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故事
镜头:
郝云是个要强的孩子,进入高中后,妈妈有意无意间给她传递了不少亲朋好友家孩子出国留学的信息,希望郝云有朝一日也去国外学习。妈妈的好友李阿姨的儿子高二就去了英国,李阿姨和朋友们在一起时,说起儿子眉飞色舞,周围亲朋羡慕不已。郝云暗暗给自己确定了目标:一定要考剑桥!
高二分科时,班主任引导同学们根据自己的情况综合分析,结合自己的目标选择文、理(科),并和部分同学单独交流。那是郝云第一次向外人吐露心迹:“老师,我要考剑桥!听说出国有不少科目可以不考的。”这个中等偏上的孩子设定的目标让老师难以置信,于是提醒郝云下大气力提高英语成绩,启发孩子多和家人沟通。
一家人对郝云选科很重视,爸妈更关注孩子将来的就业方向,认为选科应该为大学所选专业的发展前途服务。当郝云说自己坚决考剑桥时,爸妈掩饰不住惊喜,一致鼓励孩子发奋学习,保证英语达标,爸妈努力赚钱,为郝云留英做经济准备。三个人沉浸在美好的向往中,好像明天郝云就要去英国了,很快就是一个光彩照人的留学生……一旁的爷爷一直没有发言,很认真地在沉思。当郝云问:“爷爷,你为何不发表意见?”这时,老爷子缓缓地问:“云云,爷爷想知道,你为何选择剑桥?剑桥哪些专业在世界领先?哪个专业最适合你?国内有没有相近的大学和专业?现在那么多外国人到中国来留学,几年后的留学生还那么抢手吗?——还有一个关键,如果想留学英国,提高英语水平有没有个周密的计划……”
一席话引起了大家的深思:郝云应该为自己的梦想做哪些准备?
观点一:孩子有憧憬,给自己编织了五彩的梦,应该鼓励支持,开心督促;
观点二:梦想应该实事求是,与自身能力和条件相当,孩子健康成长,正常、自然、平安更重要。
故事评析
孩子成长中怀抱着五彩梦想,拥有明确的追求,是克服困难、坚定信心的力量源泉。在孩子憧憬的未来中,非智力因素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孩子的信念、兴趣、需要、动机、目标、抱负、意志等,对激发孩子的成长动力、促进孩子茁壮成长,甚至对孩子建立昂扬向上的完善人格都有重要意义。心理学告诉我们,动机即人行为的开始、维持、导向和终止的动力,动机对人们的行为具有激活作用、指向作用、维持和调整作用。
对孩子的“梦”,家长的理解和孩子会截然不同,祖辈和父辈的看法也会有差异,因为每个人对于“梦”的判断难免会有生活的烙印,会有各自对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痕迹。或许因为阅历丰富,看过了世事变迁的祖辈更实际、更重亲情、更贴近生活;而正值中年的父辈带着许多自我实现的期待,把自己的未竟之愿寄托在孩子身上,更在意孩子的发展空间、希望孩子比上一辈有出息。而孩子的“梦”,可能是自我编织的,是根据自己获取的信息设计的,其中也有周围亲朋好友“暗示”的结果,如郝云的“剑桥梦”,就与“妈妈有意无意间给她传递了不少亲朋家孩子出国留学的信息,希望郝云有朝一日也去国外学习”有关。青春期的孩子关注面很广,他们的志向不仅仅局限于考大学、有个稳定的高收入工作,世界和平、经济危机、活着为什么等一些重大问题,他们会关心,也会因此争论、甚至把自己的理想和这些大事儿相联系。这些无疑有着积极意义,但因为高中生知识面、信息量、价值观、世界观等的局限,对事物的判断、对自己能力的评价难免不准确,他们的“梦”多少会有不切实际的成分,但所有美好的憧憬,对孩子的成长都会有鼓舞、促进作用,所以对孩子的“梦”应该努力去欣赏、鼓励、分享;而对孩子的爱,不应因其他条件变化而变化,不因孩子的梦想而变化,不能因为“梦”而人为增加孩子的心理负担。
有梦的孩子就有希望,就有动力。但有些不着边际的虚幻梦想,高不可及的空想,有时是孩子自我保护的“狡猾”,也有部分孩子的“梦”是为走捷径,逃避竞争压力;有的孩子设定一个明知不可能实现的目标,为自己将来的“失利”留下被人理解、接受的借口,这样的“梦”对孩子成长无助。在帮助孩子拟定人生目标、规划成长方案时,还要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基础和条件,让孩子把方向确立在努力后可能实现的“梦”境中。
智慧锦囊
1.注意放“权”
高中生心理波动比较大,梦想的落差会因为学习、生活中随时面临的问题改变,所以在对待孩子“梦”的态度上,要适当放“权”给孩子。高中生正处于心理的“过渡期”,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希望摆脱成人的监护,为表现自己“长大”了,自己有主见了,就对任何事物持有批判态度,他们格外渴望得到外界的认可和尊重,对自己的理想充满信心。给孩子“下放”权利,就是帮助孩子从幼稚走向成熟。
2.在尊重的气氛中提供指导
高中生已经从内心把自己当大人了,家长应尽量避免用指示性语言“你应该”“你必须”“我告诉你”之类的表达方式。不但关注孩子的目标,更要关注孩子目标确定的依据和过程,认真听孩子的分析和观点,与孩子平等协商,以商量、征求意见的态度聆听孩子对“梦”的设计、构想。要以客观、平静、关爱的态度,引导孩子谋划长短期目标,对孩子看似脱离实际的“梦”首先带着欣喜、欣赏的态度,让孩子带着兴奋和追求去汲取知识。不要带着嘲弄、否定的态度或表情对待孩子,一味打击孩子容易让孩子关闭对外交流的“窗口”,但对孩子盲目幻想、好高骛远的目标,应该坦诚发表自己的看法,提出自己的意见建议,帮助他们客观分析,尽量让孩子的“梦”与现实衔接,一味放任自流,纵容、不敢过问,忽视这个时期孩子做事冲动的现实,容易让孩子误入歧途,一旦“梦”破碎,孩子会有挫败感,失去应有的信心。
3.既要保护孩子的积极性,又要兼顾客观条件
在对“梦”的编织上,尽量不束缚孩子手脚,不把自己的意图强加给孩子,尽量与孩子一起分析,引导孩子自己做出决定。家长应该像“爷爷”那样,发挥自己的优势,对孩子经过综合评估后的梦想予以支持、鼓励。这是事关孩子自己利益的事情,将来“梦”的实施者是孩子,享受“梦”圆的幸福主角也是孩子,所以要尽量让孩子自己参与决策,即使有家长的理想在“梦”中,也要以孩子的意图展现出来。
4.做孩子实现梦想的“啦啦队”
当孩子的“梦”上升到奋斗目标、家庭目标层面时,家长就要在赏识、鼓励的基础上,经常注意激发孩子的斗志,保护孩子的自信心,为孩子追求梦想提供优良的家庭环境,关注孩子为实现梦想付出的努力,与孩子一起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及时激发孩子进取的勇气,使孩子为实现梦想攻坚克难,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潜力。
需要提醒的是,孩子的梦想和目标是容易变化的,容易受外界影响的,尤其是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对此要有足够的心理准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