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懂得获得史料的基本途径与史料的历史特点和证据价值

懂得获得史料的基本途径与史料的历史特点和证据价值

时间:2023-02-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但值得注意的是,当这些客观的历史资料被研究者选取作为研究历史的史料时,会不可避免地具有主观性。而史料的价值将对研究者的研究结论产生极大的影响。其中,通过档案检索与调查访问是日常学习与研究历史时获得史料的两种基本途径。调查访问者需要将调查所得的资料进行整理后再使用。然而,根据调查访问对象的不同,以及历史研究对象的不同,获得的史料也有不同历史特点与证据价值。

闸北区教育学院徐 洁

目标内容:懂得档案检索和调查访问是获得史料的基本途径,以及这些史料不同的历史特点和证据价值。

一、中学历史课堂以求真为基石

在历史课程改革不断深入推进的背景下,运用史料帮助学生还原历史、解释历史、理解历史,并能客观地诠释历史,已成为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之一。然而这并不是史料教学的全部。真正意义上的史料教学需要教会学生掌握基础的史学思想方法,在鉴证识史的基础上,进行诠释评价活动。

如《上海市高级中学历史学科教学基本要求》在导言中开宗明义地指出:高中历史教学“旨在引导学生了解历史知识的产生过程和历史认识的形成过程,进而能运用这些基础的史学方法判断史料的可靠性,揭示史实形成和史实之间的逻辑关系,以唯物史观观察、分析、解决历史问题,由此逐步形成历史学习中的证据意识、逻辑意识和科学意识,提升历史思维的品质。”(上海市教委教研室,《上海市高级中学历史学科教学基本要求》,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页)

因此在中学历史课堂中,引导学生懂得获得史料有哪些基本途径,并了解通过这些基本途径获得的史料具有的历史特点与证据价值,进而学会运用获得的史料去诠释评价历史,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史料的定义与特点

纵览名家著作,对史料概念的解释虽然各有不同,但却有诸多相通之处。

如著名历史学家周谷城先生认为“史料是历史之片段”。(周谷城,《中国通史》(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2页)杨洪烈先生说“史料是一切关于历史的材料,是过去社会之各种人类活动的记载”(杨洪烈,《历史研究法》,长沙商务印书馆1939年版,第61页),“凡宇宙间可以考察出其‘时间性’的事物或现象都是历史的资料,简言之,即为‘史料’”(同上书,第48页)。王尔敏先生则强调“至于何谓史料?即所有研究史学撰著史籍所必须根据之种种资料”。(王尔敏,《史学方法》,台湾东华书局1977年版,第143页)

凡此种种,都表明了史料是人类社会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遗留下来的、客观存在着的、可供认识与研究历史的资料。

从史料的定义中不难发现它具有存在的客观性、时间上的历史性、形式上的多样性。但值得注意的是,当这些客观的历史资料被研究者选取作为研究历史的史料时,会不可避免地具有主观性。且即使是同一个史料,在用作研究不同历史的对象时,也会具有不同的使用价值等特点。正如王尔敏先生所言,史料具有以下五个一般通性:“其一,非有意而存在……其二,非一定质,一定量,一定形式。其三,残破而永无完整。存者一鳞半爪……其四,散乱糅杂,需要整理。其五,不确定。其年代、地域及史料所有者均不能确定。甚至用途亦难确定。”(同上书,第144页)

三、获得史料的途径与史料证据价值的关联

史料分类的方式有很多,如按形式分,一般可以分为文字史料、实物史料与口传史料。按价值分,又可分为一手史料与二手史料等。中国史学家刘知几曾经将所有的历史著作分为两类:“书事记言,出于当时之简。勒成删定,归于后来之笔”(刘知几著,浦起龙释,《史通通释》(下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303页),明确地表明了两者的史料价值有明显差异。因此,作为人类历史活动产物的史料,虽然是客观存在的资料,但研究者通过不同的途径获得史料,其史料价值各不相同。而史料的价值将对研究者的研究结论产生极大的影响。因此,最大限度地接近历史原貌,是对历史做出客观的诠释或评价的首要条件。

