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

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

时间:2023-02-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如在讲授《罗斯福新政》一课时,有一位教师匠心独运地通过模拟参观美国罗斯福纪念公园,对公园内雕塑、铭文、图片等不同类型的史料进行解读和分析,引导学生掌握提取和归纳历史信息的方法。站在培养学生求真精神的角度,这位教师由模拟参观美国罗斯福纪念公园来引导学生学习罗斯福新政,可以直接引导学生判断公园内雕塑、铭文、照片等历史资料的可靠性,这样的教学会更加有效。

嘉定区中光高级中学 孙继珍

目标要求:通过查证历史资料的可靠性,反思自己认识历史、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

一、历史资料的概念及其分类

历史资料,是指研究历史的材料,即史料。史料是研究和学习历史的基本素材,因此研究和学习历史,必先从搜集和认识史料开始。面对浩瀚的史料,为了便于进行历史研究和学习,史家将史料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了分类。按照不同的存在形式,史料可以分为实物史料、文字史料和口传史料;按照不同的来源,史料可以分为直接史料和间接史料;按照不同的意图,史料可以分为有意史料和无意史料。(杜维运,《史学方法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03—115页)

认清史料的类别及性质之后,需要进一步对史料进行处理,包括史料的考证、有用史料的萃取、史料来源的比较、史料中矛盾与偏见成分的识别等。其中对史料进行精密的考证(即查证历史资料的可靠性)又是首当其冲且最为重要的一环。

二、为什么要查证历史资料的可靠性

历史是一种解释,从这个角度出发,则任何一种史料,都不是完全可信的,因此考证工作对史学研究特别重要。如果史料的真伪、来源、作者及其动机没有鉴别清楚,史学就成为无稽之谈,或完全出现错误。

郭沫若指出:“无论作任何研究,材料的鉴别是最必要的基础阶段。材料不够,固然大成问题,而材料的真伪或时代性如未规定清楚,那比缺乏材料还要更加危险。因为材料缺乏,顶多得不出结论而已,而材料不正确便会得出错误的结论。这样的结论,比没有更要有害。”(赵爱国,《档案文献编纂学》,山东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著名历史学者顾颉刚说:“治史学的人所凭藉的是史料。治史学的人对于史料的真伪应该是最先着手审查的,要是不经过这番工作,对于史料毫不加以审查而即应用,则其所著虽下笔万言,而一究内容,全属凭虚御空,那就失掉了存在的资格。”(张革非、杨益茂、黄名长,《中国近代史料学稿》,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材料的正确性是一切科学研究的前提,达到材料正确性的唯一方法就是用科学的方法去验证材料。有了史料以后,我们要做的就是对史料加以鉴定,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考证。考证的目的有三个:一是鉴别真伪,确定史料是不是真品;二是鉴定史料的完整性,真的史料未必就是完整的;三是考证史料的可信度,完整的真品史料,所记述的事实未必是真实的。只有经过鉴定为真的、完整的、记录内容为事实的史料,才是我们最终想要的,才是能够最好地服务于历史学习和研究的历史资料。

站在中学历史教学的角度看,历史资料的查证对于中学生求真精神的培养和历史思维品质的提升至关重要。中学历史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将“通过查证史料的有效性、可靠性,检验思维逻辑的合理性,反思认识与解决问题过程的正确性和准确性”作为高中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阶段目标。

三、如何查证历史资料的可靠性

基于高中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对于目前高中学生和高中历史教学而言,史料可靠性的查证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辨别史料真伪,即学生能够根据所给史料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史料本身的真伪及史料反映的史实的真伪,并掌握辨伪的一般方法和步骤。二是判断史料价值,即学生能够根据所给史料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史料对于研究所面临的问题的价值,并掌握判断史料价值的一般方法和步骤。在日常历史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分阶段引导学生在史料可靠性的查证方面进行尝试,以切实培养学生的求真意识,提升学生思维品质。

