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附属中学 李 峻
目标内容:通过检验思维逻辑的合理性,反思自己认识历史、解决问题的过程。
一、检验思维逻辑的合理性
思维可分为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逻辑思维是借助于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所进行的思考活动,是一种渐进式的思维方式。就历史逻辑思维而言,是指人们在历史学科领域形成的一种认识自然、认识社会和认识人的思维方式,是人们对世界历史发展、变化进行理性认识的思考。历史逻辑思维显性于历史思维能力的体现,其包含了运用历史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来对历史事实和历史现象进行合理的分析、综合、归纳、比较和概括,找出历史史实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对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做出客观的、实事求是的评价,进而能结合历史资料进行合理的阐释,创造性地解决现实问题。
检验思维逻辑的合理性,关键在于检验在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是否运用了常用的逻辑思维方法,如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分类、抽象与概括、归纳与演绎等。检验历史思维逻辑的合理性是在思维逻辑合理性的基础上,结合史学思想和方法,如“史由证来、证史一致、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史学思想,并从史观、史实、史识等方面去汲取历史信息,由此通过分析、比较、归纳、演绎等史学方法去解决问题。
二、反思自己认识历史、解决问题的过程
1.查证史料的可靠性和准确性,鉴证识史
在反思自己认识历史、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首先要查证自己获得的“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史料是否可靠和准确,辨别或判断结论的准确性。查证史料的可靠性和准确性可以通过搜集筛选资料、鉴别真伪、考证内容、做出解释等方法来处理,其本质是史料考证法的运用,即评价史料的来源、真伪和可信性的活动,它具有勘误、释义、历史分析、评估典籍和词语分析等特征。
2.根据一定的史实、史料或视角,对明显有缺陷、问题的历史叙述、解释、评价提出质疑或反驳
鉴证识史、论从史出,把一切人与社会问题置于其所处的历史范围内,结合史实、史料或视角,多维视角去认识问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进而发现和认识历史真相。在反思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围绕“我是怎样想的”“我为什么这样想”“我还想到了什么”“可以从哪些方面有更多想法”“我从中悟出了什么”等进行思维过程的有意识检查、调整和矫正,排除多余信息困扰,提高思维逻辑性和有效性。
3.多维角度分析、认识和解决问题
多维角度包含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地位、思想认识等具体处境的视角,解释和评价历史人物;从自然环境、经济状况、政治形态、文化传统、社会生活、时代特征的视角,解释、评价历史事件;以时间与空间、相同与不同、联系与区别、量变与质变、背景与条件、原因与结果、动机与效果的概念和范畴,分析、综合、比较、归纳基本史实和相关问题。通过多维角度去分析、认识和解决问题,体验观察和逻辑与历史相一致的逻辑思维过程,求真探索的过程。
三、实施案例
目标1:根据一定的视角,对明显有问题的评价提出质疑或反驳。
在万隆会议,一些国家如伊拉克、土耳其、巴基斯坦等向中国发起攻击,提出“共产主义”是“新形式的殖民主义”,对这个论点,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历史史实进行驳斥。
师:1955年“克什米尔公主号”事件让世界震惊,阻止中国代表团参加亚非会议的阴谋没有得逞,周恩来总理还是义无反顾来到万隆,将中国“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儒家思想带到国际外交舞台,并逐渐被世界所接受。但这过程背后也充满了艰辛和智慧。请大家看一段史料。
材料1:就在第一天大会(万隆会议)行将结束时,伊拉克代表团团长贾马利上台发言。可他一上台就火药味十足地把“老式殖民主义”“犹太复国主义”和“共产主义”并称为扰乱世界和平的三股势力。他说,“共产主义”是一种“颠覆性的宗教”,它“在阶级和各民族人民之间培育仇恨”,它是一种“新形式的殖民主义”……随后发言的巴基斯坦、菲律宾和土耳其代表都沿着他的思路谈到了“共产主义的威胁”……几番发言过后,本是以维护和平为目的的会议,突然变成了反共会议。
——李慎之、张彦,《亚非会议日记》,中国新闻出版社1986年版,第10页
师:面对这种情况,如果你是周恩来,你会如何处理这个局面?
生:我会上台和伊拉克代表辩论,驳斥他的“新形式的殖民主义”之说。
师:你的论据是什么呢?