在一般的历史学习与研究中,通常将未经中间人修改或传达,与当事人、当时事有直接关联的史料作为直接史料。“直接史料必须是第一手的史料,或原手的史料,而不是第二手的史料,或转手的史料,史料一经转抄或编纂,即成为转手的或第二手的,就性质上讲,即降为间接史料,而非直接史料了。”(杜维运,《史学方法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11页)在史料价值上,直接的一手史料一般高于间接的二手史料。

三、获得史料的基本途径以及这些史料不同的历史特点和证据价值

由于历史的学习与研究是人类的主观行为,因此认识与获得史料离不开学习者与研究者的行动。面对浩瀚无边的史海,我们可以根据史料存在的形式、存在时间的长短、研究者的需要,以及现代科技发展的水平,通过不同的途径来获得史料。如去图书馆查阅史学专著获得史料;去各级档案馆检索史料;利用网络检索史料;通过考古活动获得史料;去实地走访查看,以及通过访问当事人或亲历者获得史料;甚至可以通过直接向专家学者请教来获得史料等。通过不同的途径获得的史料,其基本的历史特点与证据价值也会不同。其中,通过档案检索与调查访问是日常学习与研究历史时获得史料的两种基本途径。

1.档案检索

“档案是社会组织或个人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具有清晰、确定的原始记录作用的固化信息。”(冯惠铃、张辑哲,《档案学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5页)这就告诉我们档案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一是必须是对人类社会活动的原始记录,非自然界自然形成的原始记录物。二是必须是对人类社会历史活动的原始记录,非当前或未来的社会活动。三是档案所记录的信息必须清晰、确定,且是固化的物质。四是必须是人类在社会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原始信息记录。只要符合以上特征,无论是文字、实物,还是图像、影像等资料,只要留存下来,都可以在各级各类档案室或档案馆里查找到。

由于档案具有以上特征,它不仅可以作为历史学习与研究的史料,而且还因其保存的史料具有时间跨度大,印证历史的直接性、唯一性与不可替代性等特点,是学习与研究历史的一手史料,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可以直接使用。

如《光明日报》刊登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篇文章,拉开了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的序幕。这场讨论为中国共产党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奠定了理论基础,成为实现党和国家历史性转折的思想先导。在《光明日报》社的档案室里,保存着刊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文章的《光明日报》和修改过的清样。这是研究“文革”结束后至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中国社会思想理论界变化的一手史料,从中还能看出当时这篇文章的发表经历了一个非常慎重的准备过程。

2.调查访问

调查访问一般通过当面交谈、电话或网络交流、书面访谈等形式进行。调查访问的对象可以是亲历者,也可以是旁观者。调查访问者需要将调查所得的资料进行整理后再使用。一般表现为口述或回忆记录类的文字、图像、影像史料等,有时也会以实物史料的形式呈现。然而,根据调查访问对象的不同,以及历史研究对象的不同,获得的史料也有不同历史特点与证据价值。如果调查访问得到的是当时人类活动留下的原始遗迹,或者是亲历者、当事人的亲历、亲闻、亲见,符合当事人、当时事的原则,可视为一手史料。

但值得注意的是,当事人可能出于各种因素的考虑而隐瞒或篡改其中的某些环节;或由于当事人年事已高,距当时的时间较为久远,记忆模糊有误;或收集、整理资料的人在此过程中产生有意无意的失误等,这些可能性说明通过调查访问获得的口述史料或回忆录等均无法避免其主观性。这也就要求我们在使用这些史料时不能像使用确凿的档案史料一样,而是需要存疑,需要与其他类型的史料相互印证,来最大限度接近历史的真相。

如研究安徽小岗村率先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前后的历史,可以走访当年签订生死契约书的村民。作为最早实践分田包干的亲历者,他们的回忆对研究这段历史具有很高的价值。然而,村民们在回忆当时情景的时候,时常会有不同程度的夸张,有时甚至自相矛盾。因此仅凭这一方面的史料并不能完整、全面地了解这段历史,仍需补充当地的地方志、其他村村民的回忆等史料,才可能最大限度地接近这段历史。

此外,还应注意的是,通过调查访问的途径获取史料的方式多用于研究近现代历史。古代历史由于距今时间过于久远,无法找到当事人或旁观者。即使进行调查访问,也只能由后世人回忆当世,无法直接用于研究当世历史。

