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怎样教孩子学礼仪

怎样教孩子学礼仪

时间:2023-02-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礼仪教养的重要性,也知道了礼仪教养应当从小开始培养。总之,如果家长们只是把礼仪之道的传授局限在出门前一刻的“教导”,以及闯祸之后的“训斥”上,那孩子就很难自觉地认知到讲礼仪的必要性,而总会选择“忘记”父母的“教导”与“训斥”。不用教导,只要行动,孩子就会从快乐中慢慢学到。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礼仪教养的重要性,也知道了礼仪教养应当从小开始培养。可是,如果家里的孩子就是顽皮,不肯听话收敛一些,那么做父母的又该如何对孩子进行礼仪修养教育呢?

中国的家长总会把孩子看成是一张白纸,露骨点地说就是一个没有意识的小生命,他们认为小孩子要是不教就是不会的,所以必须要“教导”。于是,从吃饭、穿衣、睡觉,到说话、礼仪,甚至是做人,全都是通过爸爸妈妈不断地进行“言传”来完成“教导”的任务。

我们不妨看看下面这个例子:

一家三口正围坐在餐桌旁享用晚餐,这时妈妈说:“宝宝,明天妈妈要带你去王阿姨家做客。你要乖啊,要听话,看见人要叫阿姨。”宝宝一边吃着饭,一边应了声“哦!”爸爸接着教导:“宝宝,到别人家里吃饭,可不能像在咱们自己家里似的吧唧嘴,或是只顾自己(吃)不顾别人。”宝宝又应声道:“哦!”“一定要记住啊!”爸爸妈妈最后异口同声地进行强化教育。

第二天,妈妈带着孩子来到王阿姨家。王阿姨热情地开门,妈妈示意宝宝道:“叫阿姨啊。”宝宝眨下眼睛,沉默不语。等到吃饭时,看到好吃的食物,宝宝自控能力欠佳,自顾自地猛吃起来,吧唧声响彻四座,妈妈连拦都拦不住。

就这样,爸爸妈妈的礼仪课黄了,“教”和“学”碰壁。其实,让父母这么失望的主要关键就在这个“教”字上,因为它脱离实践,没有为孩子创造一个可模拟和自我练习的环境。

那么,父母们平时应该怎么教呢?

第一,应当在家里礼仪相待,让孩子品味礼仪之后的欢愉。家长首先要认识到,孩子是一个完整的人,我们应当尊重他们的个性,让他们在被尊重中自然地去观察,去模仿,去学习礼仪,然后逐渐在体验和重复这份因礼仪而带来的美好中养成美德。

比如,家长们可以先在家里进行试验和练习。家长之间要懂得“彬彬有礼”,像“请”“谢谢”“对不起”这样的词句要经常挂在嘴边,在这样的环境里,孩子不知不觉地就能模仿到“礼貌”。另外,家长和孩子交流时也应当摆出平等的姿态,与孩子幽默地交流应多于权威式的呵斥。比如,当你想让孩子递杯水过来时,应当用请求的口气说:“请把那杯水帮我端过来,好吗?”当孩子把水送到你面前时,你应该回应道:“非常感谢你的帮忙!”这样,在日常生活中反复进行操练,当遇到类似的场景时,孩子就会重复相同的表达。此时,礼仪已经不是那种临时抱佛脚的强行“教导”,而变成了日积月累的潜移默化。

第二,陪孩子一起社交,在社交中反复操练礼仪。作为父母,要学会有意识地寻找各种机会,在孩子不同的年龄段为他们设计不同的“社交场合”。对于低龄的孩子,家长可以先从生日和节日派对开始,社交对象多是孩子班上的小朋友以及邻里孩子。等孩子稍稍长大些时,再带孩子去参加成人的一些活动,比如走访父母的朋友、参加学校里举办的联欢会、看演出等。每次社交都要先从衣着整洁开始,让孩子知道不同的社交场合需要搭配不同的衣着,以表示尊重,这样,规矩就会在每一次的身体力行中慢慢地渗透进孩子的记忆里。当然,父母的角色并不能只是停留在表面的礼仪上。对孩子进行更深层的美德与情怀熏陶,必须贯穿于孩子的各项业余活动及其交友的游戏中,父母的难处就在于为孩子做何种选择,怎样护航与指路。

总之,如果家长们只是把礼仪之道的传授局限在出门前一刻的“教导”,以及闯祸之后的“训斥”上,那孩子就很难自觉地认知到讲礼仪的必要性,而总会选择“忘记”父母的“教导”与“训斥”。反之,平时在家中养成的日常礼仪习惯则能让孩子时刻感受到被尊重后的快乐与愉悦,那样他们在家之外的环境中也一定会以礼待人,因为孩子本该就是一个个小天使,如果没有人演示粗鲁地恶语相向,他们是不会自己“发明或导演”的。

家长们一定要明白,讲礼仪并不是做给他人看的,而是为了营造一个好的环境,从而能让我们与孩子快乐相处,并且还能赢得周围人的尊敬与友谊。不用教导,只要行动,孩子就会从快乐中慢慢学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