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上高三的孩子最需要什么

上高三的孩子最需要什么

时间:2023-02-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年过古稀的奶奶一直由爸爸、姑姑、叔叔三人轮流奉养,奶奶在每家住四个月。宋小涵高三了,陪爸妈去看奶奶的次数明显少了,最近听妈妈说,叔叔家房子小,主动要求到小涵家住。如家里的重大事情与孩子沟通,家庭可能的变化让孩子事先了解等,就会让孩子有被关注、被尊重的感觉。奶奶到家里来住,一个高中生的生存环境发生变化却没有人征求孩子的意见,没有人考虑这种变化对孩子的影响,欠妥。二是家长给予的,未必是孩子需要的。

成长故事

镜头:

年过古稀的奶奶一直由爸爸、姑姑、叔叔三人轮流奉养,奶奶在每家住四个月。宋小涵高三了,陪爸妈去看奶奶的次数明显少了,最近听妈妈说,叔叔家房子小,主动要求到小涵家住。爸妈忙着给奶奶收拾房间,没有注意孩子的不快。

那天晚上放学回家,宋小涵看到奶奶在阳台喂鱼,老太太见孙女回家说了声:“回来了?”宋小涵叫声“奶奶”便进了自己房间,直到妈妈喊吃饭才出来。吃饭期间,爸妈如常争先给宋小涵夹菜,宋小涵视而不见,匆匆吃完丢下句:“我吃完了。”就又回房间。奶奶边吃饭边关注孙女,感觉自己像个多余的人。

以后每天宋小涵回家,都会看到奶奶拄着拐杖在楼下路口和几个老年人聊天,她和同楼的几个孩子说说笑笑对着人群说声:“奶奶好!”自顾放好自行车回家。晚饭时宋小涵依然很少说话,最快吃完;爸妈不管孩子吃不吃依然夹菜,渐渐地奶奶也加入了夹菜行列。一天晚饭间,宋小涵啪的一声把筷子放在餐桌上,提高嗓音说:“夹夹夹!是你们吃还是我吃?夹什么夹?不吃了!”正夹着菜朝着宋小涵碗里送的奶奶窘在那里,眼看着孙女气呼呼地回到自己房间。见此情景妈妈生气地说:“丫头,回来给奶奶道歉!”宋小涵好像没听到,奶奶摇晃着筷子暗示不要打扰孙女。

不过从此奶奶开始背着孙女给家人发泄不满,说孙女大了嫌弃奶奶了,总念叨自己老了,不招人待见了……但孙女回来后却从来不说。宋小涵妈为此很纠结,想认真找宋小涵谈谈,让她改变对家人的态度,对奶奶尊重些。

观点一:高中生尽管学习紧张,基本的礼貌和感恩心还是应该注意培养的,对忽视老人、对亲人冷漠的孩子要及时提醒、引导。

观点二:高中生时间紧,家人应该理解孩子,关注点别放在这些礼节上。

故事评析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爱与被爱、被尊重、自我价值实现是人的高级需要。老人、孩子都有被尊重的需要,这种尊重不只是口号,而应该是行动,让对方感受到。如家里的重大事情与孩子沟通,家庭可能的变化让孩子事先了解等,就会让孩子有被关注、被尊重的感觉。奶奶到家里来住,一个高中生的生存环境发生变化却没有人征求孩子的意见,没有人考虑这种变化对孩子的影响,欠妥。

高中生的家长身心压力不亚于孩子,在孩子高中阶段,许多家长丢失了自己,全身心关注孩子,但这个阶段的家长,往往是孩子最熟悉的陌生人,多数孩子并不买账。原因是有些家长只关心孩子是否专注于学习,却不能理解孩子的压力、孩子的需要、孩子需要释放的压抑。

家长爱护孩子,关注孩子身心健康,用给孩子夹菜这种方式表达爱,是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现象。要求孩子有感恩心,尊重家长也是人之常情。家中有高中生,一家人似乎都在迎接高考,亲人们都把注意力放在孩子身上,都希望能为孩子高考贡献力量,这是很普遍的现象。故事中的奶奶说“叔叔家房子小,主动要求到宋小涵家住”,或许就是老人心里惦记高三的孙女,一起住,看着孙女努力学习心里踏实。但我们经常用“废寝忘食”“如饥似渴”等词汇赞美那些勤奋的孩子,如果注意观察,高中生中确实不乏因为学习茶饭不香、废寝忘食、边走路边背东西、看似呆头呆脑的孩子,他们或许连吃饭时都在思考问题,睡觉做梦都是考试,如果要求他们按照成人的设想,读书时就专心读书,放下书就做一个人见人爱的完美孩子,似乎有些强人所难。