四、实施案例

目标1:懂得档案检索和调查访问是获得史料的基本途径。

师:在之前的学习中,我们已经通过档案检索、采访家中父母长辈获取“文革”期间相关史料的方式,了解了“文革”严重阻碍了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它的结束使广大人民群众看到了新的希望,人们热切盼望着拨乱反正,过上幸福、安定的生活。可是人们盼来的却是“两个凡是”。1977年2月,在当时的舆论界与理论界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两报一刊”发表了一篇名为《学好文件抓住纲》的文章,文章的最后提出了这样的一段话。

“让我们高举毛主席的伟大旗帜,更加自觉地贯彻执行毛主席的革命路线,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办,《学好文件抓住纲》,《红旗》1977年第三期,第18页

师:这段材料可以通过哪些途径获得?它具有怎样的史料价值?说出你判断的理由。

生:《红旗》杂志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办的,可以去杂志社所属的档案馆检索。也可以去专门的旧书摊上寻找这本《红旗》杂志。但无论是通过档案检索还是获得旧书,它都是原始史料,也是研究这段时期历史的一手史料。

目标2:懂得史料不同的历史特点和证据价值。

师:由此可见,“两个凡是”的提出代表了什么层面的思想指向?

生:中共中央的领导层。

师:从材料中可获知当时中共中央领导层思想上的特点是什么?

生:依然秉持“左”的思想,并没有彻底认识到“文革”的错误。

师:“两个凡是”的提出充分说明了四人帮被打倒并不意味着“左”的指导思想也被打倒了,当时错误的思想依然顽固地盘踞在人们的意识形态中,中央领导层也不例外。这当然使得拨乱反正的工作陷于困顿,中国并没有能够进入新的建设时期,而是陷入了徘徊时期。这说明如果不能在思想上对“文革”的错误进行彻底反思,打破精神枷锁,中国是无法重新起步与发展的。这一点当时尚未恢复工作的邓小平已经敏锐地意识到了。

材料1:邓小平给党中央的信。

——《高中历史》第六分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104页

师:这段史料又是通过什么途径获得的?你如何认识它的史料价值?

生:去中央档案馆查阅邓小平信件的影印件最为合适。这是他亲笔写的信件,是研究当时邓小平想法与看法的一手材料。

师:那么当时邓小平是如何看待毛泽东思想的?

生:他承认并支持毛泽东思想在党政军中的领导地位,但也强调要“用准确的完整的毛泽东思想”来指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

师:邓小平为什么要强调“准确、完整”的毛泽东思想?

生:就是强调要把毛泽东思想作为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看待,强调贯穿其中的科学观点和科学方法,而不是断章取义和无条件盲从。

师:“准确的完整的毛泽东思想”概念的提出,为批判“两个凡是”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武器,在党中央内部得到了一批老革命家的支持。与此同时,社会中很多经历过“文革”苦难与折磨的人也发现了“两个凡是”的错误。当时南京大学哲学系教师胡福明就是其中的代表。他写了一篇名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的文章。文章经过光明日报编辑部与胡福明的多次反复商量修改,最终在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第一版中发表。

我们可以通过哪些途径去了解这篇文章的具体内容?它们的证史价值又会有什么区别?

生:网络查询、档案馆检索、相关著作中的引用等。档案馆内保存的一般是原始的记录,信度与准确度更高,具有较高的证史价值。网络与著作中的引用由于经过了他人之手,带有主观性,也容易出现失误,证史价值不如档案高。

师:是的,从当年《光明日报》中刊登的这篇文章中,老师选了以下的一段:

材料2:实践不仅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而且是唯一的标准……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被承认为真理,正是千百万群众长期实践证实的结果。毛主席说:“马克思列宁主义之所以被称为真理,也不但在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等人科学地构成这些学说的时候,而且在于为尔后革命的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的实践所证实的时候。”

——特约评论员,《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光明日报》1978年5月11日,第一版

师:与之前“两个凡是”的内容进行比对,两者的立足点有什么区别?

