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要是总把自己当成珍珠,就时时会有被“埋没”的痛苦,反倒不如把自己当成泥土,让众人踩成一条金光大道,在那金光之上也会有属于个人的光彩。
谦虚谨慎永远是人生的第一美德。具有这种品格的人,在待人接物时能温和有礼、平易近人、尊重他人,善于倾听他人的意见和建议,能虚心求教,取长补短。对待自己有自知之明,在成绩面前不居功自傲;在缺点和错误面前不文过饰非,能主动采取措施进行改正。
英国文学家、戏剧家萧伯纳是继莎士比亚之后英国最卓越的戏剧大师。萧伯纳出名后,一些有钱人家的女主人常常在请柬上写上“某夫人某月某日在家”的字样送给他,意思是主人将恭候他的光临。这是当时上流社会的一种“礼节”,能被贵族邀请和参加宴会是许多人的梦想。可是,萧伯纳对此却很讨厌,他回复道:“某月某日萧伯纳也在家。”
有一次,一位美国贵夫人初见萧伯纳便说:“久仰大名!”萧伯纳回敬道:“是吗?那么,我是哲学家、小说家、社会学家、批评家、政治家、戏剧家、神学家,我有七个大名,您到底久仰哪一个呢?”这令贵夫人尴尬至极。
可以说,萧伯纳是个非常率性、正直、谦虚的人。然而,1931年,萧伯纳去苏联时却经历了一件令他惭愧不已的事。
一天,萧伯纳在苏联的街头散步,一个可爱的小姑娘引起了他的注意,他就主动和她打招呼。告别时萧伯纳笑着说:“回去告诉你妈妈,今天和你玩的人是世界有名的萧伯纳。”萧伯纳以为小姑娘会惊喜地说:“噢,我太幸福了。”因为几天前,萧伯纳在苏联为他举办的盛大欢迎宴会上发表了热情洋溢的演说,高尔基还对记者说,萧伯纳是“欧洲最勇敢的思想家”。可是,小姑娘却眨眨眼睛,一本正经地说:“请你回去告诉你夫人,今天跟你玩的是苏联姑娘娜达莎!”
后来,萧伯纳惭愧而又感慨地说:“看来,一个人不论取得多大的成就,他对任何人都应该平等相待,要永远谦虚谨慎。这就是小姑娘给我的教训,我一辈子都忘不了她!”
刀鞘保护刀的锋利,它自己则满足它的迟钝。一个人不论取得多大的成就,他对任何人都应该平等相待,要永远谦虚谨慎。被称为“美国人之父”的富兰克林,有一次到一位前辈家拜访。一进门,他的头就狠狠地撞在了门框上,疼得他一边不住地用手揉搓,一边看着比正常标准低矮的门。出来迎接他的前辈看到他这副样子,笑笑说:“很痛吧?可是,这将是你今天来访问我的最大收获。一个人要想平安无事地活在世上,就必须时时刻刻记住‘低头’。这也是我要教你的事情,不要忘记了。”富兰克林把这次拜访看成最大的收获,牢牢记住了前辈的教导,并把它列入他一生的生活准则之中。他能够一生功绩卓著,与他的这一次拜访不无关系。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拥有“虚怀若谷”的胸怀,一个成熟的、有成就的人反而常常低头、忍让,而非自高自大。这种品质就像一层护身甲,披挂上它虽难免有点累赘,却能让你免遭意外的伤害。
学会低调做人,即使有才华,也要学会藏拙,这是一种能量的内敛,也是保护自己的一种手段。
低调做人,是中国人的美德,自古以来我们就是比较谦虚、有内涵的民族。一个人的品德高尚与否,是决定这个人的美与丑、善与恶的标准。然而品德的高尚与否又是由这个人的做人的标尺来衡量的。所以说,如何做人,直接决定了这个人的品德、精神、灵魂。
周恩来总理与一个清洁工握手的故事被传为佳话,就是因为作为身处要职的一国总理,能和一个身在底层的平民百姓握手,充分说明了周总理做人的标准。他是对祖国的人民平等地看待,在他的心里,在他的眼里,人是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的,有的只是那种关心,有的只是那种爱。
周总理之所以能得到那么多人的爱戴和敬佩,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总理在与人的交往中,把自己看成和平常人一样,没有提高自己的身份。
中国乃礼仪之邦,忍让、谦和一直被我们奉为美德。明朝著名画家郑板桥远在他乡做县令的时候,有一天家里的邻居因为墙的事和他的家人吵了一架,然后,他的弟弟就给他写了一封信把这事说了,希望他能回家把这事给处理一下。郑板桥看了家弟的来信,并没有回家,而是写了一封信给他。信里写道:“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缘何不见秦始皇!”
我们常说“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枪打出头鸟”,实际上,讲的都是一种低调的生活态度。如果恃才傲物,必会遭他人记恨。三国时的杨修,才华横溢,聪明绝顶,但最后却死在了自己张扬的性格上;魏晋时“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因恃才傲物,得罪了司马昭,最后招致杀身之祸。
所以,为人处世,切不可大肆张扬,低调一点儿,谦虚一点儿,这不仅是成功的方法,也是保护自己的法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