生:首先,从1840年开始,中国人民为反对殖民主义所进行的斗争超过一百年。中国人民经历了艰难困苦,最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建立了新的国家制度和政府。中国的革命是依靠中国人民的努力取得胜利的,而不是靠外国人输入的。中国革命的自主性决定了中国也不会干涉其他国家的革命,更不会借助共产主义的理念来殖民他国。感同身受是中国不会殖民他国,并附带能支持亚非拉国家采用不同方式寻求民族独立和解放的重要原因之一。
目标2:多维角度分析、认识和解决问题。
师:这位同学从中国历经殖民主义蹂躏及中国革命自主性角度来分析,非常好。我再给大家一些背景资料,结合这些资料,你还会如何表达你的观点?
材料1:在参加会议的29个国家中,只有6个国家同我们建立了外交关系。
材料2:与会国家中,既有中国、越南民主共和国这样的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也有印尼、印度这样的实行资本主义制度的国家;既有缅甸这样的佛教影响很深的国家,也有伊斯兰教影响很深的印尼等国。
材料3:美国国务卿杜勒斯指示:“只要非共产党国家代表团有效合作,即可以挫败共产党人,而取得建设性的成果。”美国要为“友好国家”准备资料,甚至也可以准备决议案,让这些国家在会上提出。
——美国国务院编,《美国外交文件》(1955—1957年)第21卷,第16—23页
生:不同的社会制度、不同的文化和文明的国家坐在一起讨论问题,当然会产生不同的理解和矛盾,甚至争吵,何况当时与会国家中只有6个国家和中国建交。在冷战大环境下,许多国家因冷战思维而对共产主义有着深深恐惧,唯恐红色世界颠覆了他们的政权。
生:所以,在他们看来,反对共产主义就是在反对“新形式的殖民主义”,从时代背景来看这个事件,我能理解为何伊拉克、巴基斯坦、土耳其在美国示意下会在反共产主义问题上相互配合。因此,我会直接对伊拉克代表说,不要做某些国家的传话筒和工具。我们能谅解不知真相的人的怀疑,但怀疑的人可以去中国看看,百闻不如一见。我们应该撇开不同的思想意识、不同的国家制度,寻找共同点。我们亚非这么多国家第一次聚集在一起,会晤就是要反对让我们遭受长时期被殖民、被奴役的大国政治、殖民霸权主义。
师:你们的讲话旨在依靠进步、争取中间、分化顽固。正因为有所不同,才需要联合。还有补充吗?
生:正是因为与会国家在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方面存在差异,所以,我认为还可以通过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的宣传,让更多与会代表了解中国。
师:为什么?
生:中华民族历来倡导“和为贵”,强调处理各种关系时要保持和谐一致。《论语》里有“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的名言,将和谐处事作为处理事务的原则和态度,与他人和谐相处,允许不同意见的存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处理好人与人关系的重要法则。所以,中国文化传统给中国人带来的是求同存异的理念。
生:此外,还可以从中国外交历史传统来看。“和”思想影响着我国历史上各朝各代的对外交往方式。中国绝大多数朝代都强调“万国咸宁”“天下太平”,做到止戈息武。即便是我国古代鼎盛时期的“贞观之治”“康乾盛世”,中央政府也不像英国、荷兰、西班牙那样对外侵略,谋求独霸世界。作为互惠贸易的典范,历史上的“丝绸之路”和“郑和下西洋”的史实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师:很好!两位同学从历史文化传统来驳斥。刚才,大家从多元视角,结合历史史实去质疑、反驳万隆会议上针对中国的带有攻击性的言论,大气、包容与善解人意在你们身上体现。再回到60年前的那一刻,周总理是如何处理的呢?
师:这是当时周恩来总理上台发言的照片,他将原先准备的发言稿发给与会各国,同时,上台即兴发言,而这段演讲博得一致好评。请一个同学来朗读一下。
材料4:“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我们共产党人从不讳言我们相信共产主义和认为社会主义制度是好的。但是,在这个会议上用不着来宣传个人的思想意识和各国的政治制度,虽然这种不同在我们中间显然是存在的。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在我们中间有无求同的基础呢?有的。那就是亚非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自近代以来都曾经受过、并且现在仍在受着殖民主义所造成的灾难和痛苦。这是我们大家都承认的。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我们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而不是互相疑虑和恐惧、互相排斥和对立……”
——周恩来,《周恩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53—154页
师:周总理的“求同存异”充满了智慧与气度,以亚非国家共同的历史、利益及目标为抓手,提出了亚非国家应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殖民主义才是各国反对的。这次演讲博得好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