴尔干地区冲突、民族主义的鼓吹、同盟国和协约国这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对抗、相互之间的军备竞赛等等。其次,在程度上,以上这些矛盾因素愈演愈烈,导致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矛盾冲突的尖锐程度不断加深。

在矛盾积累激化的量变过程中,又发生了阶段性的质变。例如德国、奥匈帝国和意大利结成三国同盟可视为一次阶段性的质变。这是在德国、奥匈帝国因为巴尔干问题针对俄国而走向联合,进而意大利因为突尼斯问题加入德奥军事同盟这一量变过程的基础上发生的。另一方面,英国、法国、俄国结成三国协约也可视为一次阶段性的质变。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这两个军事集团之间的对抗则进一步恶化了当时本已不稳定的国际形势,成为把人类拖向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量变因素。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则是20世纪初国际冲突矛盾量变因素积累激化,突破了“度”,由此发生的质变。它使世界范围结束了此前相对和平的历史时期,陷入了长期的战争状态,使原有的世界格局发展演变。这一质变过程又开启了新一阶段的量变,人类在战后重新构建世界格局,形成“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由此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二、从量变与质变的视角认识、理解历史

历史教学的目标之一是要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从量变与质变的视角认识、理解历史有助于学生形成历史“通感”,提升思维的广度和深度,提高思维的整体性和系统性,构建整体历史观念。

1.从“长时段”整体把握历史

事物的运动变化总是通过量变和质变表现出来的,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也不例外。某个重要历史现象、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具有其一定的突发性,但也并不是凭空发生的,往往是在较长时间段中各种历史因素不断发展演变、逐渐积淀到一定程度而导致的。从量变和质变的视角认识历史,需要从较长时段上整体把握历史,分析重大历史事件背后广阔而深远的历史背景,掌握其“源流际会”,才能深刻系统地认识和理解历史,提高历史思维的宽广性和深刻性。

如第一次世界大战看似是由萨拉热窝事件引发,实质上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战根源于一种愈来愈恶化,而且逐渐超出各国政府所能控制的国际形势。([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帝国的时代》,中信出版社2014年版)

要全面正确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发生的历史背景,就要从把握20世纪初以来的整体国际形势入手。

2.从经济、政治、军事等方面来思考和分析历史事件发生的动因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在从量变与质变的视角认识历史的过程中,要能够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去分析引发质变的量变因素有哪些,这些量变因素发生着怎样的发展变化,最终导致质变。即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民族关系,甚至个人心理等不同方面去分析、综合、比较、归纳基本史实和相关问题。

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历史背景为例,有史学家认为,引发1914—1918年战争的潜在因素有很多,包括强烈的民族主义、民族自信心的挫败和种族仇恨、对专有经济利益的追求、野蛮的殖民竞争以及为追求权力的平衡在欧洲乃至世界范围内展开的普遍竞争。1871—1914年间,欧洲国家采取的外交政策,日益加剧了战争的危险。为了不使自己在这个充满敌意的世界中被孤立,国家领袖们寻求与其他国家的结盟。欧洲两个敌对的联盟——协约国和同盟国——的建立与维持使战争从巴尔干扩展开来。([美]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著,《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1750年至今》,魏凤莲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203页)

当然,在分析、综合、比较、归纳这些基本史实和相关问题时,必须建立在“史由证来,论从史出”的基础上,切不可牵强附会,凭空臆断。

3.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进行内化

目标内容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需要教师对“量变”和“质变”这两个概念加以一定的解释说明。教师可以示范建模,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有机生成,再通过学生体验的方式进行内化。

同时,教师还需要根据学情对实施策略进行灵活调整。对于基础较薄弱的学生,可以以教师示范引导为主;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则可以在教师示范建模的基础上,更多给予他们模仿体验的机会;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则可以引导他们迁移运用,触类旁通,进而习得系统的历史辩证唯物主义的思维方法,形成整体历史观念。

三、实施案例

目标1:从“长时段”整体把握历史。

教师讲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萨拉热窝事件”,引出第一次世界大战缘何发生的话题。

师:真的是这两颗子弹、这场暗杀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吗?战争结束后,历史学家对战争的根源进行了广泛的争论,但都把目光聚焦到了20世纪初的国际形势。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政治经济体系已经形成。这是世界范围内资本主义国家和其他非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它们之间的相互经济联系而形成的统一的经济整体。它既包含资产阶级征服世界的过程,又包含资产阶级按自己意愿改造世界的过程。它包括资本主义世界政治体系、经济体系和殖民体系。其中,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是怎样的呢?

材料:欧洲是世界的工业工厂,工业总产量占世界工业总产量的一半左右。1913年,仅英、德、法三国的工业制成品的出口就占到世界出口的60%同时,欧洲各国的海外投资伸向世界各地,伦敦保持了世界金融中心的地位。

——王斯德,《世界通史》(第二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20世纪初一位英国经济学家的描述:今天的伦敦在芝加哥有它的粮仓,在加拿大和波罗的海有它的森林,它的养羊场在澳大利亚,它的金矿和银矿在加利福尼亚和秘鲁,它喝从中国运来的茶叶、从东印度种植场弄来的咖啡。

生:资本主义国家占主导,其他非资本主义国家处于从属地位,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原料产地、商品市场和资本输出市场。它们之间通过相互的经济联系而形成统一的经济整体。

