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赫拉克利特与“永恒的活火”
赫拉克利特出生于爱奥尼亚的爱菲斯(Ephesus)城邦的王族,性情孤傲,蔑视古代与同时代的贤哲,更傲视民众。他拒绝接受城邦民众通过的法律,把王位让给兄弟,自己隐居山间。这位赫拉克利特,不仅颇有中国商周之际伯夷、叔齐之风,而且其思想性格也像极了被梁启超誉为“畸儒”的中国明末清初的王夫之(船山,1619—1692)!
图2‐18 赫拉克利特
赫拉克利特广泛应用了“报复”思想作为解释世界秩序的原则。他设想这样一个原则统驭着天体的运动、元素的变化和自然的过程。报复是一种变的原则,而赫拉克利特所着重研究的就是自然界的变化过程,而不是世界的结构特征。他认为火是万物之本原和形象,燃烧的火焰象征着自然界中的普遍川流不息的现象和变迁。火是万物的基础,因此在自然界一切质的变化后面,由于受报复原则统治着,物体之间存在着一种量的连续性,由一种类似商业交易中使用的原则统治着:
万物都换成火,火又换成万物,正如货物换成黄金,黄金又换成货物一样。
这种商业性的比喻,特别在它强调自然现象的量的特征方面,也有助于毕达哥拉斯学派和原子学派体系的形成;这些学派都认为数的单位或者分立的微粒是宇宙的基础,就像铸币的定量单位为商业提供基础一样。
赫拉克利特认为万物的本原是火,说宇宙是永恒的活火。他的基本出发点是:这个有秩序的宇宙,既不是神也不是人所创造的。宇宙本身是它自己的创造者,宇宙的秩序都是由它自身的“逻各斯”(logos,宇宙的理性,变化的准则)所规定的。这是赫拉克利特学说的本质,它是对米利都学派的朴素唯物论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赫拉克利特有一句名言:“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意思是说,河里的水是不断流动的,你这次踏进河,水流走了;你下次踏进河时,流来的是新水。河水川流不息,所以你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显然,这句名言是有其特定涵义的,并不是指这条河与那条河之间的区别。赫拉克利特主张“万物皆流,无物常在”、“太阳每天都是新的”,这使他成为当时具有朴素辩证法思想的“流动派”的卓越代表。
赫拉克利特认为万物是永远变动的,而这种变动是按照一定的尺度和规律进行的。这就是他的“逻各斯”学说。万物的运动,无论是火的燃烧和熄灭,以及万物的生成和互相转化,都是按照一定的“逻各斯”进行的;这种逻各斯主要就是一种尺度、大小、分寸,即数量上的比例关系。这种尺度当然也是一种规律,但它和通常说的一般规律还有点不同,即尺度还只是一种主要表现为数量上的一定比例和关系,而一般规律却不仅表现在数量方面也可以表现在其他方面。人的认识发展是从具体到一般的,先从具体的事物中发现比较一般的东西,然后再深入到更为一般的东西。所以,发现尺度是发现一般规律的前一步,从认识尺度再前进一步就可以认识一般规律。赫拉克利特提出的逻各斯,正是处在人类认识发展的这个阶段——认识尺度、比例上。
赫拉克利特的自然哲学思想,深深地影响着毕达哥拉斯学派。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万物的本原是数,它们的存在和变化都根据一定的数的比率关系,整个宇宙就是按一定的数的比例组成的有秩序的“考斯摩司”(Cosmos,宇宙、世界)。赫拉克利特用“逻各斯”这样一个简单的概念,将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思想完美地表达了出来。在这点上,赫拉克利特和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思想是根本一致的。我们可以说:在公元前6到公元前5世纪期间,以毕达哥拉斯学派和赫拉克利特为代表的古希腊自然哲学,已经比米利都学派前进了一大步,即他们不满足于寻求万物的本原,而是开始要寻求隐藏在现象背后的带有规律性的东西了。他们开始探究数量上的比例关系,也就是“逻各斯”。这是当时自然哲学的一大进步,也是对后世科学最具启发性的价值所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