另外,高中生的祖辈有部分已经年过古稀,其中不乏偏执型老人。该型老年人的主要特点是思想僵化,固执己见,听不进去他人的不同意见,好与人争辩,难以被说服。他们自以为了不起,自以为别人都有意和他们过不去,怀疑别人有意和他们作对,因而对别人怀有敌意,容易小题大做,孙辈鸡毛蒜皮小事儿上忽略了他们也会愤愤不平,如不主动问候,家庭生活忽略了他们(如吃饭时不按座次留座、端上菜来不首先请他们夹菜等)也会生气。

其实关注高中生未必需要时刻盯着,他们需要的也不是时刻有人关注一言一行,给孩子宽松、自然、安全的空间,让孩子养成有计划、有节奏、张弛有度的学习习惯很重要。如果孩子的学习环境需要改变,如家里住进了重要人物,忽然要更换住处等,在可能的情况下应该和孩子适当沟通。

需要指出的是,为表示疼爱、关心,自作主张地为孩子夹菜添饭,这样的行为容易让孩子反感,他们知道自己喜欢吃什么,有能力自己完成进食任务,给高中生夹菜,一定程度上是绑架孩子,是在否认孩子的自理能力,是小看了孩子。

当然,对孩子进行尊老爱幼的美德教育,在生活中学会与人和谐相处,用合适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绪很有必要。而且孩子这种表现,不会是一时养成的,对孩子成长过程中类似的表现家长是如何引导的,应该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高中生时间的确紧张,他们回家也匆匆。除了快速吃饭,就是埋头作业。祖辈老人看到孙辈回家,有时都没时间给自己打招呼,有意见、生气;老年人同样需要关注,同样希望被需要,更渴望感受到尊重。匆忙中,我们容易忽略一些小小的细节。孩子表现出不关心家长,不尊重老人,一是由于背负着学习重压。家长过度的关注,老人加入到监控孩子言行的队伍中去的行为,嘘寒问暖夹菜添饭背后的期待,对孩子都是无形的压力,孩子对此的解读是:这些付出是为了成绩,而不是为他本人。二是家长给予的,未必是孩子需要的。重压下的高中生更需要轻松的家庭环境,能够透气的一扇心窗,家长平等的关爱、沟通,而不是夸张地小心伺候、讨好般的锦衣玉食。三是对高中生过于求全责备。学习中希望孩子是拼命三郎,放下书本就想让孩子当“乖乖女”、乖顺儿,事事可心,察言观色逗家长开心,这是家长们过于贪心,在对孩子要求上自相矛盾。

智慧锦囊

1.家长应该抓主要矛盾

长辈需要更多更客观地理解孩子,共同给孩子创造舒心的学习环境,在这个特殊时候给予安静、不让孩子分心的学习氛围是必要的。如果方便,就应该防止影响孩子,规避一下矛盾,让老人暂缓来住。

2.孝敬老人是家庭传统,是习惯

家长要注意言传身教,在日常言行中尊重老人,真诚地关爱老人,关心老人冷暖,与老人说话亲切和气,给孩子树立榜样。

3.尊重孩子要有实际行动

高中生最需要的是亲人的默默支持,需要的是安全宽松的学习环境,家庭人员的变化对孩子来说是生活学习环境的重大改变,高中生应该有知情权,在老人入住前跟孩子认真沟通,提醒孩子关心老人情绪,让孩子感受到家庭对老人的重视。

4.做三代人和谐的“润滑剂”

善意地提醒老人少参与孩子的事儿,不分散孩子精力。同时注意挤出时间陪伴老人,让老人感受到家庭的关注。并与孩子交流,让孩子明白老人也需要关注,在可能的情况下,尽量能和老人说说话,给老人一个笑脸。在家人给自己表达爱时,适当表达自己的情绪,用平和的方式明确告诉他人自己的需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