师:因此这是一个由欧美为主导,不公正、不合理、不平衡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20世纪初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是不公正、不合理的,欧美工业国奴役亚、非、拉农业国,使亚、非、拉等国沦为它们的经济附庸、原料产地、商品与资本市场。20世纪初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是不平衡的,欧美列强发展不平衡,欧洲仍然保持优势在位,伦敦是金融中心,欧洲事务牵一发而动全身;美日迅速崛起,成为列强的竞争对手;欧洲内部,德国崛起,挑战欧洲霸主地位。

目标2:从经济、政治、军事等方面来思考和分析历史事件发生的动因。

教师在引导学生整体认识20世纪初的国际形势的基础上,从不同角度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发生的历史动因。

师:20世纪初形成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是不公正、不合理、不平衡的,由此导致国际形势不稳定。有一种观点认为,导致这个世界动荡的最重要的历史背景有如下四点:经济上的竞争、殖民地的掠夺、军事同盟和不可逆转的军事时间表。

首先,我们来看一段材料,分析一下从中能提供给我们哪些历史信息。

材料1:1888—1889年意大利和法国之间、1879—1894年俄国和德国之间,1906—1910年奥地利和塞尔维亚之间均爆发了关税战。由于19世纪后期德国工业化的速度异常迅速,英国和德国之间展开了最为激烈的经济竞争。1870年,英国的工业产量占世界工业总产量的31.8%,而德国仅占13.2%。到1914年时,主要由于美国的产量从占世界总产量的23.3%猛增到35.8%,英国工业产量所占的比例下降到14%。不过,德国的产量却得到了充分的增长,以致它的比例略有上升,为14.3%,大于英国所占的比例。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年版

生:意大利、法国、俄国、德国、英国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间经济竞争激烈。

师:根据材料,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间的实力对比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生:相比之前,到20世纪初,英国相对工业生产实力下降。美国和德国相对工业生产实力地位提升。在欧洲,德国超越了英国。

师: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几十年间,当时欧洲大多数强国都卷入了关税战和对外国市场的竞争。德国工业产量的短时激增意味着它与英国在海外市场上的竞争十分激烈。此外,德国建造强大海军和最强陆军的决心,大大加剧了英德两国关系的紧张,这些都促成了战争的最终爆发。经济上的竞争是导致一战爆发的重要因素之一。

第二,争夺殖民地。为确保剩余资本与剩余产品的海外市场,欧洲列强竭力抢夺殖民地。当1871年刚刚统一的德国冲向世界寻找殖民地时,留给它的空白已经不多了。德皇威廉二世叫嚣着:德意志需要呼吸新鲜空气。他把目标对准了葡萄牙、荷兰、比利时这些具有富裕殖民地的小国。然而,德国却发现面前处处有广袤英国殖民地的阻隔。不仅是英、德,其他主要列强都参与了争夺殖民地。美国发动了美西战争,夺取了菲律宾。 日本发动日俄战争,夺取中国东北地区利益。这些对殖民地的争夺造成了战前几十年的紧张气氛。

第三,军事同盟的建立。殖民地的争夺最终推动了列强在和平时期缔结军事同盟。同盟源于1879年德国宰相俾斯麦与奥匈帝国缔结的两国同盟条约。这是一个防御性条约,旨在保护德国免受法国人攻击。它也旨在保护奥匈帝国免受俄国人的攻击。1882年,两国同盟因意大利的加入而变成三国同盟。它的目的还是防御。

但是,从另一方的立场来看,三国同盟则完全是另外一回事情。在法国和俄国看来,它是一个控制欧洲,使法、俄孤立并易受攻击的势不可挡的集团。结果,1894年法俄同盟缔约成立,它的两个目的是反对三国同盟和抵制英国对殖民地的争夺。法俄同盟因1904年英法协约和1907年英俄协约的签订而成为三国协约。和平时期出现军事集团是世界历史上的新鲜事,而正是这种军事同盟使得各国无论是否愿意都会卷入战争。

第四,不可逆转的军事时间表。我们来看一则材料:

材料2:法国政府(1914年)备忘录:7月25日早晨阿尔萨斯和洛林的驻军全部归队。同日,前线的军事工事已经进入战备状态。26日,他们发布命令,要求铁路采取初步措施,集中力量运送军队。27日,必要的军事征用已经完成,军队已经就绪。

——海山·伊夫,《战争的缘由》

师:同学们,你们从这则材料中能得到什么信息?

生:这则材料中阿尔萨斯和洛林是德国的。普法战争后,这两处割让给了德国。所以法国是观察到了德国人的军队进入战争准备了。

师:这位同学回答得非常好,他联系我们之前学习的知识。还有吗?

生:从7月25日观察到敌军行动到7月27日法国军队准备就绪,感觉时间很短。

师:观察很仔细,的确一战前战争的准备和动员速度非常迅速。由于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后期是欧洲军事技术通过科学和军事的结合获得大飞跃的时期。大国的军事领导人通过大量定购最新式武器来寻求安稳。然后,他们利用铁路网运输军队和物资,并准备详细动员计划。一旦战争动员计划启动,人员和物资就会按计划自动地、大规模地运输。不再可能撤销命令,因为人员和物资的流动将被堵塞,使国家在由此导致的混乱之中处于无防御状态。这种历史学家所谓的“军事时间表的紧急状态”,已被证明是萨拉热窝事件后寻求和平的一种障碍。

凡此种种俱是战争发生前几十年所产生的广阔和深远的历史背景。由此可见第一次世界大战不是骤然而至的,而是由这些广阔而深远的历史背景最终促成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