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良的价值
多年前,袁敬华站在自家低矮的房门前,经常看到两个聋哑姐妹往学校方向走去,不久又走回来。一天,她尾随而去,发现了真相:钟声响过,别的孩子进了教室,这两姐妹就趴在窗户上往里看,之后便落寞地往回走。原来,学校里不收聋哑孩子。这一发现牵动了袁敬华心底最善良的神经。她呆呆地站在那里,难受一阵紧似一阵。
当时,袁敬华高考落榜,老师同学鼓励她再复读一年,家人则在县城给她找好了工作。但是两姐妹蹒跚的背影牢牢占据了她的脑海,挥之不去。她出人意料地作出了第三种选择:教这对聋哑姐妹读书。
“这样做,你的前途在哪里?”父母对此强烈反对。
“我不要什么前途,只要她们有书读!”她态度坚决,一边说着,一边在自家厨房里摆上了三只小板凳。13岁的陈海霞、12岁的陈海彬俩聋哑姐妹,平生第一次背上了书包。如今闻名遐迩的山东省精华聋儿语训学校就是这样起家的。
17岁的姑娘善良又单纯,袁敬华想到自己轻而易举就接受了高中教育,花儿一样在阳光下成长,由己及人,她想让聋哑孩子也能嗅到知识的芬芳。
办学伊始,袁敬华只用手势跟学生交流,发现事倍功半。于是,她突发奇想要让她们开口讲话。她从发音入手,先让孩子看她的口形,再让孩子摸她的脖子(或鼻子),再摸她们自己的脖子,感觉发音时声带如何振动。她没有丝毫经验,只能摸索着前进。20多天过去了,没人开口说话,袁敬华着急,跑到村子外的土丘上哭了好几次。
“从小这俩孩子就聋了哑了,人家大医院都不能治,你能行?”父母对此一直充满怀疑。袁敬华没有气馁,继续教她们摸脖子。“我不知道最终结果会是怎样,可我知道不做就更没指望。”袁敬华心里很清楚,要想在家里办好学,必须赢得父母的支持。因此,她不厌其烦地教两个孩子反复念“爷爷、奶奶”。
一个多月后,两姐妹先后都开了口。她们拉着两个老人的手,一遍遍喊“爷爷、奶奶”。袁敬华的父母被感动得流泪了。原先堆满锅灶、柴火的12平方米的厨房,很快被父母清理干净,成了正式的教室。父亲找来一块三合板,袁敬华用毛笔蘸着红漆在上面工整地写上“××聋哑学校”几个字。父母帮她挂到了大门外。
两姐妹的开口,父母的支持,让袁敬华有了底气。她到附近村里去劝解、说服,又“求”来了5个聋哑孩子。日子一天天过去,孩子一个接一个地学会了说话。越来越多的家长带着孩子来了。几年间,袁家院子里已经有了45个孩子。孩子们要吃要住要学习,发面的盆升级成最大个的瓷盆。袁敬华和她母亲每天要揉25多公斤面粉,蒸一锅锅热腾腾的馒头;床铺渐渐不够用了,寒冷的夜晚,袁敬华搂着几个孩子睡在塑料布搭成的草棚里,一遍遍给他们盖被子。学生多厨房盛不下了,父母想法又盖了一间小东房。每个孩子一年60元的学杂费常常令袁家捉襟见肘,家中几亩地的收成一年年都贴进了学校。每年年底,袁敬华还要算计着明年得再养几头猪,才能够还上欠债给学生添点新学具。
对于这些,这个农家妹子不是不觉得吃苦,而是一想到孩子的笑脸、家长的欣喜,她心里便只有甜了。
我来告诉你
看到别人的痛苦,自己也很难受;看到别人渴望的眼神,自己立即伸出援助之手——这就是一种善良的行为。善良让人无私无畏,善良让人挺身而出,善良让我不计报酬。如果没有一颗善良之心,袁敬华不会为了那些聋哑孩子而奉献,不会实现美好的人生价值,也不会成为我们的楷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