生:前者以毛泽东个人为立足点,而后者则以实践为立足点。

师:可见这两种思想理论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宣扬个人崇拜,后者强调理性、科学。《光明日报》是中共中央机关报之一,是由中宣部直接领导的大型、全国性的官方新闻媒体之一。它刊登了这篇文章,不仅是对“两个凡是”的有力还击,更代表了中共中央领导层在思想上发生的变化。这样的一个举动,将可能在当时的社会中产生什么反响?

生:或大力支持,或有人反对。

师:这只是我们今天的猜测,如果要了解当时的实情,我们可以通过什么途径?

生:网络查询、采访当事人、阅读相关著作等。

师:老师采访了身边五六十岁的一些中年人,问了他们两个问题:当时您读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篇文章的时候心里是怎么想的?您身边的人又有什么样的反应?根据他们的回答我做了如下的文字整理。

材料3:当年我们这代人对政治风向很敏感,总想到理论的背后将会有什么变故。后来渐渐看出来,实践标准可以否定“金口”,当然开心与拥戴。

——退休教师,1978年时为新疆某校教师

我们觉得终于要拨乱反正了,心里很高兴。不过被告知一定要坚决拥护当时中央的决定。

——离休军官,1978年时为某部队干部

当时看到这篇文章,我想大家都知道道理,长期都没敢想,被这篇文章讲出来,我觉得眼前一亮。但是大家也只在私底下悄悄地讨论,没有过多声张。

——语文教师,1978年时为某工厂工人

我们感觉到和以前的说法不一样了,可当时不敢多说什么,和要好的同学大致交流了一下,还是理头读书了。

——教育学院院长,1978年时为在校大学生

我们一看就知道这就是反对“两个凡是”。大家在宿舍里讨论过,但大型会议上我们什么也没说。

——校长,1978年时为在校大学生

师:以上呈现的是什么类型的材料?它在历史研究中具有什么样的价值?为什么?

生:口述史料。由于是当事人的回忆录,因此就其史料价值而言,属于一手史料。

师:从这些一手史料中,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文章的发表的确让不同行业的人们都发现了与官方指示不同,大家心里是赞成的,但都没有直接表示支持。

师:这种情况的出现说明了什么?

生:一篇由群众写成的文章虽然让人们看到了变化,但并不能完全改变“左”的错误思想的束缚,影响力有限。

师:口述史料虽然具有一手史料的价值,而且我也采访了多人,但这就一定是当时真实情景的再现吗? 口述史料与档案史料相比,在证史价值上又有什么区别?

生:档案史料是原始记录,信度较高。口述史料不可避免地带有讲述者的主观性,在陈述中可能会发生改变,或因年代久远,有遗忘和记忆模糊的可能性。

师:那么可以怎样来提高口述史的信度和证史价值呢?

生:与其他类型的史料互证。

师:为了切实了解“文革”后中国社会思想发展变化的过程,老师从一部专著中找了一些相关记载。

材料4:13日,《红旗》杂志负责人质问新华社社长曾涛:“新华社向全国转发《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错误的,这篇文章理论上是荒谬的,在思想上是反动的,在政治上是砍旗的。”

国务院研究室一位负责人打电话给《人民日报》总编辑胡绩伟,指责这篇文章犯了方向性的错误。

这一天,有人到胡耀邦家中,很严肃地对胡耀邦说:“文章起了很坏的作用,把党中央主要领导人的分歧,公开暴露在报纸上,不利于党内的团结。”

那些日子里,杨西光整天眉头紧锁,神色严肃。王强华的心里也是沉甸甸的。一天下午下班后,王强华到杨西光的办公室汇报工作,只见杨西光独自坐在办公桌前,只是喃喃自语:“有什么了不起,大不了把‘乌纱帽’给摘了!”

——余玮、吴志菲,《邓小平的最后二十年》,新华出版社2008年版

师:杨西光当时任《光明日报》总编辑,王强华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的责任编辑。以上文献史料反映出当时形势是怎样的?

生:围绕这篇文章的发表,在中央高层内部有矛盾斗争,反对力量很强大。

师:正是如此巨大的政治压力导致理论界的一片鸦雀无声。这也就是为什么当时人民群众会有如此反应的原因。正是通过口述史料与文献史料的互证,我们真实地感受到那个可能为了一篇说真话的文章去坐牢的特殊年代,这一切更充分说明思想解放虽然困难重重,但又是何等的重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