1.鉴定史料真伪

一是根据时间甄别。

如讲授《罗斯福新政》一课,有教师出示一幅照片(右图),并将其命名为《饥饿的母子》,以此来说明1929年美国经济大危机爆发时美国人民生活的窘境。这幅照片本身还是能打动人的,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了教师设置的情境,逐渐顺着教师的思路进一步学习罗斯福新政的相关内容。

但是按照“史由证来,论从史出”的历史学习规则,我们不难发现教师和学生在利用史料进行学习的过程中,都忘记了对史料的可靠性进行甄别。教师存在的问题有两个:一是没有注明照片的出处,没有说明照片拍摄的时间和地点;二是利用孤证证史。学生存在的问题在于缺乏批判意识。

经查证,这幅照片名为《加利福尼亚贫穷的摘豆工人》(参阅[英]彼得·伯克,《图像证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21页),拍摄于1936年2月,拍摄者为多罗西亚·兰格,照片中的女性是七个孩子的母亲,32岁。这幅照片拍摄的时间,正是罗斯福推行新政执行的第四个年头,因此这幅照片最多用于说明罗斯福推行新政时期的农民个体的生活状况,而不能用来说明经济大危机刚刚爆发时期的美国历史,更不能用个体的状况来推断群体的状况。教师比较恰当的做法应当是选取两到三则注明准确出处且类型多样的一手史料,进行互证来说明问题。

二是根据性质甄别。

史料的类型多种多样,有文献记载、实物遗存、口头传说、文学作品等。相对而言,实物遗存的可靠性更强一些;口头传说和文学作品用于论证问题时应具体辨析。但也要注意到实物史料的可靠性虽然较高,也应该结合其来源和流转情况进行考察。

如在讲授《罗斯福新政》一课时,有一位教师匠心独运地通过模拟参观美国罗斯福纪念公园,对公园内雕塑、铭文、图片等不同类型的史料进行解读和分析,引导学生掌握提取和归纳历史信息的方法。教师用幻灯片展示了公园内的雕塑《饥饿、绝望》(左图),用于说明经济大危机时期美国民众面临的饥饿问题,教师对雕塑的来源、作者、创作时间进行了准确的说明,并进一步补充:雕塑作为实物史料,是一手史料,价值较高。

表面上看,这位教师的证据意识似乎是比较强的,但其问题恰恰在于对雕塑的史料性质缺乏细致科学的认知,并在此基础上强化自己和学生对于史料运用的错误认知。雕塑是实物资料,但其属于艺术作品,是不能作为一手史料来使用的。教师在课堂上关于公园内雕塑史料价值的分析事实上犯了史料乱化的错误,即分不清史料的类型以及不同史料价值的差异。学生不仅没有得到科学的史学思想方法的训练,反而对史料的运用形成了错误的认识,求真更是无从谈起。

站在培养学生求真精神的角度,这位教师由模拟参观美国罗斯福纪念公园来引导学生学习罗斯福新政,可以直接引导学生判断公园内雕塑、铭文、照片等历史资料的可靠性,这样的教学会更加有效。

在引导学生甄别史料真伪的时候,还要着重培养他们勇于质疑的科学精神。“任何一种史料,都不是完全可信(无意史料的可信,则视史学家的眼光而定),里面可能有错误,可能有虚伪,可能有私人的爱憎,可能有地方及民族的成见,不经精密的考证,即笃信不疑,后患实无尽无穷。”(杜维运,《史学方法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18页)只有在质疑的基础上,才能有效培养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实证精神和实证能力。

2.判断史料价值

简单说来,史料价值就是历史材料对于历史研究的价值,或者说是一定的历史材料对于说明一定的历史现象所具有的价值。

陈寅恪曾说:“然真伪者,不过相对问题,而最要在能审定伪材料之时代及作者而利用之。盖伪材料亦有时与真材料同一可贵。如某种伪材料,若径认为其所依托之时代及作者之真产物,固不可也;但能考出其作伪时代及作者,即据以说明此时代及作者之思想,则变为一真材料矣。”(陈寅恪,《中国哲学史》上册审查报告,冯友兰,《中国哲学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那么,如何分析史料的价值呢?应注意以下要点:

一是对于同一个问题,原始史料的史料价值比二手史料高。一般而言,历史事件、人物当时的相关文物和记载等原始史料价值较高。

当学生们读到悲伤的农民写给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的私人信件时,当他们看到公共事业振兴署的官员关于宾夕法尼亚和俄勒冈两州的经济状况的报告时,或是当他们听到由政府制作的广播剧的录音时,他们就会对学者研究的“当罗斯福入主白宫后面临的最紧迫的任务就是为数百万失去工作的、饥饿的、寒冷的和绝望的美国人民提供食物,衣物和住所”这种普遍性的认识产生不同看法,自然会对已有的历史结论进行批判性思考,他们会意识到教材的观点并不是不正确,而是这种观点也应该受到质疑。

原始史料的解读会促使学生认识到:对于过去的任何叙述,不管它看来是多么的公正、无偏见,但是从本质上来说都是带有主观性的。

二是文学、艺术作品的史料价值应结合具体问题作具体分析。小说、诗歌等文学作品以及绘画等艺术作品必然带有作者生活时代的痕迹,所以就反映某一时代社会生活而言,它们是一种难得而可靠的“无意史料”,从这个意义上说,它们构成了特定时间段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的一部分。如罗斯福新政时期的讽刺漫画,虽不能直接印证当时的相关事实,但可以印证当时漫画作者的态度以及当时的一种漫画创作风格。

三是学者研究成果的史料价值。史料的价值要根据它所对应的历史问题作具体分析,孤立的历史材料是很难说明其史料价值的,学者的研究成果由于是学者在占有大量史料的基础上形成的,因此在某些特定问题的研究价值上未必比一手史料价值低。

例如,就《工业复兴法》的最终目的而言,由于受政治因素影响,富兰克林·罗斯福面对记者提问做出的回答未必比学者研究成果来得更可靠。

在历史教学中让学生对史料的可靠性进行查证,并不是期望将学生培养成历史学家,而是让学生借着运用史料的一些特定练习,学到历史学家的一些态度和方法。

四、通过查证历史资料的可靠性,反思自己认识历史、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

以培养求真为中心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是历史教育的应有之义,在戏说历史泛滥的今天,坚守“求真”的历史教学底线显得尤其重要。

由于历史的过往性特质,史料就成了知晓过去的重要桥梁。历史的本质不在于某年某月某日发生了某事,而在于对其发生、发展及其变化路径的揭示。这种揭示必须建立在可靠的史实基础上。在高中历史教学中,作为教师,我们有义务在和学生共同查证历史资料可靠性的过程中让学生懂得“历史的真伪比评价的高低来得更重要”“‘是什么’是‘为什么’和‘怎么样’的前提”“史料的效度与信度,不是一成不变的”“不同性质、类型、载体的史料,价值不一”。

作为中学历史教师,在运用史料进行历史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避免史料的泛化和伪化,更要避免对于史料的可靠性不加查证的简化和乱化。在日常的历史学习和探究活动中,要引导学生做到:每一条证据和每一份史料必须用怀疑和批判的眼光来观察与研究;每一条证据都不能只根据其表面价值或字面意义来判断理解,必须把创作者的个人观点考虑进去;每一份证据、史料必须反复核对、检查,并和与之相关的证据、史料做比较。

五、实施案例

目标1:鉴定史料真伪。

师:面对经济大危机带来的各种问题,罗斯福总统采取了一系列反危机措施,今天我们将一起学习罗斯福新政的缘起、过程和影响。对于这段历史的探究,以下哪些资料可以作为研究的史料?(教师呈现史料)并说明你的理由。

材料1:照片《加利福尼亚贫穷的摘豆工人》

材料2:照片《经济损失》

材料3:壁画《城市生活》

材料4:喜剧电影《罗斯福(美国混蛋)》

材料5:纪录片《世界历史·罗斯福新政》

材料6:历史著作《美国十大总统传》

材料7:漫画《飞奔的蜗牛》

生:我觉得除了那部喜剧电影不可以用作研究资料,其他的都可以作为研究资料。理由是喜剧电影有较多虚构和搞怪成分,不符合历史事实。

生:我觉得都可以使用,两张照片和纪录片中的影像资料可以作为一手史料使用,其余的作为二手史料使用。

生:我觉得以上所有的史料都应该查清楚来源,即弄清楚创作的时间、出处等,才能谈得上是否可以使用。

师:很好,大家都很乐于思考,并能够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作为教师,我更赞同第三位同学的观点。学习历史离不开史料,但运用史料的首要原则就是要对史料的可靠性进行精密的查证。材料不正确便会得出错误的结论,比没有材料更可怕。

经查证,以上7则材料中,照片《加利福尼亚贫穷的摘豆工人》拍摄于1936年2月,拍摄者为多罗西亚·兰格,照片中的女性是七个孩子的母亲,32岁,照片来源于彼得·伯克《图像证史》一书。

照片《经济损失》拍摄于1929年10月美国纽约街头,作者不详,照片来源于乔治·布朗·廷德尔《美国史》。

壁画《城市生活》创作于20世纪30年代,描绘了繁忙的新政时代的街景,作者为公共事业振兴署艺术家维克托·阿绕恩托夫。

喜剧电影《罗斯福(美国混蛋)》于2012年由美国拍摄,讲述了一个虚构的恶搞罗斯福的喜剧。

纪录片《世界历史·罗斯福新政》由中央电视台制作播出。

历史著作《美国十大总统传》由王荣纲主编,东方出版社1995年出版。

漫画《飞奔的蜗牛》创作于1933年3月,描绘了精力充沛的罗斯福全力驱使国会行动起来,作者不详,刊登于《底特律新闻》。

经过来源和内容的查证,这7则材料中除了拍摄于2012年的喜剧电影《罗斯福(美国混蛋)》不能作为研究罗斯福新政的史料之外,其余的均可以使用。结果确实和刚才第一位同学的回答一样。第一位同学虽然回答的结果是正确的,但因为缺少了对历史资料可靠性的查证过程,所以不符合历史学习的规则,容易犯科学性错误,是不可取的。

目标2:判断史料价值。

师:刚才我们对以上7则材料的来源进行了查证,其中6则材料可以用于研究罗斯福新政,那么这些材料到底可以印证哪些方面的内容呢?请同学们选择不同类型的史料谈谈自己的观点。

生:我选择照片,照片《加利福尼亚贫穷的摘豆工人》拍摄于1936年,可以用来证明罗斯福新政期间农民的生活状况;照片《经济损失》拍摄于1929年,可以印证经济大危机给美国人民生活带来的冲击。

师:回答得很好,这位同学在利用史料证史时关注到了照片的时间,值得肯定。但是老师要指出的是这两张照片只能印证当时照片中人物的状况,而不能证明他们所属的群体。

生:我选择艺术作品,创作于20世纪30年代的壁画《城市生活》,描绘了繁忙的新政时代的街景,可以用来印证罗斯福新政的成效显著;创作于1933年的漫画《飞奔的蜗牛》,可以用来印证罗斯福与国会的关系。

师:壁画《城市生活》虽然描绘了繁忙的新政时代的街景,但不能直接印证罗斯福新政的成效显著。作为艺术作品,它更多反映的是作者的观点,当然还可以证明当时的社会风貌,而如果要用于证明罗斯福新政的成效,还需要其他资料进行佐证;漫画也是同样的道理。

生:我选择剩下的两个,纪录片《世界历史·罗斯福新政》比较复杂,因为里面既有旁白,也有一手的影像资料,制作者也可能将并不相关的资料剪辑在一起,所以要区别对待;历史著作《美国十大总统传》则要选择其中与罗斯福相关的资料,且最好是一手史料,史家的评论可以作为参考。

师:回答得非常好。我们在运用任何史料进行历史学习时,都要有查证历史资料可靠性的意识,还要有“孤证不立”的意识。我们只有在历史学习的过程中逐步确立证据链意识,才能真正地在求真的过程中做到“知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